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人类理性语言是呈“递阶秩序”的结构,所谓最高概念都是假定的,是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制定的。如果我们一定要用一种肯定的方式来回答,那就只能是绝对无或者“真空”。而所谓“中介性”概念,我们通常的解释和定义,其实都是近似值。所谓“是”或者“有”其实都是“不全是”或者“不全有”。表语永远无法和主语相符合或者相一致。此外,“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乃是一种“不知之问”,而像“美是什么”“艺术是什么”等问法,其实是“明知故问”。柏拉图的“美是什么”的命题,其答案就是“美本身”,而几千年来,与其说这种提问是一种误导,还不如说是后人对他的误解。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语文教学必须全面落实课改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中积累知识素养。因此,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就是让学生有体验之美、有师生和谐之美。着力打造魅力课堂。语文之美、人性之美是就语文课程内容而言,体验之美、和谐之美是就语文教学方式而言,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变,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语文,在学语文中享受语文,获得审美的体验。  相似文献   

4.
论技术本身的要素、复杂性与本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古代到现代,技术概念从原来的生产过程中的技能含义,扩展到工具、设备和技术知识。技术本身具有复杂性。技术是由经验性要素、实体性要素与知识性要素涌现出来的。工艺可以定义为技术的一种特定表现或特定的实践行为。技术是知识和技能的实践涌现。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名政治教师,我们首先应当重视在教学中展示"时代美"与"传统美",其次,如何在贯彻新课程理念要求的情况下,有效地展示"时代美"与"传统美",值得我们每一位政治教师思考。  相似文献   

6.
论“美读”     
对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美读”作了理论上的思考。讨论了三方面的问题:“美读”的含义、特点和作用。  相似文献   

7.
"中和之美"是儒家美学的重要范畴。它的审美理想首先是强调美善的和谐统一;其次是要求情理的适中合度。人们只有遵循"中和之美"审美理想的轨迹和目标,才能通过审美活动以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与自身和谐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康德的徘徊——康德纯粹美与依存美关系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德的美学思辨始终围绕纯粹美与依存美的关系展开。首先康德从定义、对象以及各自的价值与困境上将二者严格区分开来。同时他也重视二者的关联,这种关联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二者具有关系的同一性,即在同一对象上纯粹美与依存美可以得到统一以及二者具有一致的根源与基础——“合目的性的形式”。第二,康德的美学思辨已内涵有辩证转化的因素,即在一定的条件下纯粹美与依存美可以相互转化  相似文献   

9.
从目的层面看,课程"面向事情本身"的根本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实践智慧,即让学生掌握"事情本身"显现的方式,让学生合乎理性地去生活,让学生以"以道观之"的方式认识世界;从内容层面看,课程所面向的"事情本身"具有明显的实践性",事情本身"归根到底是在实践中生成的,并在实践中显现自身;从方法层面看,课程"面向事情本身"的本体性方法是实践论方法,即以体验为中心,通过主体与世界的交互作用回到"事情本身"。  相似文献   

10.
人们说《判断力批判》充满“二律背反”,人们又说康德时常自相矛盾。也许他们是对的,也许他们只是误读了康德;如果他们以为自由美可以发现于尘世,如果他们认为“美的理想”等于“美之大者”,如果他们以为康德美学的核心是“美在形式”。  相似文献   

11.
美是人际交流的一种境界。人际交流的美是人际修辞学的一个研究重点。人际交流的美有人格美、人情美、趣味美、语言美、和谐美等等。  相似文献   

12.
陈鹏 《考试周刊》2011,(31):35-36
美无处不在。和谐是一种美。语文教师应从日常教学中体现和谐之美,让学生收获和谐之乐,让课堂展现出一份和谐之美。  相似文献   

13.
考虑到技术的动态性、过程性和应用性,学界一度否认技术本身的存在。从技术存在的多种形态出发,笔者认为技术本身在有限的意义上是可以成立的。技术本身概念向我们揭示了一个广阔的研究领域,技术哲学必须对人工自然中各种人造物的结构、功能、范型及其演变进行分析,从中提炼、概括出具有一般意义的概念、方法与原理,这是学科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接地气的基础性工作,而非静止的、脱离语境的形而上学立场。从技术本身概念出发可以对技术中性论问题、技术异化问题、技术控制问题、技术创新管理等理论与实践问题有新的思路和解答。  相似文献   

14.
黄燕妮 《成才之路》2010,(19):70-71
康德把美学当成人类认识活动的一个重要的独立方面来研究,严格区分了审美活动与其他认识活动的区别,剖析了美作为一客观对象的显现形式在主体心理引起的快与不快的感情及其独立的存在和自主的规律。但是,纯粹的美是极少数的,而且审美的最终目的是引导人类从自然的必然走向理性的自由,实现人类的道德提升和精神自由,即所谓"美是道德的象征"。  相似文献   

15.
论旅游的和谐之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如同西方古典浪漫派音乐,唤醒人们心中的家园感,让人们诗意地栖居于自然的怀抱;旅游能消解人与自然的对抗以及社会化带来的异化成分,使人适情顺性,逍遥自在;在旅游活动中,主客体异质同构,情景交融,使人性得以升华;在审美效应上,旅游是现实人生超越的预演,并营造为现实人生输送精神动力的稳定心态。因此旅游的审美本质就是和谐。人与环境相契相合的回归性文化走向将使旅游的和谐之美得到充分的感性显现  相似文献   

16.
作为古今闻名的莎翁四大悲剧之一的《李尔王》,文章从多个侧面,即悲剧性、人物本性和和谐性等三个方面着手去分析和欣赏这部巨著,浅析了作品中对人性的真、善、美的赞颂,以及对和谐社会的向往,试图从多角度挖掘出作品内部所蕴含的独特之美。  相似文献   

17.
郁达夫的创作中存在“求真”、“崇善”、“臻美”三原则,在总体上反映出他的整个文学创作生涯。他以率真的个性在作品中展现其真实的情感,把内心的苦闷、愤懑,大胆地抒发出来,袒露自己生命的真实,用一颗善良的心去关爱女性,关心下层劳动者,并通过情感美、心灵美和描绘大自然的美及健全的人格美等方面来表达自己对美的追求。同时,“求真”、“崇善”、“臻美”三者不是孤立的,三者有着内在的和谐性。最“真”的就是最“善”的,也就是最“美”的,“求真”、“崇善”、“臻美”都服从于作者主观和个性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语文教学是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能力得以全面提高的一种手段。也是一门美的艺术,语文学习更是追求美的过程。柏拉图认为协调就是美,反之就是不美。在语文课堂教学里,应创设和谐的美的环境,让学生在和谐的、宽松的、美不胜收的课堂里遨游,欣赏学习语文的美。  相似文献   

19.
由于新闻语言与文学语言都属于语言的范畴 ,都是对经验世界的书面表述 ,因而它们都具有书面语言的一般特性。这使得二者在“真实”美和“简约”美上具有一定的同一性。但是新闻语言与文学语言毕竟承担着不同的传达功能 ,是对不同层次的经验世界的书面呈现 ,这又使得二者“真实”和“简约”的审美指向有着鲜明的异质性。在充分把握新闻语言与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的同一性和异质性上 ,适当地借鉴和引入文学语言“真实”和“简约”的审美蕴涵 ,对于写作更加完美的新闻作品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0.
"学科之美"在本质上表现为一种价值关系,但又高于价值关系,发生在具有主体特性的学科对象与学生的互动过程中,具有"人化"的价值取向和动态发展的过程两个特征。"学科之美"的表现形式可以从两个维度进行分析,即学科内容的内在美和内容表达的形式美,二者都包括存在型载体和性质型载体两大类。学科内容美和形式美共同构成"学科之美"的整体。"学科之美"的研究以"情感是目的"作为其理论之基,旨在实现教学过程中的情知融合和学生的自我超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