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张晓涧  萧立广 《寻根》2010,(1):108-110
<正>在远古的历史传说中,有一位君主(部落联盟长)叫做葛天氏,其生活年代约在有巢氏之后、伏羲氏之前(见《帝王世系》),其活动地区约在今河南、山东一带。  相似文献   

2.
晋代鲁褒“伤时之贪鄙”而著赋体文《钱神论》,其主旨在于讽刺和批判社会“金钱至上”。自其问世以来,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接受的历史来看,一是继承鲁褒的批判用意,借史论事而讽今;二是因事用典,或咏“钱神”之“神”,或言不媚“钱神”之志。因此,只从《钱神论》的社会批判意义诠释作品,尚不足揭示其深刻的文化意蕴;而从接受史的层面考察《钱神论》的文化意蕴,亦颇有意义。  相似文献   

3.
“光州固始”的历史文化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新斌 《寻根》2009,(1):4-7
“光州固始”,一个将豫、闽、台三地永远联结在一起的历史地名,一个闽台人心目中的圣地,一个南北文化交流的永远的历史印记。  相似文献   

4.
关于宝鸡得名研究,刘宏岐、辛怡华、霍彦儒、王宏波等先生近年来先后有宏论发表(霍彦儒主编《宝鸡历史文化》附录,三秦出版社2006年版)。笔者在研读这些成果的基础上,从文化学的角度,就“陈宝”之“陈”到“宝鸡”之“鸡”的意义关联试作探讨,以求教于诸位方家。  相似文献   

5.
尹荣方 《寻根》2012,(6):36-39
慈乌与孝 有一种反哺的乌鸦,也就是慈乌,在中国的民俗文化中地位很高,因为它和中国社会最看重的"孝"相关联.《说文》解释乌时指出,"乌,孝鸟也".古代传说乌鸟能衔食反哺其母,所以乌鸟被称为孝乌、仁乌、慈乌.在传统说法中,乌有两种,一种就是平时所说的乌鸦,又叫老雅.这种乌鸦因为兆凶的缘故,人们都不喜欢.脖项白(或说嘴白)的那种才是反哺的孝乌,晋代王嘉《拾遗记》:"仁鸟,俗亦谓乌,白臆者为慈乌,则其类也."李时珍《本草纲目·禽部》有"慈乌"条,他将"乌"分为四种:"乌有四种:小而纯黑,小嘴反哺者,慈乌也;似慈乌而大嘴,腹下白,不反哺者,雅乌也;似雅乌而大,白项者,燕乌也;似雅乌而小,赤嘴穴居者,小乌也."  相似文献   

6.
“角”是何物?就是古代军旅中使用的号角。因最初都是用兽角做成,故以“角”来命名。有关它的记载,不见于汉以前的文献,从东汉末起,典籍中屡见不鲜。最早提及者是公孙瓒的《告子读书》,内有“袁氏之攻,状若鬼神,梯冲舞台楼上,鼓角鸣于地中”(《后汉书》本传)数语。其次是《三国志》,其中《陆逊传》《吴贺齐传》《虞翻传》诸篇,均说到它。  相似文献   

7.
《道德经》的传播主要包括语内传播和语际传播,文化意象的错位也主要体现在这两个方面:首先,《道德经》中的文化意象经历了历史空间的行旅,从古代穿越到现代,译者对文本的解读难免会因为时空的距离而产生文化意象的"失落"。这一点从各家对老学的注解可见一斑;其次,《道德经》中的文化意象在跨文化的语境中被省译、误译的情况也屡见不鲜。外译过程中的文化意象错位有的是因为翻译底本的选择所造成的,有的则是因为文化意象的在异域文化中的空缺所致。总而言之,文化意象的错位大大影响了《道德经》的翻译文本质量和《道德经》的对内、对外的传播。梳理并分析《道德经》中的文化意象错位,既是文本传播的需要,也是翻译活动文化转向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8.
<正>《诗经》中的《淇奥》篇,《毛诗序》称"美武公之德也。有文章,又能听其规谏,以礼自防,故能入相于周,美而作是诗也"。其实,对于这首时间、地点、人物都无明确指示的诗来说,卫武公只是一种宽泛形象下被选取的特例,我们更应关注的也许是这种被泛指的君子形象所反映出的周代社会价值取向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本文结合传统阐释和现代注解,梳理了诗中描写的对象,即在注经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李嘉敏 《寻根》2020,(2):61-64
节日仪式在少数民族地区历来都扮演着重要角色,独特的节日仪式经过历史的沉淀凝结了少数民族世世代代的记忆。在仪式的展演中,具象化地呈现节日仪式,使得庆典过程搭载移动互联网的便车迅速扩大传播,正如一年一度的广西壮族"三月三"文化节,其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文化招牌,承载着壮族人民的宝贵记忆。  相似文献   

10.
周瑾 《中国文化》2011,(2):21-34
端绪 生气浩漾天地间,导引道道湍流,抟合团团洄渊。万化之生生实情,诚可谓曲成而浑成。屈伸往复以移换,盈虚剥复而代谢,此乃相与曲成也;以顺逆反衬、委曲互形之势交替成全。复归生命根柢源泉,采汲能量、复兴生意,此乃自尔浑成也;循自反之路以复本复元,由浑全自足而重开生面。  相似文献   

11.
兔为12生肖之一,又是人们最喜爱的吉祥小动物;“兔”字线条组合及语词联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借此,我们可走进一个原生态的兔文化语境。  相似文献   

12.
邹全荣 《寻根》2011,(6):104-106
遗存于武夷山乡土上的古村落,建筑景观透射出浓郁的人文色彩。村落景观的营造,无不围绕着利民、利生、和谐、安定的社区功能来构建。笔者在为下梅村编写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文本时,采集了大量的人文史料,从中发现了在这个建筑  相似文献   

13.
《简爱》自诞生以来就一直受到评论界的重视,传统的评论是以简为中心,对于隐身于桑菲尔德庄园阴冷黑暗的阁楼上的伯莎评论却很少,这些仅有的评论也往往简单、草率:“要么加以边缘化,让其游离于中心之外,用于铺垫和陪衬中心人物之用,要么加以妖魔化,对其贴上诸如‘恶魔’、‘吸血鬼’、‘疯女人’、‘弃妇’、‘变态者’等一个个十恶不赦的标签。”直到女权主义的兴起,伯莎才从女权主义角度得到重新解读。吉尔伯特和库巴合著的悯楼里的疯女舢一书,为人们洞开了伯莎黑暗阁楼的一扇“天窗”,伯莎以一个女性控诉者的形象由阴暗的阁楼走进了人们的视野之内。  相似文献   

14.
履新刚满一年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通过最近的三中全会向外界全面阐释施政理念和改革路线图。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被认为是纲领性的“顶层设计”,文件提出的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各项任务背后有怎样的深意?文化体制改革将如何迎难而上,破除体制机制难题?中国文化改革发展未来的蓝图将遵循怎样的方略?对此,中国文化部部长蔡武近日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相似文献   

15.
成都东山客家话中的"公、嫲"主要用来给动物进行雌雄分类及与生殖器具有相似特征的植物、物品命名,"公"还用来称呼家族里面系列的男性角色和一些被认为具有神力的雄性事物.本文梳理了"公、嫲"的义项并讨论了事物被冠以"公"或"嫲"的理据."公、嫲"的运用沉淀了客家先民的生殖崇拜观念,折射出移民文化的影响,反映出一些人文观和神灵观.  相似文献   

16.
《世界文化》2012,(4):F0004-F0004
1949年8月14日,普林新出生于当时为美国控制的巴拿马运河区,父母为美国政府做事。大学毕业后普林斯在纽约《时代》杂志集团的剪报部门找到了一份工作,每天从杂志上裁剪文章,提供给编辑、记者成者寄给读者。慢慢的,  相似文献   

17.
李莉 《华夏文化》2012,(2):34-36
“对待”一词,常见于易家书籍。“阴阳对待”的概念,是指阴阳相反而并立,相比较而并存。朱熹对此有过解释,他说:“是两物相对待在这里,故有文;若相离去不相干,便不成文矣。卦中有阴爻,又有阳爻相间错,则为文。若有阴无阳,有阳无阴,如何得有文?”(《语类》卷七十六《易》十二《系辞》下,林学履问周易时所记)此处的“两物”是指阴阳两物。朱熹认为阴阳相对,又同时并立,  相似文献   

18.
黎跃进 《世界文化》2009,(9):26-26,27
说到“史诗”,人们最为熟悉的是古代希腊的荷马史诗。其实,世界最早的史诗是古代巴比伦的《吉尔伽美什》。而古代最宏大的史诗,则是印度的僻诃婆罗多》。它计有10万颂,每颂分双行排列,其诗行总量相当于荷马两部史诗总和的8倍,不少印度和西方学者称之为“史诗中的史诗”。  相似文献   

19.
赵明 《华夏文化》2012,(1):29-31
2012年是中国的龙年。“龙”是汉民族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通过想象而虚构出来的动物形象。《说文解字》:“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龙”的出现,一开始往往与水有关,龙在商代是卜问天气晴雨状况的重要事物,  相似文献   

20.
“法国文化之死”,2007年11月27日,美国《时代》周刊(欧洲版)的封面以此命题。 毫无先兆,无端一支冷箭射来,不知是谁又触动美国人的哪根神经。稍稍定下心神的法国各大媒体,纷纷以《不,法国文化没有死》(费加罗报)、《法国文化真的死了吗?》(解放报)、《美国人眼中的法国衰落》(世界报)等为题回应。一场论战,乍看得人心惊胆寒,“死”与“不死”,谁来定论?美国人凭据何在?法国人又做怎样反击?细细品来,我们才看出些许端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