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立足于研读《婴宁》文本,分析婴宁的人物形象由"笑"到"不笑"再到"哭"的变化过程,折射出其思想性格丰富多层性,考辨婴宁的命名并非传统的法家式的"婴逆鳞"说和道家式的"撄宁"说,而是出自《晋书.王衍传》之俗语"宁馨儿"三个字,并且综合比附《婴宁》文中出现的所有人物的命名来源都与"宁馨儿"有密切关联,婴宁与王衍在不同的时空观照里其形貌到精神内核都有一脉相承的元素。而所有的人物命名其深刻根源都源于蒲松龄的儒家批判现实主义的情怀以及借花妖狐媚来寄寓褒贬世态生活的立场。  相似文献   

2.
<婴宁>是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名篇.主人公婴宁由无时不笑到"虽逗亦不复笑"继而反笑为哭的巨大性格转变,传达了作者关于人的自然天性在礼法社会必遭同化的宿命观,同时又流露出不甘心这一沉沦的抗争意识,反映了在晚明进步的人文思潮感召下一个下层传统儒生的思想冲突和迷惘.  相似文献   

3.
正《婴宁》是《聊斋志异》中脍炙人口的名篇,婴宁的形象是蒲松龄笔下许多成功的女性形象之一,人见人爱,好评如潮。学者们把它选编到《大学语文》课本中,是很有见地的。但是有的教材编写者,对婴宁这一文学形象的理解,有失准确,因而衍生出一些看似深刻,实则幼稚的、矛盾的、别扭的观点来,很值得商榷。和很多古代文学中的少女形象一样,婴宁美丽聪明,不同的是她有个突出的性格特点,就是特别爱笑。婴宁的笑在作品中出现有近三十次,有"含笑"、"微笑"、"嗤笑"、"浓笑"、"大笑"、"隐笑"、"忍笑’、"纵笑"、"憨笑"等等,各种情态,不一而  相似文献   

4.
婴宁是蒲松龄《聊斋志异》卷二婴宁篇的女主人公,被赞为"蒲松龄笔下最美的女性"。众多研究者认为婴宁浑沌未开、憨痴喜笑、天真烂漫、清纯可人,然若细察之,却发现婴宁城府极深、善用心计、钩心摄魄、笑里藏针。婴宁大智若愚的本性主要表现在"非为婴儿""笑乃工具""以静制动"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李陆根 《文教资料》2011,(33):13-14
笑本是人的天性,是人性的纯真体现。蒲松龄在《婴宁》中塑造了一个美丽可爱、爱花爱笑的狐女婴宁形象。给后世的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婴宁“由无时不笑”到“矢不复笑”,继而反笑为哭的巨大转变.正是婴宁通过笑道来实现自己的孝道必然转变,也反映出作者对笑道和孝道的思考和矛盾。本文通过婴宁的笑来分析阐述婴宁如何通过笑道实现自己的孝道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6.
师法自然     
《聊斋志异》五百篇,蒲松龄最喜欢哪个人物?婴宁!婴宁爱花成癖。花自始至终伴随婴宁,花甚至决定婴宁的命运。婴宁自己就是远离尘嚣的深山中自由开放的山花。婴宁爱笑。无拘无束地笑,无法无天地笑。婴宁是古代小说里笑得最开心的姑娘,她把使封建时代少女不能笑、不敢笑、不会笑的条条框框全部打破。她毫无羞涩地笑,自由自在地笑,任何场合都可以笑。一切封建礼教对她如东风吹马耳!  相似文献   

7.
立足于研读《婴宁》文本,分析婴宁的人物形象由“笑”到“不笑”再到“哭”的变化过程,折射出其思想性格丰富多层性,考辨婴宁的命名并非传统的法家式的“婴逆鳞”说和道家式的“撄宁”说,而是出自《晋书·王衍传》之俗语“宁馨儿”三个字,并且综合比附《婴宁》文中出现的所有人物的命名来源都与“宁馨儿”有密切关联,婴宁与王衍在不同的时空观照里其形貌到精神内核都有一脉相承的元素。而所有的人物命名其深刻根源都源于蒲松龄的儒家批判现实主义的情怀以及借花妖狐媚来寄寓褒贬世态生活的立场。  相似文献   

8.
《婴宁》是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名篇。主人公婴宁由无时不笑到"虽逗亦不复笑"继而反笑为哭的巨大性格转变,是作者有意而为之,既是儒家入世思想的反映,又是道家"撄而后成"的人生哲理的通俗演绎,体现了作者儒道互补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9.
婴宁是蒲松龄《聊斋志异》卷二婴宁篇的女主人公,被赞为“蒲松龄笔下最美的女性”。众多研究者认为婴宁浑沌未开、憨痴喜笑、天真烂漫、清纯可人,然若细察之,却发现婴宁城府极深、善用心计、钩心摄魄、笑里藏针。婴宁大智若愚的本性主要表现在“非为婴儿”“笑乃工具”“以静制动”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古典文学的人物画廊里,活跃着许多天真活泼、笑语袭人的少女形象。蒲松龄《聊斋》里的婴宁,尤以她千娇百媚的笑态和栩栩如生的笑语,卓立笑群,放射着夺目的光辉。历来的评论,无不着笔于婴宁的笑,且因其笑而谓之为天真娇憨、嬉不知愁;有的甚至干脆将其视之为“笑的化身”,“天真的别名”(罗永奕《着眼于笑,着笔于变——读蒲松龄的〈婴宁〉》)。那么,如何理解婴宁的两次不笑和后来的反笑为哭呢?罗文说,“婴宁的笑,表现了同封建礼教格格不入的思想性格。而哭呢?则是由于老媪、婆婆、丈夫等人对婴宁的憨人异行都  相似文献   

11.
倚重新批评理论的细读法解读《婴宁》,专致在文本的有机体中挖掘幽微隐密的信息.小说中存在两个吴生;秦母筹划了王子服与婴宁的相遇,王子服在经历婴宁所设重重考验后终成正果;婴宁的双重性格中,纯真为本为体,慧黠为表为用;成熟致其不笑,内含的任性致其笑之"不复";"全人"含意乃指处世之成熟;"婴宁"的命名隐喻了女主人公从未改变之性格的不同显化方式以及她的渐趋成熟.  相似文献   

12.
蒲松龄笔下的婴宁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物形象.婚前她出没山野,娇美、率真,不受礼教世俗的约束,表现了人性美与传统世俗的背离.但婚后进入社会的婴宁却变得“矢不复笑”“竟不复笑”,由天真烂漫的少女成了稳练持重、从容应世的少妇,充分说明人性美与传统世俗之间的契合.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婴宁性格的矛盾性正是蒲松龄思想矛盾性的体现和反映.  相似文献   

13.
<正>《聊斋志异》与《百年孤独》两部小说,虽所处时代不同,风格迥异,但却在“真实”与“幻境”的错综间完成了人物形象的塑造。本文试图抓住两位重要人物——婴宁和丽贝卡的显著特点,尝试解读该小说独特的表现手法。一、婴宁的“笑”不同凡响笑,是表达喜悦,展现善意的表情。笑可以消解忧愁、化解敌意、掩饰尴尬等,但婴宁的笑夸张诡异又纯真可爱,迥异于常人。1.第一次见婆婆,  相似文献   

14.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塑造了一个爱笑爱花的形象——婴宁,人们对婴宁的形象众说纷纭。本文从笑的特征为切入点,阐述婴宁笑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5.
《婴宁》是蒲松龄所创作的经典,关于它的解读历来纷纭。该文将全篇分前后两个部分:第一阶段是十六岁之前,世外桃源的生活环境,养成婴宁主要性格特征是“笑”,此时婴宁天真烂漫,保有自然的一颗童心,是人类童年的象征;第二个阶段是婴宁为追寻爱情来到世俗世界,被文明世界所同化,由爱笑到不复再笑的过程,从而失去了“自然人性”,失却了“童心”,是人类由童年走向成年的象征。作者正是通过对婴宁前一阶段的倾心赞美而弹奏了一首人类童年的挽歌。  相似文献   

16.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塑造了众多花妖狐魅的形象,其中最为人们熟悉和喜爱的当属婴宁.婴宁爱花成癖,敢说敢笑,天真烂漫,亦憨亦黠,具有真性情.蒲松龄塑造婴宁这个形象是对妇女的命运表示真诚的关怀,是对封建礼教束缚下的妇女形象的颠覆.  相似文献   

17.
《聊斋志异》在我国的志怪传奇文言小说中独树一帜。本文,笔者主要以《婴宁》中王子服与婴宁的爱情故事为线索,从"真""善""美"三个角度展开来再现婴宁真实自然地流露其本性:善良与美丽。最后结合婴宁名字的内蕴来分析她由笑转变为不笑的原因以及对后人的开悟。  相似文献   

18.
婴宁,蒲松龄笔下笑得最美的女性,出自《聊斋志异》卷三《婴宁篇》,本文从"我婴宁"、自然之婴、身在自然、心为自然、自然难为等角度探讨了婴宁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9.
小说《聊斋志异.婴宁》的主人公是远居深山的狐仙婴宁,她是蒲松龄着力刻画的一个人物形象,作者赋予其美的名字、外貌、环境、性格。而且当她从世外移入人间,便转而成为一位勤劳、知礼、孝敬、无笑无戚,完全符合道德标准的少妇,这种转变体现了理想与现实的碰撞。  相似文献   

20.
黛玉和婴宁是我国古代小说巾两个不朽的女性形象,二人一哭一笑给读者留下了鲜明的印象,在哭笑的背后二人却有着相同的本质。黛玉和婴宁一生不同的经历以及不同的结局却反映出她们一样的人生悲剧,这种人生悲剧不仅仅是黛玉和婴宁的,而是整个人类的悲剧,自然的原生态的真性情在世俗社会面前是那么脆弱那么不堪一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