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左传》此,无论对历史事件的叙述方式,还是在结构章法安排上的生破照应,都可以使我们认识到,《左传》作使历史斗争的因果规律与章严谨的章法之间形成了高度完善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左传》是先秦历史散文的代表作,它不仅是珍贵的历史著作,也是杰出的文学作品。它尤以描写各种大小战役著称,如秦晋韩之战,晋楚城濮之战、邲之战、鄢陵之战等,文章都极精采。有的战役写得场面并不大,却有一定意义。比如《曹刿论战》,写弱小者何以竟能战胜强大者,对后世也很有启发;而这篇《殽之战》,则说明强大的秦国由于贪婪无厌、骄傲自满,想偷袭弱小的郑国以实现其扩张领土、称霸诸侯的野心,终于遭到失败,受到另  相似文献   

3.
《左传》对战争的描写,受后人称道。它一般不局限于对交战过程的记叙。而是深人揭示战争起因、酝酿过程及其后果。如《秦晋殽之战》一文,对战前双方的政治形式、将帅的谋略、战士的斗志及战后双方的矛盾转化,写得很详细、很生动,具有深刻的意义,耐人寻味。但是由于开头的一段文字过去被认为带有“神魂不灭论”的思想,是《左传》中的糟粕,一直未被选人教材,而现在的大多数通行的语文教材与读本均人选此段.可以看出语文教材的编者渐渐关注了此段文字在全篇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殽之战》一,写秦国的军队越过晋国的边境去偷袭晋的邻国——郑,半路上被郑商人弦高遇见并识破他们的阴谋。秦军的将领们估计这回偷袭是难以得逞了,但又不甘心空手而归,便灭了滑国才率领军队返秦。其时,正忙着给刚刚去世的晋公治丧的晋国新君及臣僚,得知这一消息,立即决定搁置丧事,出兵伏击秦军。章写道:“遂发命,遽兴姜戎,子墨衰缝,梁弘御戎,莱驹为右。夏四月辛已,败秦师于殽。”  相似文献   

5.
一、“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这是秦穆公因蹇叔哭师,出语不祥而诅咒他的话。“中寿”是古籍中常见的划分老人年寿等级的习惯用语。如《庄子·盗跖》、《淮南子·原道》、《吕氏春秋·安死》、《抱朴  相似文献   

6.
《秦晋殽之战》的逻辑推理特色王染白“秦晋之战”是春秋时期五大战役之一。战争的起因是秦穆公企图以杞子为“内应”,发动扩张领土的侵略战争─—远袭郑国;其目的不但未遂,于鲁傅公三十三年反而在进军途中的山一带被乘隙拦截的晋军击败,全军履灭,以至“三帅”被擒。...  相似文献   

7.
“秦晋殽之战”是春秋时期五大战役之一。战争的起因是秦穆公企图以杞子为“内应”,发动扩张领土的侵略战争——远袭郑国;其目的不但未遂,于鲁僖公三十三年反而在进军途中的殽山一带被乘隙拦截的晋军击败,全军履灭,以至“三帅”被擒。《秦晋殽之战》一文,通过严密的层层逻辑推理,以简捷、凝炼、深刻而富有哲理性、概括性的逻辑语言,生动地论证了战略决策的正误决定战争胜负,而战略决策的正误又是由逻辑推理的正确与否所决定的,从而揭示了不义之战终究要失败的主题。 一、从“蹇叔劝师”,看逻辑推理的层次性  相似文献   

8.
《左传》中有许多百读不厌的篇什,《秦晋之战》是其中之一。作者从作品中人物语了中显示出来的对比美、和谐美、精炼美和动态美四方面浅析了人物的语言美。  相似文献   

9.
《秦晋殽之战》是我国先秦历史散文名著《左传》里的名篇,历来受到人们的称道,被奉为古典散文的典范,选人许多古代散文选集和现行的大、中学语文课本。这篇文章无论是记叙战争、刻划人物,还是描写辞令以及谋篇布局等各个方面都鲜明地体现了《左传》的艺术风格,而在辞令方面尤其突出。古代评论家对比赞不绝口。考察这些辞令,大多是作者根据原始记载,经过适当的润饰和加工熔铸而成的,写得颇有特色。有的委婉,有的激切,有的幽默,有的谦卑,显示出春秋时代外交辞令的高度技巧。但是,目前,对其中几段辞令的注释与讲析尚存疑窦。经过仔细推敲,愿将一管之见,略陈如下。  相似文献   

10.
《左传》的口才学价值也是很高的。以《秦晋殽之战》中人物19次“演说”共38句话为例作鉴赏,从语言情境看,言分内外,内直而外由;从语言艺术看,语有表里,可由三意、三味、三境构成的矩阵知其多维;从语言机理看,声由心发,语言外显着人的生存质量。我们可由几个特点来观照其语言美。  相似文献   

11.
春秋时期,各国在政治外交往来中盛行赋诗言志。晋国涌现了一批赋诗的能手,他们在赋诗中知礼但也表现出了僭礼行为。与它国相比,晋人的赋诗很大气,往往用天下共主的霸气与各诸侯国交流。与此同时,在晋人参加的赋诗场合中,各国对晋国多颂美奉承之辞,而晋人应对娴雅得体,与其所受之诗相谐和。  相似文献   

12.
《殽之战》异说江苏南通市三中陆精康《之战》末段,秦穆公引咎自责的一段话,标点解释一向颇多歧见。关键句子的意义,通常的、权威的说法是:①“不替孟明”:不撤去孟明的职务。②“大夫何罪”:孟明等人有什么罪?③“不以一眚掩大德”:不因为孟明的一次过失而抹杀他...  相似文献   

13.
本篇选自《左传》僖公三十二年、三十三年传文,内容是叙述秦晋之间的战争.缘两年前,(僖公三十年)秦晋曾结盟进攻郑国,后因郑大夫烛之武说服秦王,秦才撤军回国,并派祀子等人带兵入郑,协助郑国巩固国防,以抵御晋国.晋文公由于感激秦国曾助他回国掌握政权的恩德,两国关系并未破裂.两年后,晋文公死,晋国发生内乱,当时派驻郑国的秦使祀子便密报秦穆公,建议借机出兵袭郑,自己则准备作内应,以使秦王能完成既定的东进计划称霸中原,但袭郑必经晋地,因此,遇到晋军在殽山的阻击.本篇就是叙述秦晋两军战于殽山的史实.  相似文献   

14.
高中语文第五册中的《殽之战》,选自《左传》鲁僖公三十二年至三十三年。《左传》的全称是《春秋左氏传》(或作《左氏春秋》),它是配合《春秋》的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它的作者相传是与孔子同时代的鲁国史官左丘明。孔子著《春秋》,“笔则笔,削则削”,记载十分简略,同一事件,在《春秋》里,往往只有事件的结果和评论;《左传》则对它补充了比较多的历史材料,象《殽之战》这样一件大事,《春秋》中的记载只有寥寥数语,到《左传》里,则成了一个首尾完整的故事。《左传》和《春秋》一样,记年都是用鲁国国君的年号,《左传》记载春秋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  相似文献   

15.
《殽之战》一文,写秦国的军队越过晋国的边境去偷袭晋的邻国———郑,半路上被郑商人弦高遇见并识破他们的阴谋。秦军的将领们估计这回偷袭是难以得逞了,但又不甘心空手而归,便灭了滑国才率领军队返秦。其时,正忙着给刚刚去世的晋文公治丧的晋国新君及臣僚,得知这一消息,立即决定搁置丧事,出兵伏击秦军。文章写道:“遂发命,遽兴姜戎,子墨衰絰,梁弘御戎,莱驹为右。夏四月辛已,败秦师于殽。”这次战争,实际上是秦、晋争霸的战争,打败秦军,即粉碎了他们企图东进中原图霸的野心,所以在春秋战史上占有一定的位置。然而,记载这次战争的历史文献《…  相似文献   

16.
《左传·申之会》"王使往,曰:‘属有宗祧之事于武城,寡君将堕币焉。敢谢后见’"历代学者都对"堕币"及相关纪事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尚无共识。文章参阅了《礼记》"币"的用途,以及对《左传》"堕币"其它记述来看,"堕币"就是致送贽币,是古代两国宾主相见的礼仪。"寡君将堕币焉。敢谢后见",无非是表达了希望见面,并先以"堕币"为由头表达行相见礼的意愿。而这里的"币",则是玉帛等用作两国君主贽见的名贵礼物,而非作为祭币的一般性物品。  相似文献   

17.
中学课本《殽之战》一文注解疏失较多,全篇共出注73条,我以为值得商榷的有12条。《左传》有言:“弥缝其阙,而匡救其灾”。现将笔者管见略述于后,冀“就有道而正焉”行文次第,一依教材,先出《左传》原文,次列课本注解,后加笔者按语,俾醒目而便览。 (1)(原文)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相似文献   

18.
一、历史背景简介 殽之战发生在公元前六二七年,是秦晋之间的一次重要战役。这次战役是以秦袭郑为导火线,但其深刻的原因则是秦晋双方的争霸意图。在这次战役的前五年(公元前六三二年),晋文公在城濮之战中打败了楚国,阻止了楚国的势力向中原推进,被周天子策命为“侯伯”,从而确立了中原霸主的地位。对此,秦国当然不会甘心。过了两年(即前六三○年),秦晋两国虽然合兵围郑,但这个联盟  相似文献   

19.
全文有四处分别完整地记叙了郑商人弦高、郑卿皇武子和晋文公以及秦将孟明的外交辞令。这些外交辞令都写得从容委婉,意味深长,充满智慧,富有策略,符合人物身份,能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对战争的正面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