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淮阳国,西汉高帝十一年(前196年)置,治所在陈县(今河南淮阳县)。西汉时期,淮阳国辖九个县,981423人口,根据劳干之估算,西汉淮阳国面积为11000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89.2人。《续汉书·地理志》载,东汉时淮阳国仍为九县,431283人口,在洛阳东南850里。东汉时淮阳国面积为10980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40.9人。西汉惠帝后,淮阳时为郡时为国,东汉章和二年(88年)改陈国。  相似文献   

2.
祖冲之,字文远,祖籍范阳郡遒县(今河北涞源县),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和机械制造家,宋文帝元嘉六年(公元429年)生于建康(今江苏南京),卒于齐东昏侯永元二年(公元500年)。在西晋  相似文献   

3.
《汉书·地理志》中所载西汉时期的政区划分中,湖南占有四郡国(武陵郡、零陵郡、桂阳郡、长沙国),共47县.在这47县中,古今地名相同的有9个、与今地名相同但地点不同的有6个、与今地名有异的有27个、古有但今未延续下来的有5个.西汉时期湖南四郡国所辖的47县中,属于现在湖南省行政区划以外的有11县.其中广东5个、广西3个、湖北2个、江西1个.  相似文献   

4.
台州远古为扬州之域,荒服之地;秦属闽中郡;汉初属东海王国,嗣后置回浦乡,属会稽郡鄞县,汉昭帝始元二年置回浦县,为台州设县之始;东汉章帝章和元年改名章安县。三国吴会稽王太平二年分会稽郡东部设临海郡,为台州设郡之始。晋明帝太宁元年分临海郡南部置永嘉郡。隋文帝开皇九年撤并为临海县,开皇十一年徙治今临海城关,从此临海成为台州政治中心。唐高祖武德四年置台州,以境内天台山而得名。1994年8月国务院批准台州撤地建市,行政中心移驻椒江。  相似文献   

5.
"涪县"于西汉高帝时始设,自设立起,其所属州郡历代多有变迁。经过考证,涪县西汉初设时应属蜀郡,至汉武开边才属广汉郡,东汉因之。三国蜀汉时属梓潼郡。魏晋南北朝时废置改隶频繁,出现双头州郡,涪县属巴西梓潼双头郡,且为双头郡治。西魏改巴西梓潼郡为"潼州",改"涪县"为"巴西县",巴西县为潼州州治,下辖巴西、梓潼二郡。隋改"潼州"为"绵州",此时涪县名称已为巴西县取代,且已为绵州的核心部分,历代相沿。"涪县县域"也曾分置巴西县、魏城县、涪城县等县,其如同涪县之"残影",实质属绵州。元代以后,涪县的"影子"彻底消失,已经完全为绵州区域。至清雍正时绵州升为直隶州,绵州即今绵阳市的前身。  相似文献   

6.
近日翻阅旧杂志看到《古代政治地理常识》一文(载本刊1982年6期),简要通俗地介绍了我国古代执政区划的演变和沿革。这是很有意义的,因为无论是读历史,还是学古文都不仅要有清晰的时间观念,也要有清晰的空间观念。但是该文说:郡县始于春秋时代,郡与县在当时无分大小,也没有统率与被统率的关系。到了战国,才确定以郡统县。这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是县大郡小,由县统辖郡。《逸周书·作雒》:千里百县,县有四郡”。《左传·哀公二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新版《辞源》3104页  相似文献   

7.
作为今邢台市、县名的“邢台”最早系由古代龙冈县改称而来.龙冈一名始自隋代.《隋书·地理志》襄国郡条称龙冈县:“旧曰襄国,开皇九年改名焉.”是则龙冈县名称自隋文国开皇九年(公元589年).龙冈县改称邢台县又始自何时呢?通行的说法是北宋徽宗时期的宣和年间.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版《邢台地名志》第27页、35页、530页作宋宣和三年(1121年),第539页作宋宣和二年(1120年).1984年内部印刷发行的《邢台市地名志》第2页作宋宣和三年(1121年),第3页又引《方舆纪要》作宋宣和二年(1120年).1983年内部发行的《邢台县地名志》第6页作宋宣和三年(1121年).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版《辞海》缩印本邢台条作“宋改邢台县”,邢州条作宋末改称邢台.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相似文献   

8.
固原地区有着悠久历史,地处边陲,为关中四镇之北险,是历史上称为“州据八郡之肩背,绾三镇之要膂”的地方。固原远古属“禹贡”雍州地。在唐虞夏商时期,黄帝“西至于崆峒登鸡头”,境有崆峒氏,有密须国(汉时安定郡有阴密县)。西周战国时,这里日大原、日高平,境有乌氏戎国、义渠戎国。  相似文献   

9.
韩愈先祖占籍迁徙流变与韩愈里籍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晚唐时期,人们对韩愈里籍河阳(今河南盂州),而郡望昌黎(在今辽宁省义县)并无争议。至五代、北宋两《唐书》一出,则产生了昌黎与邓州南阳二说。昌黎说者后又插入河北唐山昌黎之说。河北唐山昌黎既不是韩愈祖籍,也不是韩愈里籍,充其量是韩愈卒后若干年,其后人徙居于彼;况河北唐山昌黎之名乃韩公卒后600年才产生的,不当与韩麒麟一支北魏时已成名族所居今辽宁古昌黎混同。  相似文献   

10.
战国时期,随着经济关系、阶级关系的变化,中央集权制出现。郡县制的确立,使得西周、春秋以来以宗法分封为特点的中央和地方的政治组织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在新的形势下,新的官僚制度代替了以往的贵族世卿世禄制,各大诸侯国也分别建立起中央集权制的政治体制。战国时期中央集权国家的地方行政组织是郡、县,郡、县的行政和军事权力都控制在国君手里,国君直接任命郡、县长官并加以考核。县以下有乡、里、聚(村落)或连、闾等基层组织。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统治机构从国到郡,从郡到县,从县到乡有系统地分布到每一个角落,层层控制着整个国家。  相似文献   

11.
岳麓书院藏秦简律令文书中出现了不少秦代郡名,其中有3个涉及到了汉初赵国。结合简牍、封泥及文献材料综合考证,汉初张氏赵国的属郡应为5个,而不是传统所认为的3个,此五郡均从秦帝国承袭而来。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秩律》记载了汉初中央直辖县道约270余个,其中有6个曾被误认为属于汉初赵国。据《秩律》记录,汉初赵国的南界应较大幅度北移,相应地疆域也比原来认识的缩小了约1/5。  相似文献   

12.
秦末农民起义军曾于故赵地域先后建立过称号赵国和常山国的地方割据政权 ,其政治中心均在故赵地区的信都、襄国 (先称信都 ,后改称襄国。今邢台市 )。在秦末汉初的前后几年战乱之中 ,信都、襄国就曾四次作为农民起义军所建赵国政权和常山国政权的政治中心。现就这一问题作进一步的梳理归纳。一、武臣立都邯郸秦二世元年 (公元前 2 0 9年 ) ,陈涉发动了大规模的秦末农民起义 ,不久便建立了张楚政权。陈涉称王之后 ,原魏国的名士旧官吏张耳、陈余也投奔陈涉 ,加入到农民起义军行列。陈余向陈涉建议说 :“臣尝游赵 ,知其豪杰及地形 ,顾请奇兵北…  相似文献   

13.
在台州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两个临海,一个是临海县,一个是临海郡,均为三国时孙吴设立。至隋郡县合并后,合为一个临海,唐时数次合分,从而给后人留下了不少疑问。其实,孙吴临海和唐以后的临海不是同一个县,吴临海县就是唐永宁县,即黄岩县。  相似文献   

14.
十六国时期建立后赵政权的羯族原居于西域一带,约在公元前176年匈奴征服西域后,役属于匈奴人及其政权而散居各地。自西汉武宣二帝时开始陆续内迁,主要分散在边外各郡,迁徙规模还不是很大。但到东汉至曹魏时期,内迁速度加快,迁徙规模巨大,深入内地较广。至西晋初期,还有零星的内徙。进入中原汉地的羯族,分布范围极广,在今山西、河南、河北、陕西、甘肃、内蒙等各省区都有其活动的踪迹。  相似文献   

15.
隋统一了中国 ,革除了州、郡、县三级政权重叠的现象 ,为隋唐地方政权制度奠定了基础。炀帝将商州 (北周初称洛州 ,宣政元年改称商州 )改为上洛郡 ,领有五个县 :上洛、商洛、洛南、丰阳、上津 (上津今属湖北省 )。其中的商洛县即原来的商县 ,隋文帝给它加了一个洛字。这是历史上把“商洛”二字连起来称呼地名的起始。其中的洛南县在晋泰始三年曾是拒阳县 ,但不久即废县。北魏又设了拒阳县 ,归上洛郡领辖 ,到西魏另立为拒阳郡 1,只领拒阳一个县。北周也是这样。至隋开皇三年废郡改称洛南县 ,归上洛郡属。隋代上洛郡的政权机构也发展了。郡设…  相似文献   

16.
汉武帝置涪陵县于郁山,三国时置涪陵郡,以至唐置黔中道,使彭水地区成为道、州、县三级治所的要地。开发盐、丹地方产业为特征的"黔中文化",源头在郁山。几千年年来郁山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民族文化,仅先后修建的庙宇就有"九宫十八庙"的种种传说,对应考证不同版本的地方志,有关说法并非子虚乌有。  相似文献   

17.
贾思勰是我国北魏末期人。他曾在高阳郡(今山东临淄)做过太守,他到过山西、河北、河南等,最后回到家乡山东益都,经营农牧业。他于公元533年(北魏永熙二年)到公元544年(东魏武定二年)写成了《齐民要术》。  相似文献   

18.
渤海政权建立之初,自称震国,唐朝政府则称其为袜辐国,两个国号同时存在。“渤海”这一国号应与以郡望封爵有关。渤海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大约在其第三代王大钦茂执政时期,其主体是袜辐人。渤海遗民南迁的时间在天显四年(929年),而不是天显三年。南迁渤海遗民之举是东丹王耶律倍的建议,并不是耶律羽之自作主张。耶律倍没能继承皇位,应该是辽太祖生前的安排。  相似文献   

19.
传统观点认为,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都实行郡县制,即在边境地区设置郡,国都附近内地则设置县.但考古出土的战国时期燕国文物中涉及县级地方行政机构的地名资料多称“某某都”,与其他六国置县在名称上有所区别.本文利用战国燕文物中有关资料,结合历史文献,考证战国时期燕国县级地方行政单位称“都”而不称“县”,以补史书之缺佚.  相似文献   

20.
我国虽然幅员广大,历史悠久,然而像临沂这样一个建城在2500年以前,嗣后地名屡变,却一脉相传,屹立于鲁东南,迄为郡、国(郡一级)、州、府、县所驻地,文献记载清楚的文化古城,实不多见。本文主要记述其古老的历史以及地理名称的沿革变迁,地域文化方面,暂不涉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