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阅读中有这样的现象“一千个读者读哈姆雷特就有一千样”,哈姆雷特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各不相同。究其原因是各位读者对语篇解读的理解各不相同,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也要激活学生的认知潜能,引导学生产生个性化认知。  相似文献   

2.
汪涛 《课外阅读》2011,(10):294-294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同一个文本,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认知和理解。阅读鉴赏古典诗歌,要让学生结合意象的多义性和模糊性以及时代背景,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  相似文献   

3.
《新作文》2007,(12)
"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体验的过程,教师应该重视、珍视阅读主体(学生)对客体(文本)的不同认知和感受,并为之营造生存、生成的教学环境,即条件、机遇、氛围等,让阅读成为学生个性自由释放的过程,让课堂成为学生张扬个性的舞  相似文献   

4.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经典代表作之一,也是英语专业学生的必读书目.我们在阅读时可以借助现有译文帮助理解.但限于译者翻译水平和理解的不同,以及读者对作品文化背景的缺失,作者在作品中想要表达的意思并不能完全传递给读者.《概念隐喻翻译的认知分析》一书从悲主题和仇、喜、玄三个次主题入手,为我们理解《哈姆雷特》提供了系统全面的帮助,可以称得上是阅读中的绝好伴侣.  相似文献   

5.
"哈姆雷特为什么如此犹豫?"一直是西方文学研究中的难解之谜.在400年的莎评中,批评家们提出了许多不同的意见,分别从哈姆雷特的性格、时代背景、俄狄浦斯情结等多个方面分析了哈姆雷特的犹豫.本文将从弗洛伊德的人格三结构:本我、自我、超我,分析哈姆雷特犹豫的心理原因,探讨莎士比亚对哈姆雷特命运安排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6.
“哈姆雷特的延宕”一直是西方文学研究中难解之谜.在400多年的莎评中,批评家们从不同视角对哈姆雷特的性格,时代背景、俄狄浦斯情结、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等分析哈姆雷特延宕的心理原因.本文将从拉康的主体理论之欲望是他者欲望来进行分析哈姆雷特的延宕.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们使用的教材基本是由专家学者综合社会现状、儿童学习心理以及国家对人才的要求等众多因素,反复推敲、认真筛选后才定稿的.所选的文本虽不能说是汉语言的最高典范,但却它代表着汉语言的一定水准,符合儿童学习语言的一般规律,饱含整个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愿景.然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面对同一个文本,不同教师往往会产生不同的阅读认知.在这不同的阅读认知中,有的是肤浅的,有的是偏失的,甚至是错误的……正是这些阅读认知的偏颇使得教材的真实价值在教学实践中大打折扣.为了防止文本价值的流失,为了不让我们学生误入歧途,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应认真反思、反复揣摩,逐步提炼文本的"原生价值"、"教学价值"、"教育价值",从而让我们的教学更加理性.  相似文献   

8.
隐喻就是把彼事物的名称用于此事物.翻译从表面上看就是两种不同的语言体系之间进行的语码转换,即翻译主体对原语的理解和目标语的表达,其背后隐藏着极其复杂的思维方式的转换,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认知过程.隐喻认知结构不仅能创造意义,也能改变意义.同一客观事物在特定语境中因认知个体的体验不同可以产生不同意义解释.从汉语译文文本对《哈姆雷特》研究的问题进行考察与阐释,把哈剧的汉语文本置于本民族语境下进行解读分析并提高哈剧学术研究的价值,有必要对该剧的隐喻在认知视角下进行系统全面的考察.  相似文献   

9.
《哈姆雷特》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创作的一部悲剧作品,也是莎士比亚悲剧作品中最长并且最负盛名的一部.主人公哈姆雷特的人物形象复杂而有张力,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正如"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所说,历年来不同文学评论家对于哈姆雷特的人物形象有着不同的理解.对于哈姆雷特的复仇,很多学者也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  相似文献   

10.
《哈姆雷特》是世界文豪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在《哈姆雷特》中复仇情节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复仇提起整个故事;通过复仇情节,自然而然地表露主题思想;在复仇情节中,不同的人物构成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在复仇情节中,充分展现了不同人物的丰富性格和个性特色。对这些的了解,有利于阅读者加深对《哈姆雷特》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不同的认知主体对于同一个问题理解的深度、广度以及思维方式存在差异.能生成许多个性的观点与思路,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教学中,准确选取时机,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共同探究疑难,  相似文献   

12.
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雷特》一直都在讨论哈姆雷特的复仇之路为何坎坷,文中哈姆雷特性格极为复杂,很难用一种理论解释他的性格。哈姆雷特对身边人,对自己母亲的态度都是复杂的。哈姆雷特性格中消极的一面,并不影响读者对哈姆雷特的喜欢,还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的复杂性。本文从两方面解释《哈姆雷特》的复杂性。一是了解莎士比亚戏剧的复杂性,二是哈姆雷特性格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3.
马迅 《现代语文》2007,(7):75-77
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是世界文学史上争议最多的人物形象之一。在哈姆雷特身上存在着许多难解之谜。造成哈姆雷特悲剧结局的原因是什么?就是其中之一。对这个问题,历代许多评论家都作出过不同的解释,但种种解释都不能让人满意。本文笔者针对两种流行的解释,谈了自己的看法,最后提出了笔者本人认为的悲剧原因:哈姆雷特自身的局限和弱点,使他拖延了复仇,并一再贻误良机,给了克劳狄斯以警觉和反扑的机会。哈姆雷特对克劳狄斯的反扑又没能进行积极的防范,终于遭到暗算,落得个悲剧结局。  相似文献   

14.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两句话都说明不同的人对同样的事物会有不同的理解,同样的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也会有不同的感受。这些不同的理解、感受反映到语言当中便会形成不同的表达形式。不同语言或不同语法表达形式的差异,在于言者按照语言习惯进行交际活动时选择了不同的意象。意象与人们的认知活动有关,对外语教学活动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莎士比亚的名剧《哈姆雷特》讲述了高贵王子哈姆雷特的悲剧。哈姆雷特的生命中有着种种目标,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复仇目标。复仇目标在利益生活空间与道德生活空间的联动博弈中实现着对哈姆雷特的影响。复仇目标能否及时地在博弈中掌握足够优势,从而促成哈姆雷特的复仇行动,解除哈姆雷特周围的威胁,决定着哈姆雷特的结局。在剧中,复仇目标在利益生活空间与道德生活空间的联动博弈中受到了过于强大的阻力,不可能在灾难降临前促成哈姆雷特的复仇行为,因而哈姆雷特的悲剧性结局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16.
杨丹 《华章》2011,(18)
<哈姆雷特>和<红楼梦>>都有关于婚姻选择的描写,通过对哈姆雷特和奥菲利亚的爱情与宝黛爱情作比较,可以看出中西方对婚姻问题的不同.而这种差异,却与中国和西方的不同的传统文化有关.  相似文献   

17.
作为资产阶级反帝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文艺复兴运动灌注着一种人文主义精神。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正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精神,表现出鲜明的人文主义特征。分析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的人文主义特征,能使人们更加深刻地理解莎士比亚作品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8.
哈姆雷特性格延宕浅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哈姆雷特这一形象历来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人物,他的性格中的延宕更是众说纷纭。历代的评论家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哈姆雷特,认为哈姆雷特的延宕源于性格上的懦弱和能力上的不足;也有一说为俄底浦斯情结。本文试结合莎士比亚的生活环境和原剧,浅谈哈姆雷特延宕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重新梳理哈姆雷特的情感,可以使我们在理解莎士比亚的不朽剧作《哈姆雷特》时有新的视角和新的发现:1.哈姆雷特在情感上更多的是对父亲的依恋,这种依恋正反映出文艺复兴时期人们的普遍意愿,体现出强烈的时代性;2.哈姆雷特对母亲的情感爱恨交加,并非恋母情结,而是原罪意识;3.哈姆雷特对奥菲利娅复杂多变的情感使人物性格异彩纷呈。  相似文献   

20.
季美萍 《现代语文》2010,(6):117-119
老哈姆雷特是《哈姆雷特》一剧中唯一一个没有以实在形象出现的角色,但他对哈姆雷特的复仇起着最重要的作用。本文运用拉康精神分析的理论,通过哈姆雷特复仇自我形成过程的分析,揭示老哈姆雷特实际上是哈姆雷特象征的父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