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流水”是诗人经常借用的一种意象。因“流水”剪不断,永不停歇的特点与愁绪的无始无终,无止无休正好吻合,故“流水”常用来喻愁。  相似文献   

2.
“愁”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情感,古代有许多写“愁”的诗,“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秦观)等都是古人写愁的名句。而诗歌是形象的艺术,只有把这种抽象的情感写得具体、形象、可感,才能感染人。古人借助于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把一腔愁绪描写得千姿百态,渲染得淋漓尽致,令人荡气回肠。  相似文献   

3.
“愁”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情感,古代有许多写“愁”的诗,“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秦观)等都是古人写愁的名句。而诗歌是形象的艺术,只有把这种抽象的情感写得具体、形象、可感,才能感染人。古人借助于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把一腔愁绪描写得千姿百态,渲染得淋漓尽致,令人荡气回肠。  相似文献   

4.
开设“宋词鉴赏”课,心灵浸润在一片“无边丝雨细如愁”的意境中.宋代词人用生花妙笔,浸蘸着心中的万千愁绪,或赋情于景或寓情于事,将一个忧伤却又难以捉摸的“愁”字写得异彩纷呈、摇曳多姿.宋词中以奇思巧喻描绘愁绪的精言妙语比比皆是,现择例类析.一、愁绪如“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这是以水喻愁的名句,显示出愁思之多,如春水汪洋恣肆,一泻千里;愁思之长,又如春水不舍昼夜,无穷无尽.作者借用“一江春水”把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的恨表达得富有深度和力度.又如秦观《江城子》:“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  相似文献   

5.
秋色入心即为愁。秋天来了 ,秋风起了 ,秋雨下了 ,秋叶落了 ,这些景色最容易引发人的感伤和愁绪 ,特别是对于多愁善感的古代文人。《汉乐府·古歌》中“秋风萧萧愁杀人 ,出亦愁 ,入亦愁”的诗句 ,道出了秋天典型的景致和文人们典型的心境。古人写愁绪有很多名篇名句 ,屈原的《离骚》以长歌的形式抒发被楚王放逐的郁闷 ;张衡的《四愁诗》一唱三叠 ,表达的是郁郁不得志的心声 ;李白也有很多写愁的诗句 ,随手拈来 ,皆成名句 :“白发三千丈 ,缘愁是个长。”(《秋甫歌》)“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 楼饯别校书叔云》)“五花…  相似文献   

6.
古诗词中“流水”意象的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流水”是诗人经常借用的一种意象。因“流水”剪不断,永不停歇的特点与愁绪的无始无终,无止无休正好吻合,故“流水”常用来喻愁。一、借“流水”抒写离别之愁李白的《金陵酒肆留别》写道“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诗人在春暖花开的季节与金陵朋友离别。金陵的年轻朋友纷纷来送行,酒店侍女殷勤劝酒。面对朋友们的深情厚谊,诗人深受感动,内心充满离别的惆怅,尾联将“别意”与东流水相比,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内心的无尽离愁,流露出了对朋友的恋恋不舍…  相似文献   

7.
<正>愁,是人的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一种复杂的感情。它看不见摸不着,但在文人骚客的笔下却化虚为实,可触可感,千姿百态。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以抽刀断水,水流更疾,比喻内心的苦愁无法排解,极言愁思之多。比喻奇特而富于独创性,同时又是富于生活气息的。谢朓楼前就是终年长流的宛溪水,不尽的流水与无穷的烦忧之间  相似文献   

8.
李清照词的灵魂和精华,可以用一个“愁”字来概括,可谓集宋词“愁”之大成。她以其无边的愁绪和高超的抒情艺术,率真自然地表达了深沉复杂的内心感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成就。就抒情艺术来说,李词继承并发扬了北宋婉约词派的抒情传统,善于把个性化的情感与完美的意境相结合,具有感情真挚、描写生动、意境浑然、情景交融、比喻贴切、语言浅显流畅、含蓄委婉等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9.
唐宋词善言“愁”,许多言“愁”名句深入人心,流传千古。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贺铸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吴文英的“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可以说是信手拈来,比比皆是。据不完全统计,《全宋词》中共计有3845个“愁”字。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离愁常用春草来比兴,芳草萋萋往往象征着离恨悠悠。如《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都是以春草喻不可抑制、无时不增的离情。唐宋词中有大量抒写愁情的词作,词人们塑造了多姿多彩的愁的意象来表现内心深处的万般愁绪。有的用春草表现愁的不可抑制,有的用流水表现愁的连绵不断,有的用柳丝表现愁的缠绵悱恻,有的用舟载愁以衬托愁的沉重。唐宋愁情词通过这些意象创造出了含蓄、委婉、缠绵的意境,千年之下,得到了各个时代的读者的广泛喜爱。  相似文献   

10.
文章认为,李清照的词作以“愁”为主线,并分析“愁绪”在李清照词作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11.
愁本来是一种抽象的、高级的感情活动,但诗人借助丰富的想像和联想,用比喻等方法,赋予“愁”许许多多具体可感的形象。由于所受的外界触发不同,或由于生活积累不同,诗人笔下的“愁”也就千姿百态,异彩纷呈了。一是以山喻愁。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忧端齐终南,氵项洞不可掇。”把忧愁比喻成高耸的终南山。赵嘏的“夕阳楼上山重叠,未抵闲愁一倍多”是以重重叠叠的山比喻重重叠叠的愁。沈端节《菩萨蛮》:“春山万里共行色,客愁浓似春山碧。”把浓浓的客愁喻成春山浓浓的碧绿。这些诗句取山之“高”、“多”、“浓”,各有侧重。而苏…  相似文献   

12.
“愁情不断如春水”,人禀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面对时序的更迭,人世的沧桑,敏感而多情的诗人尤易产生愁绪。离情别怨,国恨家愁,如滚滚长江向诗人们奔涌而来,使他们写下了无数以水寄愁的名篇。  相似文献   

13.
北宋词人贺铸填有《青玉案》词。词中云:“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写了他在江南梅雨季节里,过着孤独生活的愁闷心情。诗人用自问自答的形式,连用三个比喻,喻出了“愁”之多、“愁”之深。这种用景色来比喻愁情的写法,把抽象的“愁”写得具体而似乎可以捉摸,贺铸也因这首词妙不可言而被后人誉为“贺梅子”。北宋词人张先,其词多写士大夫诗酒生活和男女爱情。他的词善于描绘一种朦胧美,又特别以描写“影”而著称。他曾有三个写“影”的佳句最为著名:《天仙子》:“云破月来花弄影”。《归朝歌》:“娇柔懒起,帘压卷花…  相似文献   

14.
在古诗词中寻觅抒写愁绪的章节,真可信手拈来。有怀人念远的抒情小词:“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白居易《长相思》)有描写愁满胸臆的:“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李煜《清平乐》)有抒写愁肠百结、归思难忘的:“海畔尖山  相似文献   

15.
刘志忠 《阅读与鉴赏》2002,(3):29-37,92
一、诗歌鉴赏1.对下面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武昌阻风 方泽 江上春风留客舟, 无穷归思满东流。 与君尽日闲流水, 贪得飞花忘却愁。 A.这首绝句抒发的是江上行舟、途中遇风、滞留武昌所引起的乡思和愁绪。 B.诗歌以水喻情,其独到之处在于即景取喻。人在船上,船在江边,临流凝娣,取水为喻,可谓信手拈来,毫无斧凿雕琢之痕。 C.全诗一波三折:实阻而曰留,为一折;实愁而日闲,为一折;实思归而曰贪看,为一折。委曲尽情,意味深长。 D.诗中的“飞花”指柳絮。武昌柳自古有名,如孟浩然诗云:“行看武昌柳,仿佛映楼台。”本诗作者正是以“愁”…  相似文献   

16.
唐朝诗人张继的一首《枫桥夜泊》,经过一千多年岁月的冲刷,更加光彩夺目,堪称千古绝唱。 “月落”、“乌啼”、“霜满天”,在这幅寥廓凄迷的背景中,枫桥边,白天也许是一片火红的枫林,而此时,朦胧的枫影中,那三点两点的渔火,全都聚集在诗人心头,化作了一缕愁绪。愁眠之际,忽然传来一阵清宏的钟声,这夜半山寺的钟声,似乎给过于凄冷静寂的秋夜带来了一点动感。有道是“抽刀断水水更流”,诗人闻声又回到了一种比前面更为深重的愁怨之中,这愁绪带着古城历史的纵深感,带着山寺永恒的空寂感,随着钟声的余响,在江声夜天、淡月如…  相似文献   

17.
辛弃疾629首词中,抒写各种愁绪的词竟达114首之多。他的“言愁”词常常借助婉约的手法,通过对闲愁难耐的长叹、儿女之情的喟叹、风雨花草的吟咏,寄家国之愁、身世之感,从中折射出其英雄失路、壮志未酬的悲叹。传统诗词中那哀哀怨怨的愁绪,被辛弃疾的爱国热情与豪放风格赋予了新的内涵与意象,变为“豪杰之愁”与雄浑悲壮的美学风格,是其豪放沉郁顿挫风格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其忧患意识的倾泻,其情感郁结的核心仍在于“悲”。  相似文献   

18.
读水     
一滴水,清纯透明;一湾水,汪汪一碧;一江水,汨汨滔滔。读水,有真情如水者。“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柔情似水,佳期如梦”,是也。有愁情似水者。“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  相似文献   

19.
古往今来 ,有多少文人骚客抒写过离愁别绪 ,其中不乏名篇佳作 ,不论是秦观的“自在飞花轻如梦 ,无边丝雨细如愁”、“春去也 ,飞红万点愁如海” ,还是贺铸的“一川烟草 ,满城风絮 ,梅子黄时雨”、“对梦雨廉纤 ,愁随芳草 ,绿遍江南” ;不管是辛弃疾的“人言头上发 ,总向愁中白” ,还是吴文英的“何处合成愁 ?离人心上秋 ,纵芭蕉不雨也飕飕”……读之 ,定会百嚼不厌 ,回味无穷 ,李清照这个女性词人 ,她具备男性所不具备的细腻、善感 ,加之独特的经历 ,对离愁别绪的体会就格外真切 ,格外深刻。可以说 ,李清照把愁绪写到了极至。淡淡的闲愁李清…  相似文献   

20.
古人以流水为引发点,产生丰富的艺术联想,创出了许多精譬新奇的比喻。现在读来还余味无穷。流动的水是永往无前,一去不复返的。人们容易敏感地联想到时事的流逝。孔子是第一个把时光比作流水的人,他曾在川上叹息:“逝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