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受众是从西方传播学中翻译过来的一个概念。它包括文字传播对象的读者,音响传播对象的听众,画面传播对象的观众及人际传播的受传者。为什么说受众是新闻学的一个基本范畴呢?这是总结新闻事业和新闻学发展的状况得出的结论,又是受众在新闻活动及新闻学中的地位决定的。要用“受众”取代“读者”由于新闻事业本身的历史原因,我们一直用“读者”这个概念来表达新闻的接受者,来统称通过三种  相似文献   

2.
受众需要论     
受众需要研究首先应将“受众”理解为“享受传播服务的公众”,而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读者、观众、听众”,并且应确立正确的“需要观”来统摄对受众需要的认识和思考。受众需要主体的自我意识,主要有动机、态度、信念这样三个基本层次。受众需要的对象则包括传播服务和传播资源两种形态。使受众需要的主体同其需要对象有机地结合为统一的整体,是受众满足自身需要的实践活动,不了解受众的实践,就无法真正了解需要的主体及其对象。  相似文献   

3.
陈颂英 《新闻窗》2005,(3):13-15
受众是新闻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受众是新闻传播的接受者和服务对象,包括报刊的读者,广播的听众,电视的观众。  相似文献   

4.
《新闻与写作》今年第三期“管见篇”所载《受众异议》一文,以为“受众”一词是新闻理论家们“自视甚高”把“听众、观众、读者”摆在“受教育”地位,而“生造”的新名词;因而对它的存在与使用提出了“何必呢”的否定性异议。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据笔者所知,“受众”是20世纪40年代末兴起的“大众传播学”领域里开始使用的学术概念;是在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已形成体系的背景下,与大众传播媒介进行信息交流活动时对信息接受一方的称谓,他泛指所有信息媒体的传播客体。如果说“听众”专用于“广播”等听觉媒体,“观众”专用于“电…  相似文献   

5.
探讨农业栏目与受众的关系,首先要明确受众的概念和农业栏目的受众范畴。站在大众传媒角度看,受众是信息传播的接受者和服务对象,是读者、听众和观众的总称。对于一档农业栏目来说,它的受众涵盖了三农领域中的涉农群体和关注三农的广大群众。  相似文献   

6.
<正>中文"受众"一词最早出现在由威尔伯·施拉姆著,余也鲁1987年翻译的《传媒·信息与人—传学概论》一书中。书中"受众"被译为"在传播的过程的另一端的读者、听众与观众的总称。"换言之,受众就是指信息传播的接受者,包括报刊和书籍的读者、广播的听众、电影电视的观众。第四媒体网络的兴起及其他新兴媒介的出现使得受众的范围越来越大了。在进行受众研究前首先要对受众进行分类,即考察受众最基本的情况。不同的标准会产生不同的分类:  相似文献   

7.
钟馨 《新闻前哨》2010,(3):58-60
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末,中国对外传播受众观由“宣传对象”向“信息消费者”受众观转变:80年代初以前,受众在对外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被简单地等同于“宣传对象”,是“宣传对象”受众观;80年代中后期,“宣传对象”受众观开始向“信息消费者”受众观过渡;90年代以来,“信息消费者”受众观日渐增强,受众作为信息消费者的主体地位凸显。  相似文献   

8.
彭楠 《青年记者》2017,(13):87-88
在大众传播研究中,“受众”指的是大众传媒的信息接收者或传播对象,是一个集合概念,比如报刊和书籍的读者、广播的听众、电影电视的观众等等.①不同的受众观会导致对受众在大众传播过程中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的不同理解. 在我国早期新闻传播中,受众一直处于被动地位,大革命时期,《中国青年》杂志的创办者恽代英以独到的受众观为该刊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报纸、书刊是供人读的,广播是供人听的,电视、电影是供人看的。读者、听众、观众,是大众传播媒介的传播对象。受众对各种传媒,对传播内容,有接纳与排斥的自由。聪明的传播者,为了使所传之事、所扬之理得以到达“彼岸”,总是将受众之研究置于极重要之位置,以求其纳而避其斥。  相似文献   

10.
胡泳 《网络传播》2004,(3):58-59
翻阅匡文波所著的《网民分析》一书,能够强烈地感觉到他对传播活动由“传者中心”向“受众中心”转化的强调。其实传播学当中“受众”一词的翻译是很成问题的,它给人留下的是被动接受、毫无办法应变和选择的感觉,这在传统的大众媒体时代都不适用,到了网络媒体时代就更显得悖谬;但这个词已有点约定俗成的意思,姑且我们还是用它来指代听众、观众和读者的总和。匡文波在书中所要说明的,是  相似文献   

11.
许加奎 《青年记者》2012,(14):48-49
电视观众行为特征 在社会中,观众是作为大众传媒受众(读者、听众和观众)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存在的,具有大众传媒受众的基本特征.这些特征包括多、散、杂、匿和自由接触,以及时空上与传播者相分离等.除了具有社会群体及一般大众传媒受众的基本特征外,作为电视传播的对象,观众还有属于自己的、具体而独特的电视接收特征.  相似文献   

12.
冉华  曹璐 《新闻前哨》2005,(2):27-28
大众传播学研究中,受众即大众传播的信息接受或传播对象。它是一个集合概念,最直观地体现为大众传媒信息接受的社会人群,例如报刊、书籍、杂志读,广播听众,电影、电视观众以及“赛博空间”的村民等。  相似文献   

13.
潘丽惠  樊芳  李行 《视听纵横》2006,(4):103-103
主持人缺乏激情是很难做好节目的,没有激情的节目就好象一潭死水,无人问津,丧失了激情,就会使听众“看”到一个对工作与生活没有兴趣的形象。现代传播活动的对象,是不同层次的受众群体。这个不同层次的受众群体,产生于主持人的心理想象和假定。通过主持人对受众的想象、理解和感知而被确认。所以,尽管主持人并未直接面对受众,但必须具有强烈的对象感,从而唤起主持人与受众之间的交流欲望。诚如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所说:“说话的人应该有对象,以便把自己的内心视象传达给听众。否则,就不能使说的人和听的人相信有必要说这些话。”本人从事电台夜话主持多年,对于这方面深有感触。  相似文献   

14.
大众传播学中的使用与满足理论,是针对受众(包括读者、观众、听众,本文特指读者)“使用”媒介“满足”自身需求而言的。该理论旨在从受众方面看待传播活动,它特别强调受众的作用,突出受众的地位,认为受众实际制约着整个传播(出版)过程,而受众使用媒介(图书)都是基于自己的需求,都是为着满足自己的愿望。美国著名传播学者施拉姆曾把该理论概括在一个“自助餐厅”的比喻中。这个比喻说,受众参与传播,犹如在自助餐厅就餐,每个人都根据自己的口味及食欲来挑选饭菜,而媒介所传播的林林总总的信息就好比是自助餐厅里五花八门的饭菜。在这个自助餐厅里,主角是挑肥拣瘦、各取所  相似文献   

15.
对台评论以居住在台湾地区的听众为主要传播对象,其政策性强、目标明确、任务特殊、受众主体成分复杂。  相似文献   

16.
通过读者调查得到读者的信息反馈,是新闻传播界长期采用的手法,目的是为了调查新闻传播的社会效果、从而改进工作。传播学引进中国以后,新闻传播成为大众传播的一部分,“读者”的概念扩展成了受众(读者、听众、观众),传播观念也逐渐由“媒介本位”转向“受众本位”,传媒更加重视受众参与新闻活动的权益。在受众调查方面,也开始运用更加科学的现代化方法。 受众调查的做法较多,基本渠道是两条。一条是受众主动反馈渠道,主要通过受众来信、来电、来访,了解和研究受众收受新闻后的反响。另一条渠道是媒体主动“出击”,收集受众意见,方法可以有:电话访谈、个别访问、召开座谈会、实地观察、设立评报员,以及开展全国性、地区性和专题性的抽样调查。在众多的受众调查方法中,读者来信法简单、方便,长期以来在国内外的报刊、广播电视事业中  相似文献   

17.
“在文化消费时代,大众正在从被动走向主动”,在这样的传播背景下,传者和受者之间的互动要求更加突出,过去单纯由媒体向受众传播信息的模式受到空前的挑战,电视等各媒体都在采取不同的互动方式吸引受众,由于广播声音的即时同步效应,广播与听众可以实现即时参与,传者和受者之间得以近距离的沟通,能够最大限度的满足听众的心理需求,互动让广播更生动,为广播的发展带来了强大的生命力。一、互动,带来了更多的听众过去我们办广播的形式主要是“我播你听”,这样的结果我们离听众越来越远,渐渐的失去了听众,尤其是面对电视,网络等媒体的竞争,广播…  相似文献   

18.
为了适应信息传播全球化国际局势的新变化、国际广播受众的新趋势,争夺极为稀缺的国际广播听众资源,世界主要国际电台也采取新措施,在稳定受众"量"的同时,加强"质"的效果实现,纷纷采取本土化战略,在文化、语言、节目内容、传播渠道等方面实现与对象国听众的最大化贴近,国际广播进入受众本位时代。  相似文献   

19.
大众传播学研究中,受众即大众传播的信息接受者或传播对象。它是一个集合概念,最直观地体现为大众传媒信息接受者的社会人群,例如报刊、书籍、杂志读者,广播听众,电影、电视观众以及"赛博空间"的村民等。 20世纪30年代,西方的传播学者开始了系统的受众研  相似文献   

20.
王燕 《河北广播》2009,(5):70-72
新闻受众心理是泛报刊读者、广播听众、电视观众在接收新闻信息时的心理活动。新闻信息传播出去能否使受众接受,得到受众的认同和赞赏,可以说是检验新闻传播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从传播学上讲,新闻是一种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传播活动是一种特殊的信息传播活动,它除了要遵循真实、客观、公正、全面、迅速的原则之外,还必须遵循客观的新闻传播心理规律。作为新闻从业者,认真研究受众的接受心理对采写优秀的稿件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