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良好的数学情感与态度是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重要动力,影响着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投入、过程与效果。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涌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作为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师,应积极地探索、尝试,如何通过数学课堂教学,达到对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的诱发,并为他们形成正确的数学价值观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2.
数学情感通常被理解为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对数学产生的情感态度。积极的情感态度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消极的情感态度却会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厌恶和恐惧。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时,要使用恰当的途径和方法,激起学生情感,使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感受数学的价值、体验成功和喜悦。  相似文献   

3.
<正>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合作者,应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生活处处有数学,并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自主创新能力。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还应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  相似文献   

4.
张丽丽 《广西教育》2013,(45):21-21
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是学生学习、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应关注数学课程的人文精神,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折射出来的情感与态度,从“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出发,真正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且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学习情感与态度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是学生学习、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数学学习中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体现在: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有成功的体验,  相似文献   

6.
<正>一、利用生活性素材,激发学习兴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中明确指出,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由于二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学习经  相似文献   

7.
数学学习中的体验是指学生个体在数学活动中,通过行为、认知和情感的参与,获得对数学事实与经验的理性认知和情感态度.课堂教学中关注数学体验的策略有营造开放的课堂教学环境,让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强烈体验的内驱力;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的情感活动,使学生获得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数学体验;让学生经历"再创造与再发现的过程",获得科学发现的体验;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实践活动,获得学数学、用数学的数学体验.  相似文献   

8.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在情感与态度方面“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教师怎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情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呢?下面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一、创设愉悦氛围,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  相似文献   

9.
数学学习中的体验是指学生个体在数学活动中,通过行为、认知和情感的参与,获得对数学事实与经验的理性认知和情感态度。课堂教学中关注数学体验的策略有:营造开放的课堂教学环境,让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强烈体验的内驱力;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的情感活动,使学生获得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数学体验;让学生经历“再创造与再发现的过程”,获得科学发现的体验;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实践活动,获得学数学、用数学的数学体验。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是以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主动学习为基础,以新型师生关系为纽带,通过教师、学生与教学目标、教学资源、教学媒体的交互作用,而使学生在数学知识、数学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都得到主动发展的一种有组织、有计划的育人活动。  相似文献   

11.
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本文针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语言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2.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在情感与态度方面“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在课堂教学过程我们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情感,促进学生和谐发展,沉淀数学素养。  相似文献   

13.
要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发展,教师必须自主收集教学素材,开发教学资源,使其服务于课堂教学。师生之间的情感、学生错误的解答、学生之间的差异以及课堂突发的事件等,都是很好的数学教学资源,教师要充分开发和利用。  相似文献   

14.
秦娇燕 《新疆教育》2013,(10):119-119
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数学上有提高、有进步、有收获。教师要善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充分利用数学课堂。把它创设成充满活力、魅力无穷的空间,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积极地感受数学美,去追求数学美。有效的课堂教学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均有所发展。  相似文献   

15.
王庚水 《考试周刊》2013,(44):65-66
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情感态度,使他们在学习的道路上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16.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情感不仅影响着自己的教学思路,而且能引起学生的不同情感体验,对学生认识活动产生积极的影响,优秀的老师总是用自己积极的情感去感动学生,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产生情感共鸣。在中学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对概念、理论、方法等并不是无动于衷,而是常常抱有各种不同的态度,各有各的复杂的内心体验。如果顺利完成学习任务,会感到满意与欢乐;学习失败则感到痛苦、恐惧或憎恨;遇到新奇的方法、结论则有惊讶与欣慰。情感虽然不直接参与数学的认知活动,但对学习起着调节、推动、坚持、增效等作用。所以,重视情感教育不仅能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而且对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培养也有益。  相似文献   

17.
新课标的颁布和实行已经成为了国家意志,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和情感沟通能力。新课程实施标准还提出了要对学生进行态度、情感以及价值观教育。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和强化对学生的情感教育,确保情感因素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多地创设情景,进而引发学生情感的愉悦体验。所以,教师应尽力通过各种有效途径来促进学生的情感教育效果和水平。这样就可以让情感教育为增强初中数学课程教学质量做出最大贡献,让初中数学的学习变成学生乐意和积极向往的愉快活动。  相似文献   

18.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积极有效地参与课堂活动,是评价教师的组织、引导作用发挥如何的重要依据。从教的角度说,教师应努力创设适合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思考、猜测、验证、推理等数学活动中经历学习过程,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一、创设情境,激发参与热情学生参与学习活动,首先需要积极的情感支持。没有情感参与的认知活动是枯燥乏味的,也是沉重的负担。因此,创设情境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教学策略。教师要尽可能创设多元化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保持对学习…  相似文献   

19.
曹正国 《考试周刊》2013,(87):60-61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情感交流的活动,数学教学活动不仅是传播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过程.而且是师生真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激发与共鸣的过程。新时代的教师,不能只满足于教会学生知识与技能。更要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交流中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意识,从而形成对数学良好的学习品质和态度。  相似文献   

20.
徐素英 《考试周刊》2010,(24):92-92
一、课堂教学,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实践者。为保证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落实,我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学习环境,在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数学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应在有限的时间内吃透教材,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认真听课、评课,从研、讲、听、评中推敲完善出精彩的案例。听课有利于教师之间的优势互补。从而整体提高授课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