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象征:符号与隐喻--象征本体论诗学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象征是文学中广泛存在的一种现象 ,它兼有符号和隐喻的双重特征 ,是艺术表现中现实世界通向彼岸世界的“中介”;汉语象征理论强调“象征”与“兴”的共通性 ,目的在于寻求一种中西理论上的融合 ,以便为建立“汉语象征诗学体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象征是文学中广泛存在的一种现象,它兼有符号和隐喻的双重特征,是艺术表现中现实世界通向彼岸世界的“中介”,汉语象征理论强调“象征”与“兴”的共通性,目的在于寻求一种中西理论上的融合,以便为建立“汉语象征诗学体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本文运用模态逻辑中的“可能世界”理论,对夸张做了有理有据的逻辑剖析,给夸张这一变异辞格找到了逻辑支点,并给人们构置夸张提供了可操作的“超过现实世界之实,不越过可能世界之度”的逻辑方法。  相似文献   

4.
一、引言当尼采说“上帝死了”的时候,支撑欧洲的整个精神家园也就倒塌了,这个宇宙成了一个没有终极价值,没有彼岸,没有信仰的世界,现实的理性与实践精神支配着人的一切生活和行动。痛苦、悲怆、无聊,人类所有悲伤的情绪一下子那么直接地裸露在人们面前,在不能拯救的年代,一切都将成为可能。人们好象一下子从淳和直朴的乡间田园走进了喧闹,混乱的都市,举着孤苦无告的手伸出土地之外,在翻滚的欲海里承受着生活的重压,如同没有支点  相似文献   

5.
《说吧,记忆》是俄裔美国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所写的自传,其中关于彼岸世界的思想是隐藏在文中的暗线,为自传的平白叙事铺上了一层神秘色彩.纳式这种思想主要来源于死亡意识、母亲宗教虔诚态度和象征主义运动的影响.彼岸世界是纳博科夫所追求的神圣终极价值,对彼岸的沉思为人们在艺术审美基础上带来了一种形而上的体验.  相似文献   

6.
“此岸”与“彼岸”的关系是宗教讨论的核心问题之一。“彼岸”的产生源于人们对“此岸”世界的否定,是人们对无限的追求的体现;在制度化宗教中,“彼岸”既是宗教对信徒的承诺,也是解决其自身理论困境的手段。“彼岸”具有无限与超越、否定与批判、补偿与慰藉、神圣与终极的特点。在制度化宗教中,原本不可言说,无法言传的“彼岸”通过文字语...  相似文献   

7.
当代作家张炜面临乌托邦的消解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他试图通过对人和世界的物化或异化事实的揭示,阐明回归人的本真态的必要性。世界已解构了人的原生态,人在面目全非的世界中承受忍受和孤独的压迫。人的出路在于通过非语言的语言即体悟和艺术达及生命的当初。“野地”是人存在的根据,是人通过时间回溯获得的未来前景。“融入”是“野地”的在先结构。张炜对世界和人的存在状态的揭示带有明显的乌托邦色彩。在此岸建立超越性的彼岸本身就是一种乌托邦。张炜在超验与体验中不能自拔。  相似文献   

8.
“古雅”说的内涵源于康德的“机械艺术”论, 王国维运用“古雅”来分析、解释艺术世界或艺术遗产中那些仅凭艺术技巧取胜的独立价值, 较好地说明和概括了那些靠艺术技巧而得以存在的艺术现实和艺术现象  相似文献   

9.
无限是彼岸     
坐在海边,看海消失在与天相连的地方,突然不明白什么叫做无限。或许天无限,因为海寻不到天边;又或许海无限,因为我看不到它的彼岸。数字、符号是有限的,数学世界却没有彼岸;音符是有限的,音乐世界也没有彼岸。那么,人的生命呢?“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但他已经死了”。无限是一种超越有限的存在。伽利略跪在教皇面前却仍喃喃自语“地球还是在转动啊”,他到达了永生的彼岸;当全世界的灯光熄灭了一分钟,爱迪生在光明中达到了彼岸;当前苏联国家剧院的演出突然暂停,乌兰诺娃乘着《天鹅湖》的音乐到达了彼岸——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  相似文献   

10.
卡西尔在《人论》中认为,“思考着未来,生活在未来,是人性的一个必要部分。”未来是对人类充满诱惑的永远的共同彼岸,人类通过艺术虚构以超越存在,对现实作理想化的处理,“借以非真实揭示出真理的线索”.在假定的世界里收获身心的满足。虚构背面的这种潜台词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1.
奠定曹禺在我国现代戏剧史上不朽地位的主要是他的悲剧作品。从文艺辩证学的角度看,曹禺的悲剧作品有一个共同的艺术支点,即对生命本体及相关的人性、生存环境和生存方式的深刻追询与思考,这个艺术支点在作品中有着具体的、多方面的表现。曹禺悲剧艺术支点的产生有着多重因素。  相似文献   

12.
道教美术史在实际的学术研究中占有一席之位,但是作为学科建构还没有被提上议事日程。通过对道教美术史研究发展过程的梳理,探讨道教美术史作为学科建构的可能性及其意义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内在精神系统和外在的视觉系统双重的存在,是道教美术史建构的学术支撑,整体把握这一系统性的存在对于道教美术史的研究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3.
哲学反映论、艺反映论、审美反映论是在不同时期产生的内涵不同的三个概念,不能混淆。艺反映论导致认识论艺学,造成许多局限性。审美感应论和审美反映论是为纠正其弊病而产生的两种不同的理论。审美反映论不能包容审美感应论,二的哲学基础不同,各有其自身的价值。但“审美反映论”运用的范围较小,一进入艺术和美学领域,不免步履艰难。  相似文献   

14.
自觉开掘中国少数民族传统艺术的审美文化资源,实际上主要是寻求与激活在当代新的背景之下发展民族艺术的因子和机缘,是在文化层面上获得新的生长点。这至少有三层意思:其一,是民族艺术在当代背景下实现有效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其二,是在当代背景下对于民族文化身份的确认,以使其在营造多元共生的当代文化景观中显示自身价值;其三,对于民族艺术资源进行当代新的文化阐释,并使之焕发出为更多人所接受的新的美学品质。  相似文献   

15.
随着新文化运动出现的声乐,从登上中国新世纪的艺术舞台就呈现出不同于传统也区别于西方的面目,围绕这一主旨形成了中国歌唱艺术从戏曲到声乐的研究等一系列的热点问题.其中,如何获得完美声音是一个不断被重新审视的热点问题,其对声乐教学深入研究具有很现实的价值和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6.
绘画中最简单与最便捷的表现手法就是线条,从我国远古时期的象形绘画到顾恺之等名家的绘画艺术,都是通过线条的表现与拓展来构成的艺术生命力。可以说线条是艺术峰巅的支点与骨架,更是构成绘画美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国画具有深厚的文化韵味与人文精神,主要以线条作为绘画造意的基础与方法,这来源于中国哲学中的"意"与"象"的深刻内涵。本文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的线条美的特征与内涵进行分析,进而挖掘出绘画线条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7.
人类历史进入到新的世纪,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既高速发展又极其混杂的时代。它以极其迅猛的速度和力量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对艺术而言,人们对机械式重复的依赖与快餐式审美的追求,必然导致富有个性化的语言的转变。在这种社会环境下,个人如不向公众的审美趣味妥协,就很可能成为自弹自吟的现代隐居者。而这种社会现状,又恰恰是投机与媚俗艺术家狂欢的舞台。面对这样一个解构高尚、解构英雄主义的时代,在艺术正日益趋向荒诞、肤浅、矫情的社会背景下,油画创作如何把握个人价值取向,处理好艺术形式与个体思想的关系.从而让我们的艺术承载起最重要的东西——我们精神栖居的家园.是一个值得反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德国著名艺术家赫尔曼·黑塞是新浪漫主义诗歌代表人物,他将诗化生存的体验融入艺术创作之中,分别从真艺术的标准、艺术对时间的超越、生命艺术化的内在机制这三个层面阐述了艺术与生存的内在统一关系,揭示了审美之思对形而上学之思的对抗性,肯定了艺术美化人生的可能性和现实价值,揭示了生命与艺术的真谛。  相似文献   

19.
净乐宫建筑的图案艺术,是具体而丰富的事实材料.图案艺术与净乐宫建筑于瞬间永恒、超越时空的心灵颤动中,将与人的生命和价值关联、与丰富的时间存在结合,将体验与构造作为生命时间的标尺,从而蕴示价值与生存意义.  相似文献   

20.
集体是一个社会学概念,它的存在古已有之,集体主义则是一个伦理学概念,它并不与集体同时产生,与集体同时产生的是集体意识。集体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和认识,是一种社会意识。集体主义是社会意识形式之一的道德规范和价值准则。集体、集体意识、集体主义三者既联系又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