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敦煌藏经洞出土道教文献的研究,笔者认为唐宋时期敦煌大众的道教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道教的仪式、方法、技术成为唐宋时期敦煌大众祈福禳灾所依据的主要知识与技术;(二)道教的数术方伎背景,使得以阴阴五行为核心的宇宙观念、宇宙的自然运行和人生祸福相同一的观念、由此决定的秩序观念,通过道教的大众化传播,成为敦煌大众普遍奉行的指导生活实际的观念,是敦煌大众知识与思想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敦煌的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三)道教建立的区分信仰者“善”与“恶”的教义、戒律、规则等,由于其与古代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一致性,成为唐宋时期敦煌大众的伦理知识与思想观念,影响着敦煌大众的社会生活;(四)由道教的“承负”观念引发的道教“功德”思想及善恶报应思想,成为人们积累功德、获得福报的信仰力量,因而成为唐宋时期敦煌大众基本的道教知识与思想。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新疆吐鲁番新出土“北凉缘禾二年(433)高昌郡高宁县赵货母子冥讼文书”中用语涵义及内容予以考释,并围绕文书所见六朝时人丧葬礼俗及宗教信仰,结合有关道教文献对其文化背景加以探讨。客观说,这份冥讼文书实际上是在佛教、道教和民间信仰共同影响下的一种产物,据其内容则反映出道教初传河西地区的一种情形。  相似文献   

3.
本文论述敦煌本西王母道教养生文化,对敦煌地方志、敦煌遗书,结合考古及有关道教文献作了考述,有助于推进敦煌民俗学、历史文化研究和道教养生文化的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4.
笔者始终坚持认为,唐宋时期敦煌地区主流文化是大众文化,在这一文化背景下的日常社会生活中,影响敦煌大众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是自然的大众知识与思想。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就唐宋间敦煌大众来讲,对于道教的信仰和理解,同样是在大众思想的层面上。由此笔者在本文中就唐宋间敦煌地区道教大众化的不同阶段以及不同阶段所表现的不同特征进行了探讨和论述。  相似文献   

5.
《河西学院学报》2016,(4):51-56
张掖市甘州区位于河西走廊中部,历史上一直是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重要区域之一。现通过田野调查、文献梳理等方法,重点对张掖市甘州区流行的丧葬仪式音乐与乐队从曲牌类别、宫调特点、乐器配置、乐队属性等方面做了考察。甘州区目前流行的丧葬仪式音乐根据不同的功能可分为具有巫术性质的招魂音乐与以唢呐、鼓、钹等为主要乐器的器乐合奏的鼓吹乐两大类;丧葬仪式音乐以宫调式曲牌居多,羽、商调式次之,徵调式最少;从演奏者的身份来看,应属于道教科仪音乐的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唐代和宋代是道教比较盛行的时代,其文学作品受道教影响很大。在唐宋时期涌现出了许多道教类传奇小说,因唐代与宋代的社会背景、政治影响和道教发展都有差异,所以唐代与宋代的道教传奇小说也有不同。唐代与宋代的道教传奇小说在主题类型、主要人物形象等方面均有差异,而造成差异的原因也与道教和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7.
东晋南朝道教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晋南朝时期 ,政权迭更 ,时局动荡 ,为道教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葛洪、陆修静、陶弘景一批文人道士对道教的教理、教仪进行了发展和完善 ,对道教组织进行了清整 ,使东晋南朝道教士族化日趋成熟。特别是茅山宗的创立 ,标志着道教已进入宫观制阶段 ,它为唐宋道教的兴盛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途  相似文献   

8.
江西上饶的丧葬音乐,随着丧葬民俗的形成,就一直伴随着。其音乐的内容,透露出当地的文化信息;其音乐的传承和变迁,具有一定的轨迹。上饶的丧葬音乐,主要来自道教音乐。从道士学习丧葬音乐的途径上看。大致有下列三种:1.祖传,2.拜师传习,3.旁观自学。考察丧葬音乐的发展,大致有以下特征:1.功利性,2.政策的导向性,3.通俗化,4.随着经济的发展渐趋发展。  相似文献   

9.
道教自东汉末年传入彝区,到唐代得到进一步的发展,通过与各民族原始宗教的结合不断发展壮大,逐渐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与当地民族习俗不断融合,世代延绵,最终形成与原始宗教相互依赖、相互依托,共同生存和发展的状态。道教的传入对巍山彝族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巍山彝族丧葬习俗吸收和融入了部分道教信仰元素,是道教与彝族民间信仰交融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0.
唐宋时期敦煌社会的宗教氛围浓厚,佛教、祆教、景教、摩尼教及本土道教盛行,社会民众的宗教消费是其消费活动的重要部分。依据敦煌遗书及石窟资料,可以看出唐宋时期敦煌社会宗教消费观兼具虔诚的宗教信仰和强烈的世俗需求双重特征,其内在地整合了宗教与政治、经济、艺术的统一协调发展,而不同于中原地区宗教消费给社会带来的弊端。唐宋时期敦煌社会的宗教消费观研究,有助于古代敦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乃至军事领域的深入研究,亦助于拓展中国古代宗教社会史研究领域的维度。  相似文献   

11.
宋代墓志文献管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宋代墓志文献至今尚未得到全面搜集和综合整理。对580篇内容完整、字迹清楚的宋代墓志文献进行了初步考察,在思想内容方面着重关注文献所凸显的丧葬文化、妇女观和人际关系,在语言文字方面着重分析文献的文体词汇面貌,有助于了解宋代社会生活、考察宋代及近代汉语的整体语言面貌、考证词语的准确内涵。  相似文献   

12.
武当山是道教名山.位于丹江口市境内.其道教的思想文化,斋醮设坛,教规教义,祭礼仪典等,对武当山民间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致使武当山现在流行的许多习俗、礼仪,均具有浓厚的道教色彩.这里阐释的武当山地区民间的丧葬习俗,就是其中的一例.  相似文献   

13.
幽契是中国古代丧葬习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者为亡人制定的阴阳两界虚拟土地契约关系,是研究我国民风民俗难得的资料。湖北省竹山县发现的幽契对于了解本地区丧葬习俗及这一古老民风民俗的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会对民间道教和汉水文化等研究提供新的材料。  相似文献   

14.
本文是对唐代道教科仪经典《要修科仪戒律钞》卷十五、十六中《道士吉凶仪》道教丧制与服制的初步整理及研究。从道教丧仪产生背景入手,通过对《道士吉凶仪》中有关丧制、服制的详细分析总结,归纳出一套比较完整、系统的唐代道教丧葬仪式,从而揭示出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渐朝简约化方向发展的脉络。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骆驼城前秦墓出土的3件墓券文书进行了释读,根据墓券内容考证了河西骆驼城遗址的历史沿革和十六国时期带有浓厚道教色彩的丧葬风俗.骆驼城遗址周嗣墓葬出土的十六国墓葬文书提供了传世文献所不载的历史文化信息,是研究汉晋以来河西地方建制与民间丧葬风俗的宝贵史料.  相似文献   

16.
乌蒙山是彝族六祖分支的地方,是东部彝族的主要聚居地。在乌蒙山区彝族丧葬仪式上必有"恳合呗",毕摩唱诵彝文经书、孝子跳铃铛舞和唱孝歌。关于"恳合呗"中的铃铛舞起源有多种说法。通过汉、彝文献梳理和实地调研,结合"恳合呗"的历史传承和地理分布进行研究,通过汉文文献、彝文文献、口碑文献、丧葬仪式中的铃铛舞等,探析彝族丧葬习俗和"恳合呗"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7.
青岛崂山是中国著名的道教名山。古时有人称崂山为"神仙之宅,灵异之府",过去最盛时,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庵",全山有上千名道士。因此崂山的道教文化也一直影响着附近居民民风民俗的方方面面。崂山脚下的一个普通渔村——雕龙嘴村的丧葬礼仪风俗充分展现了崂山地区民俗中的道教文化因素,客观反映了道教思想文化的生死观如何影响普通老百姓生活。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 ,道教文献与日俱增 ,这就在客观上要求我们建立一种能够指导开发和利用道教文献的科学———道教文献学 ;本文从道教文献学学科体系建设和《道教文献学》主要内容设置两方面提出了道教文献学构建建具体设想 ,并就其意义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9.
白裤瑶的丧葬礼俗古老而传统,礼仪文化内涵丰富。以相关文献为基础,结合实际的田野调查,对仪式礼仪中最具代表性的内容进行探讨,有助于人们更深入地认识与理解白裤瑶的丧俗及人文传统。  相似文献   

20.
道教的济世思想,在古代小说中表现为度人为仙、化解灾难、除妖降魔等,从唐宋开始,济世行为开始介入政治斗争,如协助忠臣良将平定倭乱,锄除奸臣等.这些都反映出道教积功方能成仙的思想及道教越来越世俗化的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