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狠”老师     
精彩点评: 全文主题突出,形象鲜活,语言平实而不乏功力。文章较好地刻画了班主任陈老师的“狠”。体现了对我们的“爱”。全文无处不在写老师对我们的“狠”.无论是“课堂上”还是“外出游玩”;无论是对陈老师外貌的描写还是对老师神态变化的描写(“像个孩子”、“满脸严肃”、“温和”)。正是这样一位“狠”老师让我们拥有了扎实的成绩.引领我们走进了知识的大门.让我们茁壮成长.这可是对学生最好的爱呀。  相似文献   

2.
要点透视用词不当,直接影响文章的表达效果,有时还会让人读后哭笑不得。用词不当又是同学们作文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所以,应该引起大家的重视。下面的例子,出自某同学的一篇作文,请大家看一看:例1.数学课上,老师在黑板上马不停蹄地写着。例2.他解释说:“我将橡皮扔向第一桌,太用力了,所以打中了您(老师)。我不是故意的,请原谅!”他的话使同学们佩服得五体投地。例3.课堂依旧恢复了宁静,老师终于笑了。例1中用“马不停蹄”来形容老师不停地写,不妥当,应把“马”“蹄”两个字删掉。例2中,一个学生在课堂上惹了祸后,…  相似文献   

3.
许多学生,写作记叙文时,虽然也能写得具体,但是语言不够生动,形象不够鲜明,缺乏感人的艺术魅力.例如写《我的老师》:“王老师是我最敬爱的一位老师.他工作二十多年了,二十年如一日,工作责任心一直很强,每天备课都到深夜,批改作业报认真,甚至连标点符号都不放过.他关心学生,下雨了,他将雨伞借给同学,自己却淋两回家,同学病了,他总要去家中探望……”.要是叙事,时间、地点、经过、结果也能写得眉目清楚,但是缺乏细致的细节描写.写《春天的花园》,也无非是那里有什么树,什么花,蝴蝶飞舞,小草可爱等等.这些都反映了…  相似文献   

4.
“讲”无罪     
王群 《内蒙古教育》2004,(12):40-4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和尊重他们对语言材料有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越来越多的老师认为.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就必须做到“少讲”,甚至“不讲”.在一些疑难处、甚至关键处.都乐于让学生反复诵读,读出意思来,读出体会来.读出韵味来。于是.课堂上出现了学生泛泛而读.冠以“自读自悟”.  相似文献   

5.
课堂的机智     
童建庭 《湖南教育》2002,(19):39-39
先看一个课堂小故事———一位女教师,任教小学一年级数学课。这天,她正面对外地来参观的众多老师上公开课。课堂上,她出示小黑板上的几道题,请一位学生上来演算。结果错误很多,老师在分析答案后,按等级记分,给记了个“2”分,并在黑板上写了个“2”字。学生立即哭了起来,而且越哭越厉害,孩子们都把眼光投向她,课堂秩序乱了,教学无法进行下去。老师想了想,说:“同学们,你们知道××同学为什么哭吗?她呀,是不喜欢这个‘2’分,这个‘2’像只丑小鸭似的。不过我相信,丑小鸭一定会变成白天鹅的,××的成绩下次也一定会得…  相似文献   

6.
一、从一个真实的故事说起 笔者是一位年逾古稀的老者.早在半个多世纪以前的1961年10月8日,在扬州工学院内燃机制造专业04乙班《高等数学》课堂上,青春年少的我正在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课.老师举了一个例题,并霍然把它写在黑板上(那时我们是把“tan”写作“tg”):  相似文献   

7.
一、从一个真实的故事说起 笔者是一位年逾古稀的老者.早在半个多世纪以前的1961年10月8日,在扬州工学院内燃机制造专业04乙班《高等数学》课堂上,青春年少的我正在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课.老师举了一个例题,并霍然把它写在黑板上(那时我们是把“tan”写作“tg”):  相似文献   

8.
【课堂扫描】 笔者曾在一次教学竞赛中所了一位老师执教六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一课,大概考虑到古典诗词语言精练、含义隽永的文体特点.为了引导学生充分理解“相媚好”的含义.教者在教学中运用了“换位体验”的取得学校支持。在实验班中实施一次作文法,直接在作文簿上写、改作文,学生越是改得多,教师越要褒奖。  相似文献   

9.
这是美国一位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一道作文题:“我们要找出自己希望从事的职业,针对未来的职业写一份报告,而且每个人都要访问一个真正从事那行业的人,在课堂上作一个口头报告。”这种作文可以培养和锻炼4种能力:1.抉择能力,经过慎重考虑、选择,确定自己未来的职业理想,并决定从现在起为实现未来理想而努力学习;2.写作能力(即写一份“针对未来的职业”的文字报告);3.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即访问一位与自己未来职业相关的人);4.口头表达能力(即在班上向老师和同学作口头报告)。这样,做、写、说、思便有机地结合起来了…  相似文献   

10.
娱乐逗秀场     
梦学生:“老师,我已梦见自请问,我怎样才老师:“少睡觉!”考试时,一道试题问:《三是谁写的?收上来:大小仲马,千里马。公园的椅子上坐着一位老妇人,一个小孩子走过来。“婆婆,您的牙还行吗?”“已经不行了,都掉了。”于是小孩子拿出一包胡桃,说:“请您替我拿一拿,我去打球。”哪个马胡 桃小约翰大声祷告:“上帝啊,我生日那天让他们送我一大盒巧克力吧!”妈妈:“你嚷什么呀,小点声,上帝也听得见。”小约翰:“我知道,可是在隔壁的爷爷听不见呀。”叫爷爷送礼学生:“老师,您在我的练习本上写的什么?”老师:“要把字…  相似文献   

11.
镜头一:有位老师上《敬礼!亲爱的老师》,在大谈教师是“园丁”、“红烛”、“工程师”之后,要求学生应该如何如何地尊敬老师。在剩下的几分钟作业时间里,有位学生提议:“老师,教师节快到了,让大家亲手做一张贺卡送给老师吧!”这位老师回答:“课堂上没有时间了,市场上精  相似文献   

12.
在课堂教学中,除了有声语言以外,还有一种无声语言,即姿态语言。教师如果在课堂上准确、熟练地运用姿态语言来辅助教学,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若教师在课堂上对状态语言运用不当,或运用得过多过滥,也会影响课堂教学,甚至会产生恶劣的影响。有一次,我不经意,在教室外面听到学生关于几位老师讲课时的姿态的议论———一个学生说:“某某老师上课,两手总是不停地挥动,一会儿敲敲黑板,一会儿又拍拍桌子,我真替他感到辛苦。”另一个学生说:“某某老师刚好相反,上课时,双手往讲台上一撑,站在那里象木偶一样,一动不动,如果转身写…  相似文献   

13.
张春海 《山东教育》2005,(31):10-10
那是三十多年前我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当时.学校缺少教师,就从村里找来一位高中刚毕业的女青年担任我们的代课老师。记得第一堂课的开场白她是这样说的:“同学们.我没教过学,不会上课.以后的语文课主要是靠大家自己学习。我对大家学习语文的要求就是三个字——读、背.写。”因为当时我们还都是些顽童.所以一听来了位“不会教”的老师.心里都禁不住暗暗高兴:老师不会教,时学生的要求还套很严吗?  相似文献   

14.
可笑星     
学语言就是要多听英语课时,老师完全以英文讲解,学生不大听得懂,要求他加一点中文补充。老师站在训练学生听力的立场上说:“不要害怕听不懂,学语言就是要多听。你们每天听我说英文,时间长了自然就明白了。”这时有个学生忽然说:“可是我每天听小狗叫,也不知道它在说些什么?”可笑级别:借口小华不爱上课,总是找各种借口请假,有一天他又想请假了,假条上写着“出殡”两个字。老师说:“都上初中了,假条都填不清楚,回去写清楚。”第二天小华又把假条送回来,得意的说:“老师,这下子你该准假了吧!”只见假条上大大地写着两个字…  相似文献   

15.
前不久.我听了四年级熊老师的一节语文课.课堂中有这样一个片段:熊老师在黑板上出示了《爬山虎的脚》一课的“曲”“虎”等9个生字.并提问学生:“这些字按部首查字法怎样查?”老师的话刚说完,学生就积极行动起来.学生纷纷举起小手.争着上黑板板书自己的答案.并且在旁边写上自己的名字.老师肯定了同学们的答案后.进一步问道:“有不同意见吗?”“没有了!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专家们也指出“让学生真正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真谛”。其实这些经典的理念在很早以前就被丁有宽先生以“读写结合”的观点诠释了.然而在以往漫长的教学历程中,它却始终没能有效地扎根于课堂。原因很简单,老师们担心“动笔写”的环节会让课堂变得沉闷.担心“动笔写”的环节会打破整体教学思路、打断孩子们的学习思路.于是只好让“写”徘徊在课堂之外。  相似文献   

17.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文科老师在课堂上总是语言幽默,口若悬河.而理科老师尤其是数学老师在多数学生的印象中总是一副老学究的模样,语言讲究逻辑性,总是显得刻板单调.其实教师在课堂上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上好一节课,需要教师用有趣、简明、扼要、精确的语言去开启学生的心扉,引导学生的思维,组织课堂的各个教学环节,总结归纳知识要点.正如曾繁雄老师所说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教学艺术主要是语言艺术,教师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是取得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不但语文教师需要修炼语言基本功,数学教师也需要修炼语言基本功.  相似文献   

18.
“不做‘教书匠’,要做研究者。”真的行吗?记得在我上中学时。有一位代数老师。要论他的著作、文笔。那简直是没得说,可是一站到三尺讲台上,他就懵了,两眼要么盯着天花板,要么盯着水泥地,要么四处张望,背自己写的教案……当时,我们班最流行的一句话就是:“代数老师哪儿都看,就是不看学生。”在他的课堂上,学生也是“什么书都看,就是不看代数书”。同事很是替他惋惜。都说他是“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  相似文献   

19.
戴雪琴 《教师》2011,(31):72-74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镜头:教师指名一位学生作答时,其余举手的同学都异口同声地叹起气来:“唉!”有的嘴里嚷着“又不请我!”便不再听课:有的迫不及待地马上与别的同学交流.根本不听发言同学在讲什么;还有的同学呢,发言的同学还没有讲完,就一边高高地举起了手,一边大声喊:“老师,我来.我来……”有的同学在课堂上整个处于游离状态,老师或者发言的同学讲得眉飞色舞,津津有味,  相似文献   

20.
同学们都喜欢做游戏。想一想你做过哪些游戏,选择让你最高兴的一次游戏写下来。写的时候,注意写清楚游戏的名称,游戏的过程;重点写一写游戏怎么有趣、好玩,比如发生在游戏过程中的有趣的事情等,还可以写一写自己的感受。注意把句子写通顺,不写错别字。今天下午的游戏课,老师带我们到操场上做了一次有趣的“反口令”游戏。首先,老师宣布游戏规则。“反口令”关键是一个“反”字,老师喊出一个口令,我们得做出相反的动作来。说着,老师带我们先来了个模拟试验。老师喊:“站起!”大伙儿一溜儿都很敏捷地蹲下。老师见了,笑着说:“行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