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一九七一年二月,在党内两条路线斗争十分尖锐的严重时刻,林彪反党集团那个曾在广东进行阴谋活动多年的主要成员,别有用心地搬出唐人章碣的《焚书坑》诗:“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这首诗的意思是:秦始皇“焚书坑儒”,动摇了秦朝的统治基础,虽有函谷关之固、黄河之险,也保不住秦始皇的皇帝宝座;不久山东的人民纷纷起来造反,秦朝便被不读书的刘邦、项羽推翻了.这首诗把“焚书坑儒”作为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完全是混淆是非,歪曲历史.林彪一伙在庐山发动反  相似文献   

2.
“大丈夫生当斯世,宜效死疆场,为民族存正气。否则亦当轰轰烈烈,如荆卿剑、博浪锥(前者指荆轲刺秦始皇,后者指张良刺秦始皇。下面“祖龙”亦指秦始皇。引者注)诸伟举,事无成败,亦已寒祖龙之胆,壮河岳之色。为祖先留先气,为国家延命脉,安肯伈伈侃侃忍辱事仇,俯首于他人统治之下哉!”这字字千斤、句句万钧的《孤愤词》,就是被孙中  相似文献   

3.
“芙蓉累德夭风流,倚枕佳人补翠裘。评泊茜纱黄土句,者回小别已千秋。”秋后芙蓉亦牡丹余前有钗黛并秀之说为世人所讥,实则因袭脂批,然创见也,其后在笔记中(书名已忘)见芙蓉一名秋牡丹,遂赋小诗云:“尘网宁为绮语宽,唐环汉燕品评难。哪知风露清愁句,秋后芙蓉亦牡丹。”(记中第六十三回笺上注云:“自饮一杯,牡丹陪饮一杯。”)盖仍旧说也。  相似文献   

4.
《教育文汇》2012年第7期刊发了一位老师的一篇教学随笔《当学生提出疑问之后》。 当这位老师讲到“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时,有个学生提出疑问:上一句写山水翠,意思是山和水都是翠绿的,可下一句又说湖面像银白色的盘子。这湖水到底是翠绿的还是银白的?这么写前后是不是有矛盾?  相似文献   

5.
你知道吗     
“八字没一撇”这句俗语,按一般的解释,意思是:“八”字左撇右捺两笔,连一撇都没有写,哪来的“八”字,以此借指事情没有眉目.  相似文献   

6.
陈毅同志写的《冬夜杂咏》共二十七首,小学语文教材选用了三首。《冬夜杂咏》组诗寄给《诗刊》时,作者写了一个“小记”说:“一九六○年冬夜大雪,长夜不寐。起坐写小诗若干首,寄兴无端,几于零乱……”“杂咏”,“杂”的意思是五彩相合,就是说这一组诗的题材广泛,揭示的主题多。  相似文献   

7.
后人往往用反复“推敲”来展示古人对字词“血与泪”的锤炼。殊不知,“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不仅蕴含了古人对字词的执着探求.也体现了他们在构思上、手法上的煞费苦心。其中的“逆挽”格尤其令人拍案叫绝。“竹帛烟消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唐·章碣《焚书坑》)这首诗对秦始皇焚书的暴劣行径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和无情的谴责。首句用十分夸张的语言揭示矛盾,竹帛化为灰烟消失了,秦始皇的帝业也就跟着灭亡了,好像当初在焚书坑里焚  相似文献   

8.
《过秦论》结尾“攻守之势异也”句,五年制高中语文课本第四册注云:“攻和守的形势不同。攻,指秦始皇和始皇以前兵力强,攻略六国。守,指二世、子婴时兵力弱而固守关中。”这条注解对“攻”和“守”的解释,尤其是对“守”的解释,是颇不确切的。《过秦论》结尾句“仁义不施而攻得之势异也”既是全文的论点,也是全文的结论。按照注解所说,秦王朝之所以灭亡,就在于秦二世、子婴时,兵力很弱小,却采用了困守关中的策略。否则,秦王朝是不会如此短命的。如果这个解释是正确的,那么,贾谊也就不会成为一时英彦,而为宿耆旧臣所忌;《过秦论》也不会被目为百代论体散文之祖了。课文如此注释,本于史无据。陈胜兵起,授周章将军印,西击秦,周章沿路募兵,  相似文献   

9.
高中语文(人教版)第六册《香菱学诗》一文节选自《红楼梦》第48回,文中有香菱两首写得“不好”的咏月诗。文末,作者写她又“忽于梦中得了八句”,这便是到第49回出现的第三首“好”的咏月诗。这三首诗都咏月,又都是七律,但写得有优劣差等,细细玩味,别有一番意趣。下面试作比较鉴赏。  相似文献   

10.
辨“攻守之势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中语文课本第四册贾谊《过秦论》(上)这篇课文,其中心论点就是文末的结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如何解释这个结论,对理解全篇课文关系极大.这里的两句话是什么关系?其中的“而”字是表示什么关系的连词?要回答这个问题,得先弄清“攻守之势异”是什么意思.课文后边的注释这样说:“[攻守之势异也]攻和守的形势不同.攻,指秦始皇和始皇以前兵力强,攻略四国.守,指二世和子婴时兵力弱而困守关中.”我觉得这说法不够清楚.以至和课文的意思有所抵梧.比如课文中写道:“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这是说二世时秦朝威力的强大,也是陈涉起义的背景.我们知道,陈涉起义后,其部将周文曾率兵攻进函谷关,但不久就被秦将章邯率兵驱出函谷关,全军覆没.而后章邯又相继打败了陈涉、项梁,陈涉、项梁相继死难,起义受到严重挫折.这说明秦朝当时的兵力并不弱.课文  相似文献   

11.
苏轼《贺新郎·乳燕飞华屋》一词的题旨,历来众说纷纭.归纳起来,可分为两大类.一类认为是写男女情爱.杨湜《古今词话》讲了一个苏轼守钱塘时为歌妓秀兰写作此词的故事,认为该词题旨是赞美歌妓.陈鹄在《耆旧续闻》中引用晁以道的话,认为是写东坡侍妾名叫榴花的女子,题旨是赞美这位侍妾.曾季狸在《艇斋诗话》中讲东坡在杭州万顷寺见到石榴花,同时又见到歌女昼寝,写了这首词,既咏人又咏花,也认为这是一首描写歌女的作品.总之,这三位论者都采取“坐实”的方法,求本事,探题旨,归结为这是一首赞美  相似文献   

12.
1.守自负年德,易之。(《书博鸡者事》) 课本注:易“轻易,看不起,作动词用。” 按:“轻易”和“看不起” 是“易”的两条义项,不能混用同解一词。此句的“易”是“看不起”的意思,“易之”即“看不起他”。《词源》释:“易,轻视。”故课本注“轻易”似为“轻视”之误。  相似文献   

13.
一次听课,教师引导学生用“不但……而且……”“…不仅……还”,“不只……也……”几个表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语造句。学生造出的句子中有这样几句:“他不但会画画,而且会跳舞。”“他不仅会弹琴,还会写大字。”“学习不但要认真,而且要用功。”老师竟然判断他们造对了。这就说明,老师并没有完全把递进关系的意义搞清楚。我们知道,递进关系的复句指后一分句的意思比前面分句的意思更进一层。如“同志们决心完成这些艰巨的任务,而且有完成这些艰巨任务的办法。”这句从前一分句的“有决心”到后一分句的“有办法”,意思显然更进一层了。细究起束,递进关系复句岛一般有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14.
《念奴娇·昆仑》中的“千秋功罪”句,现行中学语文课本解释为“多少年来的功和过”。但据这首词的上下文来分析,我认为这“功罪”二字实是复式偏指,其本意只在“罪”而不在“功”。先看上阕,开头极写昆仑山莽苍巍峨雪舞玉龙的景色,接着写“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的情形,这里除了专写昆仑之“罪”外,看不出有什么表“功”的意思。可知这“功罪”的“功”,只不过是一陪衬而  相似文献   

15.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班级:姓名:成绩:命题人禺佳一、按要求完成下列题目。(30分)1.看拼音,写词语。(8分)2.说说下面两个“重”字的不同读音和意思。(4分)敌重·兵,压黔境。()乌江天险重·飞渡。()3.读句子,注意加点词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然后写出它的不同反义词。(2分)(1)骆驼在南方算得上希·罕·的东西。()(2)谁·希罕·你那玩意,我们有的是。()4.填写合适的句子。(3分)君子不失色于人,。金沙水拍云崖暖,。,三军过后尽开颜。5.把“美丽”与“丑陋”两个词都用上写一句话。(2分)6.根据句子意思,在横线上写一句歇后语。(2分)mímàn xǐ…  相似文献   

16.
人教社高中课本《过秦论》中有一处注释是值得商榷的。文中“践华为城,因河为池”的注释是“凭着华山当做城,就着黄河当做池”。但此处的“城”是什么意思呢?难道是把华山当做城市吗?且不说这一注释的语病问题,单是用原词解释原词的方法就不可取。其实,此处的“城”应解释为“城墙”,原句的意思是秦国把华山作为城墙,把黄河作为护城河,据险而守。按《古汉语常用字字典》(1998年版)“城”字有两个义项:一为城墙,一为城市。如李贺《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这一名句中的“城”就应当是城墙的意思。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城墙”,极易被理解为偏正结构,准确地说,它应是并  相似文献   

17.
这是大家传诵的刘长卿名篇,末句尤为警策,统摄全诗之魂,恰恰又易生仁智之见:这个风雪夜归人的“人”到底是谁? 有的选注本,以为指投宿者诗人自己,有的选本则未加说明。但我细味诗意,觉得诗人在闻犬吠时应是已在“白屋”之内,故“夜归人”恐非指诗人自己。第一句的苍山疑即指芙蓉山,“远”也不必泥于字面看成渺远之远。这句是写诗人未找到主人家  相似文献   

18.
在“四人帮”为了其阴谋政治的需要而拉起的法家队伍中,有李贺一名。李贺被戴上这顶桂冠,其主要根据就是他在《秦王饮酒》一诗中写了“秦王骑虎游八极,剑光照空天自碧”的话。据说这两句活“塑造了秦始皇的高大形象”。谁要是否认这一点就说是“歪曲了秦始皇”,“抹杀了李贺诗歌的战斗作用”。  相似文献   

19.
度过渡过二者都是动词,都有“过去”的意思。区别在于,“度过”指某段时间已过去,如“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假期”;“渡过”指南此岸到达彼岸,有“通过”的意思,如“渡过了长江天险”,“渡过难  相似文献   

20.
解释成语     
老师在黑板上写了“扑朔迷离”四个字,然后指着一个学生说:“请你解释一下这句成语的意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