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中政治课作为高中德育的主要课程,是培养学生政治素养,增强学生文化认同的重要阵地。在立德树人的当下,教师需要充分发挥高中政治课程文化育人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贯穿中国传统文化,提高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增强文化自信,培育家国情怀,增强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2.
将侨乡历史文化资源融入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让过去、概括的历史知识变得亲切、鲜活,拉近高中历史课堂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在感悟中思考从而达到培养其家国情怀的目的。在挖掘侨乡历史文化资源时,要符合课程标准,紧密结合教材,不能以偏概全,要注意精选材料,兼顾教育性。这就要求教师对地方、对社会有全方位的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3.
纵观近几年全国Ⅰ卷文综历史试题,很明显高考的指挥棒已经落在了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上,学生历史学习的目标是具备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历史学科思维品质和能力。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其中,"家国情怀"在新高中课程标准中被作为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价值观,在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随着课改的深入,学科核心素养得到了越来越多教师的重视,但部分教师忽视了本土资源对核心素养培养的促进作用。本土资源可以成为高中思想政治活动型学科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将本土资源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增强学生对家乡的认同感,进而激发学生为建设美丽家乡而努力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相似文献   

5.
新课标下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含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五大要素,前四种素养因为可通过以考督教,从而受到重视,而家国情怀这一素养在目前的考查机制中还没有什么良方,所以似乎可有可无。而当下在许多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德智失衡"的现象实在是令人担忧,新课标特别强调立德树人,所以开展家国情怀教育时不可待。在《新中国的外交》的教学中,教师可通过确定教学目标、补充鲜活史料、巧用情境感染及传递真情等方法,让家国情怀教育能真正触及学生灵魂。  相似文献   

6.
作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价值导向,家国情怀是学生在历史学习、思考和体验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人文追求、思想情感和精神寄托,体现为学生对国家发展、民族前途和人民幸福的真挚感情,表现为学生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呈现为学生主动将个人发展、追求与国家、民族命运有机融为一体的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7.
新时代大学生对传统家国文化重视程度明显不够,部分大学生对家庭的依顺、对民俗文化的热爱以及对国家的效忠观念有所淡化,影响其对新时代家国情怀的科学理解和正确践行。家庭和睦、乡土情怀、效忠国家等传统家国文化需要传承和弘扬,传统家国文化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思想在新时代需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对新时代大学生加强家庭教育,同时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进行家国情怀教育。家国情怀教育必须紧跟时代主题,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理论支撑,与全面从严治党和全面依法治国有机结合,积极培育大学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观。  相似文献   

8.
道德与法治作为初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诸多教学内容中都隐藏着德育特别是家国情怀教育的因子。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染、在关注社会生活中引导、在活动体验中培植,引导学生树立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9.
刘平 《学周刊C版》2022,(14):112-114
家国情怀不仅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脊梁,也是一项关键的历史核心素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教育,既是推动教育改革的必要举措,也是实现我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要途径。文章主要探析了高中历史家国情怀教育的教学策略,希望可以为相关教育人士提供有力的参考,从而优化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顺利实现学生家国情怀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0.
家国情怀是人们基于对家、国的归属意识和热爱的情感而生成的使命与责任,是儒家文化中不容忽视的精神命脉。儒家文化家国情怀以“家国同构”为社会政治伦理基础,以“忠孝一体”为核心内容,以“修身济世”为实践方式,并随着时代发展具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家国情怀教育是价值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教育者唤醒、激发、引导和培育学习者主体性、感恩心、公共性、国家认同、民胞物与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和情感的实践活动。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中国人,不仅要充分挖掘儒家文化中的家国情怀思想并对其进行现代转换,要结合个体身心发展规律实施具有侧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要充分发挥家庭在家国情怀教育中的情感奠基作用,还要将家国情怀教育全面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并着力增强家国情怀教育的多元支撑。  相似文献   

11.
家国情怀是我国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重要总 结,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有着相当高的教育价值。近些年来,西 方文化与我国传统文化思想正在发生着激烈的碰撞,当代人们 家国意识缺失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在这一形势下,保护传统文 化、传承传统民族精神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高中历史教学来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我国相关教育 工作者应着重研究的一项重点课题,需从多角度入手激发学生 的爱国意识,助力学生形成一种坚定不移的家国情怀。本文对 家国情怀教育的历史价值进行分析,并对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 的实践策略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2.
家国情怀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与价值源泉。回眸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思想,可以发现,其展现出从家国同构走向天下一体、从救亡图存走向民族振兴、从家国使命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演进逻辑。家国情怀思想的核心意蕴体现为以家国共同体为内涵要义,以知情行合一为基本构成,以时代新人为目标指向和以家国情怀教育为动力支撑。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思想对于当代中国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有助于挖掘丰富独特的教育资源,焕发传统文化的时代活力;构建和谐共生的教育空间,搭建家国互融的发展平台;创新中国特色的教育话语,激发时代新人的使命担当;打造多元一体的教育格局,增强家国认同的内生动力;提升家国天下的教育境界,树立人类情怀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3.
教育工作既承担着丰富学生认识、传承社会经验的责任,还承担着培养学生积极品德和美好情感的重任。在历史教学中,教师更要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与经验,增进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涵养家国情怀,让学生从或富强,或屈辱,或繁荣的历史中,获得更加丰富的精神体验。对此,本文就初中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提出了几点不成熟的建议请大家指正。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一课的案例教学研究,从品外交成就,成道路自信;探道路过程,思道路必然;读伟人故事,悟道路成因三个方面来探索在高中历史课堂中培育家国情怀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培养家国情怀素养是历史课堂重要内容之一,而历史情境的设置是渗透家国情怀的重要载体,通过材料的选取、故事的叙述设置情境,内化成学生必备的素养。  相似文献   

16.
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要求"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弘扬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中国社会自古以来就是家国同构的社会,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放大。从先秦时代的宗法制开始家国情怀影响至今,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初中阶段是学生形成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将家国情怀教育落实于初中历史课堂,这对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7.
现如今,核心素养因作为学生品德素质教育的重点而引起教师广泛而深刻的重视。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中很重要的核心素养之一,所以在历史教学中作为教学重点被渗透到了课堂内容中的方方面面。学生的学科知识容学习固然重要,但与此同时,学生的素质教育也必须引起重视,所以,教师应科学地将二者相结合,使立德树人观念贯穿到历史教学的始终,让学生用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历史史实进行辩证的看待,学会用唯物主义历史观去分析历史遗留问题。由此看来,历史教师的教学重担任重而道远。那么,如何在课堂上真正落实家国情怀,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总结。  相似文献   

18.
家国情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将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与当代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既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爱国爱家的精神,又能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从整体上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家国情怀包含着两层次的内容,第一层次是爱家情怀,第二层次是爱国主义情怀。大学思政教育可以通过课程增容、主题文化长廊、专题讲座、网络文化园等方式与传统文化进行融合,来培养大学生的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19.
"家国情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精神资源,是中华民族精神谱系的主干与核心,是培育现代社会公民意识的生动"课堂"。然而"家国情怀"的传承发展也面临诸多挑战:家国实体的现代性转化、多元思潮的碰撞冲击、传统观念的价值局限等。"家国情怀"的现代性转化与发展要从理性的高度充分认识其传承发展的复杂性,要在国际视野内提升对人类共同命运的关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相似文献   

20.
核心素养引领下,家国情怀素养培养是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目标的一项重要任务。基于文化传承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对于学生历史使命感、归属感的培养以及幸福感的形成都至关重要。文章首先就文化传统与高中历史之间的密切关系进行阐述,进一步就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从文化传承角度来开展家国情怀教育进行探究,旨在更好的传承中华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