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满族作为我国北方一个信仰原始宗教萨满教的游牧民族入主中原,与我国境内蒙、藏、回等民族及其所信仰的佛教、伊斯兰教等均发生政治联系,满蒙联盟是清朝统治集团在处理民族关系中奉行不替的宗旨和基本国策。本文试图揭示清朝统治集团利用蒙古宗教势力,既联合而又最大限度地削弱蒙古封建贵族政治实力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2.
蒙古统治随着征服领域的扩大,开始接触到拥有各种不同宗教信仰的民族。在西域,为了利用宗教维护其统治,逐渐形成了各种宗教兼容并蓄,给予宗教僧人优惠与尊重、豁免宗教场所之赋税等宗教政策。但是,由于蒙古的法律(包括其习惯法),在许多方面与其他被统治民族,特别是信仰伊斯兰教民族的伊斯兰教法有许多不相融之处,产生了包括宗教矛盾在内的许多矛盾,使西域地区反抗蒙古贵族统治的斗争绵延不断。  相似文献   

3.
在蒙古族悠久的宗教历史上,萨满信仰和佛教始终占有主导地位。蒙古族宗教文化便是指以萨满信仰文化和具有蒙古族传统文化特色的佛教文化。蒙古文化影响了蒙古宗教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卫拉特蒙古的天神信仰、鬼神观念、火神和祖先崇拜等民间信仰观念加以分析认识,从而探讨卫拉特蒙古民间宗教观念在藏传佛教影响下的传承、发展与创新。  相似文献   

5.
清代蒙旗社会喇嘛教信仰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鼎革,清朝统治者为争取蒙古上层的支持,赢得蒙古民众的信任,在蒙古地区推行“因俗而治”统治策略,大力扶植喇嘛教,修建喇嘛寺庙礼遇哲布尊丹巴、章嘉呼图克图等宗教首领,让为数众多的蒙古男子选择僧侣生活,致使清代以来的蒙古社会成为弥漫着浓厚的喇嘛教信仰的宗教社会。清代蒙古社会喇嘛教信仰即是一种社会信仰,喇嘛的等级化、官僚化以及生活与劳动的世俗化均体现了这一特征。  相似文献   

6.
当前民族大融合的建置体系,得益于清朝在边疆地区设置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置,包括蒙古地区的扎萨克制度。清政府通过扎萨克制度将蒙古各部分为内扎萨克蒙古及外扎萨克蒙古等。扎萨克制度的实行,使清政府加强了对蒙古各部的有效统治,迎合了清政府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使蒙古各部成为抵御沙俄入侵的屏障,维护了清朝北方边疆的安全。  相似文献   

7.
各民族的史诗创作往往体现出不同的民族审美倾向,要想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学和文化特质,该民族的远古史诗为我们提供了最为明晰的透视视角。本文拟就从蒙古族史诗的二元特征入手,从原始宗教与人文宗教的共存、虚实结合的艺术描写手法、人物塑造上的二元特征入手,阐释与比较蒙古族史诗的文化特征和文学审美的独特走向。  相似文献   

8.
《蒙古民族通史》第一卷由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孟广耀研究员等撰写,全书6章,共36万字。该卷集中记述了远古至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之前的蒙古民族的历史。其绪论部分对大漠南北的石器、铜器时代和北方民族递嬗作为蒙古民族兴起前重要的社会文化背景,进行了客观的论述。蒙古民族的  相似文献   

9.
蒙古族在长期的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创立了自己的法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蒙古法律制度。清朝建立后,为了统治蒙古地区,保证北部边疆的繁荣稳定,在“宽猛相济,恩威相加”的思想指导下制定了一系列法律。这些法律的立法原则主要有强化中央集权、防止民族分裂的原则;国家法制统一的原则;尊重蒙古风俗习惯的原则;因地制宜、适时增损的原则  相似文献   

10.
藏传佛教传入蒙古后,以佛教信仰为内容的节日得以发展。麦德尔节是都鲁布津蒙古人宗教传统节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们信仰、社会交往、民族心理的综合反映。  相似文献   

11.
萨冈彻辰的哲学思想主要反映于“17世纪末蒙古史学史上一部最伟大史籍”《蒙古源流》中。他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关于宇宙生成、对蒙古政权兴亡和重要历史人物的分析评价中。萨冈彻辰关于宇宙生成的三坛说、蒙古政权兴衰和主要历史人物的评价的自然哲学和历史哲学是《蒙古源流》的哲学价值所在。萨冈彻辰的三坛说具有原始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合理成分,他的社会历史观则是唯心主义的。总之,萨氏的哲学体系是一个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兼而有之的双重体系.同时包含着宗教和哲学、信仰和理性等因素。萨氏把蒙古哲学推进到佛教化哲学阶段.由此决定了他在蒙古哲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清初满洲政权的蒙古政策是满清藩部政策的缩影。就历史事实而言,该政策不仅是清政权藩部政策的完整模型,而且也是此后清政权藩部政策的运作楷模。它的实施方式、政策种类、运作模式对此后清政权的藩部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宗教、通婚、文化融合等方面都促进了各族的融合,并为顺利实现清朝的统一大业做出了贡献。该政策对此后乃至今天各民族间的融合仍然具有历史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新政时期,肃亲王善耆对蒙古面临的危机有着清醒的认识,在维系清朝中央政府和蒙古王公关系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他在蒙古问题上所提出的建议和措施,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本试从善耆考查蒙古事宜、调补理藩大臣和筹蒙要策等方面,作一考察。  相似文献   

14.
藏传佛教传入蒙古地区时间较早,发展较快,影响较深,并逐渐成为了蒙古族普遍信仰的宗教。对蒙古藏传佛教的研究经过近三十年来的发展,无论从人员的数量,还是从研究的深度、广度上看都得到了全面的复兴,而且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世居青海的蒙古族风俗、语言以及生产生活等方面进行分析,认为青海蒙古族是在原有萨满教信仰的基础上,逐渐吸收了以藏传佛教为主的宗教精神,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宗教文化体系,凸现因多种族群文化相互吸收融合而形成的不同于草原文化的青藏高原地域特征。  相似文献   

16.
康熙对蒙古的政策巩固和发展了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为后人留下处理民族关系问题的历史借鉴。这些政策不仅是清朝强大实力与我国多民族国家统一趋势的产物,是历代统治阶级对北方少数民族,特别是清朝自努尔哈赤、皇太极以来对蒙古政策的批判、继承与发展,也与他好学、躬行、恤民、尚仁诸品格,与蒙古族祖母孝庄博尔济吉特氏、蒙古族母后仁宪博尔济吉特氏的教育、影响、牵制有关。当然,该政策的实质在于加强清朝对蒙古各部的统治,突出地体现为分而治之的意图。  相似文献   

17.
以康熙朝为代表的清代中前期蒙古政策是研究清代宗藩体制变革的重要对象,清代中前期蒙古政策的特点在于:它在继承中国封建王朝传统宗藩体制的基础上对内藩政策实行着“中国化”的变革,实行着封建王朝“天下观”下的“中国意识”的萌芽与发展。清代中前期通过强化清中央政权对蒙古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统一”而非“一统”,加强了蒙古各部同清中央政权统治下各民族的融合。清代中前期蒙古政策的历史贡献在于:它在封建王朝的统治下,基本上完成了对内藩的“统一工程”,在很大程度上将清朝“天下观”下的内藩、属国作了很好的“内、外”之厘定,为实行“中国”由传统儒家意识下的“天下”向近代意义上的国家之转变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并且完成了对蒙古等边陲区域的统一工作。  相似文献   

18.
从因俗而治、分而化之和尊重黄教等方面,探讨后金绥服漠南蒙古的法律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清一代,这一精神得到了较好的贯彻,成为清朝统治者处理民族关系,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为维护和促进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9.
新政时期,肃亲王善耆对蒙古面临的危机有着清醒的认识,在维系清朝中央政府和蒙古王公关系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他在蒙古问题上所提出的建议和措施,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本文试从善耆考查蒙古事宜、调补理藩大臣和筹蒙要策等方面,作一考察.  相似文献   

20.
蒙古民族的发祥地在哪里?是多年来史学家们探索研究的问题。作者从地理学角度和祥实的史料研究考证,提出了大兴安岭是蒙古民族发祥地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