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国名辩学说被誉为世界三大古典逻辑之一。《墨辩》则是中国古代逻辑辉煌成就的标志,有人认为它几乎可以和亚里士多德的《工具论》相比美。《墨辩》中提出了“或”“假”“效”“辟”“侔”“援”“推”等颇具中国味道的推理形式,其中特别对“侔”进行了大量阐述和论证。然而引起当时及后世争议最多的也正是这个侔式推论,很多问题至今尚未形成定论。对此,笔者拟从新的角度采用与  相似文献   

2.
《墨辩》的核心范畴是“辩”,近、现代学者就“辩”的范畴的研究有成就,也有不足;墨家之“辩”是指对同一对象观点相矛盾的双方所进行的争论,这种争论是有结论的,观点正确、论证与反驳恰当的一方为胜;墨家在对“辩”的定义和说明的过程中所提出的“辩”的基本原则是逻辑学的基本规律,“辩”是探求真理的科学方法,认识“辩”是理解墨家、儒家、道家对辩论所持不同态度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百家争鸣是墨辩产生的基础和作用对象,研究《墨辩》的辩论止缪原则和论式,有助于理解《墨辩》作为辩论工具的实用价值。章从分析《墨辩》“诺”的表述含义入手,论证了三类“诺”的辩护特征、功能及作用。  相似文献   

4.
侔式推理是一种由一个前提得出一个结论的简单推理形式,其基本方法是紧挨着前提的主、谓项前面粘附上一个相同的词语从而得出结论.侔式推理有四种类型,《墨经·小取》比较系统地研究了侔式推理各种有效的推理形式.据此可以说,古代中国不仅有逻辑思想,而且有逻辑学.  相似文献   

5.
论《墨辩》之辩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墨辩》博大精深,既有丰富的辩术,又有系统的辩略,仅仅从辩术方面来认识《墨辩》是片面的。《墨辩》有关“誉”、“诽”、“服”、“执”等内容构成了墨家的辩略体系,这个体系是科学的,是墨家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相似文献   

6.
《墨辩》作为中国古代第一个较完整、系统、兼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为一体的逻辑体系.其构成与“类”概念息息相关。“类”不仅是“三物逻辑”中的重要一环,而且是“定名”、“立辞”、“辩说”的基本依据。它不仅作为“墨辩”的逻辑起点,而且也作为逻辑主线贯穿始终。  相似文献   

7.
鲁胜是中国古代逻辑史研究的第一人,作为乱世遗珠的《墨辩注·叙》,虽不足三百字,但包涵了丰富的内容,鲁胜提出诸多创造性的见解。第一,鲁胜首次总结先秦名辩的历史,分野先秦名辩源流及流派沿袭;第二,鲁胜首次概括先秦名辨的内容与目的;第三,鲁胜首次归纳了名辩研究的方法等。但《墨辩注·叙》同样存在认识上的不足和时代局限,通过对叙的内容及其不足的分析,进而管窥鲁胜的逻辑思想及其派别。  相似文献   

8.
9.
正名是先秦名辩逻辑的重要内容,是当时大部分从事名辩研究的学者难以回避的问题.<墨辩>继<公孙龙子>之对正名作了富有创造性的探讨,从正名的定义、正名的内容、正名的方法等方面阐发了<公孙龙子>的正名学说,完善了正名理论.  相似文献   

10.
“侔”是《墨辩》“说”之一式。自近代墨学复兴以来,逻辑学界在对《墨辩》的研究过程中,对“侔”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这对于推动墨学研究、宏扬中华文化遗产具有重大意义。但是,由于历史原因,人们对“侔”的认识十分混乱,特别是在什么是“侔”和“侔”是什么这两个基本问题上,存在着原则性的错误。本文试图指明这些错误及原因,并尝试对这两个问题作出自己的回答,以表示对曾充盈天下,为实现“谦爱”理想而“赴火蹈刀,死不旋踵”①之墨家师徒们的敬意。一什么是“侔”什么是“侔”的问题是研究“侔”的首要问题。如果没弄清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1.
类,这是逻辑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墨辩》逻辑是建立在类的同异的基础之上的。本文根据《墨辩》中关于“类”的理论,进一步阐明了《墨辩》关于类的本质和作用的思想,并与西方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说进行比较分析和评论,肯定了《墨辩》的类理论在中国逻辑史上的地位和逻辑学体系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13.
明代画家徐渭所开创的大写意花鸟画派对其之后四百余年的花鸟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代表作为《墨葡萄》。由于画中不追求对事物的完整真实再现,而用墨来表现情感和内心世界从而具有强烈的"表现"之情。蒙克的《呐喊》作为西方表现主义先驱的代表作也有着强烈的表现主义色彩。两者在很多方面有着相似之处。文章抽离出两者中的"表现"因素,从情感内部、时代外延和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比较,试图找出中西方艺术之共通点和差异处,从而论证两种处于不同艺术体系中的艺术作品的相似处和差异性。  相似文献   

14.
《石头记》一书,“借省亲事写南巡”,并以“草蛇灰线、空谷传声、一击两鸣、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等手法,叙明曹家、李家的“亏空”实由康熙“南巡”所致。然而雍正继位后,竟以“亏空”之名,“抄”了他们的家。这对曹李两家的当事人而言,自然是“冤枉”的。《石头记》的主旨,就是委婉地在替曹李两家“辩冤”。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以心为人之本,认为人的一切思想情感皆源于心。《诗经》正是这种认识的源头反映,《诗经》中有大量的关心“心”的描写,展示了各种类型,各种状态的“心”,手法多样,表现细腻,充分显示了《 诗经》的作者深邃的心理洞察力,并体现了较高的艺术表达能力,为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言意之辩的概念虽由汤用彤先生于1942年首先提出来,但言意之辩的论争却肇端于中国文化的轴心期,始于先秦《周易》、《墨子》与《庄子》,鼎盛于汉魏六朝时期,嗣后宋明理学仍受其影响。在某种程度上,言意之辩开启了中国古典美学的理论对话,是儒、道、释三家学说赖以完善与融合的奠基之石。那么这个哲学命题是如何生成的呢?  相似文献   

17.
《雁门太守行》是中唐诗人李贺创作的战争诗歌。此诗拟乐府古题,全诗使用斑驳浑融、明灭变幻的色彩描绘了苍凉辽阔的边塞景色和瞬息万变的战争风云,传达出悲壮的效果和高昂的爱国情怀。同时,《雁门太守行》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也从侧面证明了它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然而,《雁门太守行》的颔联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历来有两种不同的说法。  相似文献   

18.
卫立华 《语文知识》2014,(12):76-77
最近,笔者观摩了一节别开生面的课改观摩课,课题为《变色龙》。教者以“变”为中心,组织了与《皇帝的新装》的比较教学。在这节课里,笔者感受到三个特点鲜明的“变”。第一“变”:教学内容的连接。在这节课里,教者在引导学生梳理《变色龙》之“变”的现象与本质之后,要求学生以“变”来审视《皇帝的新装》这个富有寓意的童话故事,寻找文中涉及“变”与“不变”的人物并挖掘他们“变”与“不变”的社会原因。这种教学将语文课程学习内容前后连接起来,起到助推学生深度阅读文本的作用,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语文学习的抓手。  相似文献   

19.
“辩名析理”是冯友兰解读郭象《庄子注》的哲学方法,其提出经历了一个由模糊到清晰的过程。冯友兰认为郭象的“辩名析理”的方法具有提高精神境界的功能。此与郭象本人的思想相对照存在疑问。冯友兰本人在对郭象思想的解读中较为重视“辩名析理”方法的运用,但实际上此种方法又具有其自身不可或缺的两面性。  相似文献   

20.
依据互动社会语言学的话语推论和框架理论,解读《威尼斯商人》“法庭”一场戏剧文本:鲍西娅之所以能令贪婪、残忍的原告夏洛克彻底败诉。是其巧妙地利用了同一框架下话语推论方面的一致与冲突,最终产生不同推论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