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前哨》2008,(11):6-6
据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广州日报》创刊号有几个版面?老式铅字印刷机怎样印报?24K的金版报纸“相貌”如何?“广州日报老报馆”为您一一呈现。据了解,这个位于大学城岭南印象园内的老报馆,将广州日报50多年的历史浓缩其中,见证《广州日报》的艰辛探索和成长。  相似文献   

2.
《大公报》1926年复刊后非常重视新闻图像的使用,但报馆缺乏专职摄影记者,只能寻求外援,而照相馆作为早期专业摄影机构,自然成为报馆的合作对象。由此,报馆获得新闻照片以飨读者,而照相馆也借此获得了免费广告的机会。从1926年到1937年,共有31家照相馆为新记《大公报》提供了234幅新闻照片,这些照相馆也成为报馆重要的新闻生产者。照相馆为新记《大公报》提供的新闻作品主要包括对政要人物、外交往来的影像报道,以及借影像宣传航空救国和倡导体育运动等。照相馆参与报馆的新闻生产,可以说是民国时期的一种普遍现象,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双方共同愿景的构建和新闻观念的认同。  相似文献   

3.
《新闻界》2013,(9):63-65
民国时期民用航空和航空邮政的发轫,对正处于遵循商业竞争法则、走"企业化"道路的中国新闻事业产生了重要影响,为各报馆的竞争和发展,提供了另一种可能的现实路径:报馆利用航邮发行报纸,提高了在边远地区的竞争力;利用报纸寄递航空通信也成为报馆竞逐重要新闻的一种选择;航空版也成为报纸出版的一种新形态。  相似文献   

4.
民国时期民用航空和航空邮政的发轫,对正处于遵循商业竞争法则、走"企业化"道路的中国新闻事业产生了重要影响,为各报馆的竞争和发展,提供了另一种可能的现实路径:报馆利用航邮发行报纸,提高了在边远地区的竞争力;利用报纸寄递航空通信也成为报馆竞逐重要新闻的一种选择;航空版也成为报纸出版的一种新形态。  相似文献   

5.
中国最早的新闻职业道德规范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国内新闻学界并没有一致的看法。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1939年10月制订的《会员信条》和《记者公约》以及1942年由马星野起草的《中国新闻记者信条》,都被认为是我国最早的新闻道德规范。但是,1902年《中国日报》拟订的《谨拟各报馆公共章程》却较少有人论述过。事实上,这份报馆公共章程,从制订的目的、规定的内容到文本形式,都具备职业道德规范的特征,是我国最早的新闻职业道德规范。它反映了当时中国报人已经认识到报界需要有一个“公共章程”来约束自己的职业行为,也反映了当时报界亟需解决的某些共同存在的道德问题和报人的职业理想。这份章程在中国新闻伦理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值得我们重视。  相似文献   

6.
解放以前,上海新闻界有两个团体,其一是日报公会,另二是新闻记者公会。日报公会以每家报馆为成员,代表报馆出席会议的,是各报馆行政业务方面的主要负责人。新闻记者公会以在各报馆,通讯社中担任编辑、撰述、采访职务者为成员,其它新闻工作人员都不参加。  相似文献   

7.
一、查封《益世报》 1919年5月24日凌晨两点,京师警察厅外右二区警署会同侦缉队突然包围了南新华街《益世报》北京馆,逮捕了刚刚从通县家中乘车返回报馆的总编潘云超(蕴巢),并将报馆查封。《益世报》成为“五四”时期第~家遭封禁的新闻报纸。此前,由北京学生联合会出版的《五七日刊》、《救国》已被京师警察厅以未经呈报立案为由查禁,还有些秘密刊物如《进化杂志》、《民声》等也都被查禁没收,但对公开出版发行的报纸下手,《益世报》当属第一家。  相似文献   

8.
《中国报纸之将来》是一篇全面反映成舍我报业思想与新闻哲学的重要文章。通过对这篇文本的解读,可以了解成氏对中国报纸未来的组织形式、新闻业务和报馆发行与管理等三个关键性环节的理念与展望,从而有助于人们深入系统地把握成舍我的报业理想与成因。  相似文献   

9.
办报圣手张友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友鸾先生生于1904年11月10日,卒于1990年7月23日,享年86岁,是20世纪中国新闻史上著名的新闻工作者,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代大学新闻系毕业生,是他那一代的老报人当中,为数不多的几个曾经受过正规新闻教育的人。他从1921年在《申报·自由谈》上发表文  相似文献   

10.
刘畅  张羽 《今传媒》2008,4(4):61-62
一、新闻教育历史概况 和世界很多国家相比,英国正规的新闻教育并没有经历很长的历史,在20世纪的前半叶,"学徒式的报馆新闻训练"(李蓓,2005:42)一直是新闻人才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来,新华社在世界各地的电传供稿工作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国外的电传供稿工作是一项什么工作,有何重要意义,我们中国新闻工作者为何要开展这项工作?国外电传供稿工作,就是通过现代通讯手段,随时随地、最迅速地把我们编发的中国和国际新闻传送给国外的报馆、通讯社、电台、  相似文献   

12.
《新闻界》2018,(7):93-96
<正>中国新闻传播学术近百年来的不断发展,离不开一代又一代学人的辛勤探索,更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指导与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正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指导与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构成了中国新闻传播学的红色文化基因与传统。  相似文献   

13.
高皓亮  靳赫 《新闻世界》2011,(8):170-171
望平街在中国新闻史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一部望平街的历史,也便是上海新闻界这百年的历史。我们从望平街的盛况,报馆街形成的原因,望平街四个不同的发展阶段进行分析,以期能够从中窥探上海新闻界的这百年历史。  相似文献   

14.
西方新闻学著作曾经引用过这样一个事例:一位新来报馆的年轻记者,总编辑叫他去采访一个婚礼。他事先煞费苦心地对此次采访作了种种可能的设想和较充分的准备。但是,当邪天他走到新郎家门口打算进去采访时,看门人却告诉他——婚礼不举行了,因为新郎跑了。于是这位年轻记者垂头丧气地回到报馆,向总编辑报告自己采访失败的原因。总编辑听罢,拍案叫道:“新郎跑了这件事本身不是比原来要举行的婚礼更大的新闻吗?你为什么不马上采访?”这一说,那名年轻的记者才恍然大悟。缺乏新闻敏感,使这位青年记者贻误了一次采访良机。新闻敏感,西方又称“新闻鼻”,是指新闻从业人员发现和判断有价值新闻的能力,是一种职业  相似文献   

15.
难得有空,拾起钱钟书的小说《围城》重读一遍,读到书末方鸿渐又一次从报馆辞职一段,不禁会心一笑:“报馆为了言论激烈,收到恐吓信和租界当局的警告,办公室里有了传说,什么出面做发行的美国律师不愿意再借他的名字给报馆了,什么总编辑王先生和股东闹翻了,什么沈太太替敌伪牵线来收买了。”结果有些仗义的方鸿渐随总编辑王先生辞职离开了报馆。说实话,新闻饭难吃,言论饭更难吃。我国有着长达2千多年的专制制度,统治者对言论的钳制有着悠久的历史,不说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不说明代对东林党人的疯狂追杀、东厂的血腥统治,也不说清代康雍、乾嘉时期…  相似文献   

16.
亦雯 《北京档案》2004,(6):13-15
今年4月份,北京市平谷区档案局在新建的大楼中开辟了专门的展厅,将反映平谷区经济发展和文化底蕴的展览办了起来.尤其是收藏家李润波的"世纪阅报馆",一经媒体披露,就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北京青年报><北京晚报><中华读书报>等报纸,以及人民网、千龙新闻网、中国新闻网等多家网络媒体纷纷对此进行了报道.日前,记者有幸来到"世纪阅报馆",见到了一百五十年前的旧报纸、老杂志,看着那些泛黄的、破旧的报纸、杂志,读着其中的内容,让人不禁感慨时光的流逝.  相似文献   

17.
“我也是望平街出来的”,我国著名翻译家戈宝权先生对本刊记者一见如故:“当年的望平街就象英国的舰队街一样报馆林立,申报馆、时事新报馆、新闻报馆都设立在这条街上,这些报馆差不多左右了旧中国大半的新闻舆论。每逢出报时报童、报贩们进进出出,卖报声此起彼伏,场面好不热闹……“15岁那年我考入上海的大夏大学,大学毕业后经张竹平先生(曾任《申报》社的经理)介绍进了时事新报社工作,担任他的秘书并编辑《时事新报年刊》,就此开始了我的新闻生涯,一直到1949年7月我还是新华社驻苏记者。“在我的新闻生活中有两个人对我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一位是我的叔父戈公振先生,另一位是敬爱的周恩来总理。”  相似文献   

18.
1918年,蔡元培为中国第一部新闻学著作徐宝璜的《新闻学大意》作序时写到:“余惟新闻者,史之流裔耳”,“新闻之内容,无异于史也”(1),点明了新闻和历史的关系。梁启超曾说报馆是“国家之耳目也,喉舌也,人群之镜子也,文坛之王也,将来之灯也,现在之食粮也”(2),其中“将来之灯也,现在之食粮也”,指的就是新闻与历史的演变关系。  相似文献   

19.
旧上海新闻出版业向称发达,报馆林立,大小报纸上百家,尤其是三四十年代,上海各类报刊如雨后春笋,达到了鼎盛时期。本史料则较全面地介绍了建国初期上海报业情况,可供研究新闻史者参考,系进自于上海市档案馆保存的《上海私营工商业分业概况》,原题“上海报馆业沿革及1950年概况”。由宣刚、贺飞选编。一、沿革解放前,本市有大小报馆十余家。国民党反动派文化特务所直接控制之“党报”,一贯是从事造谣反动的活动宣传的,其余民营报馆除个别能在某种程度上坚持进步立场者外,大多系黄色、低级、消极的报纸,以营利为目的,为了销路,…  相似文献   

20.
刘佳蓓 《青年记者》2017,(18):102-103
曾经想要创办中国的“报业托拉斯”的成合我,在报业经营和新闻理念上都有相当先进之处,其实用性、大众化、平民化的办报思想以及西式的报业管理方式在当时产生了重大影响.下面,笔者仅就成合我的新闻教育观及其局限作相关探讨. 成舍我的新闻教育观 赴欧美考察游历的经历给了成舍我深刻的感触.游学期间,他认真考察和访问了国外一些新闻学校,并将美国的新闻教育与欧洲国家的新闻教育进行比较,他发现在美国随便去哪个报馆,都有新闻学院出来的学生.回国后,成合我决定创办符合中国国情的新闻专科学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