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永朝 《大观周刊》2012,(52):286-287
在语文的教学中,提问起着重要的作用,有人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将5只猴子放在一只笼子里,并在笼子中间吊上一串香蕉,只要有猴子伸手去拿香蕉就用高压水教训所有的猴子。直到没有一只猴子再敢动手。然后用一只新猴子替换出笼子里的一只猴子,新来的猴子不知这里的“规矩”,竟又伸出上肢去拿香蕉,结果触怒了原来在笼子里的4只猴子,于是它们代替人执行惩罚任务。把新来的猴子暴打一顿,直到它服从这里的规矩为止。  相似文献   

2.
去年8月8日,新华社发了一篇昆明部队某部二连用养的猴子牧猪的新闻。国内十几家报刊采用了,一些电台也广播了,有一家电影制片厂还将它列入今年新闻纪录片拍摄计划。在国外,日本通讯社、美联社相继转发,  相似文献   

3.
接纳痛苦     
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吗?一只猴子跟随主人多年,整天被耍来耍去,便生出想当人的念头。一日,照例被耍了一通,向众人要过小钱后,猴子便向主人提出喝口酒的要求。喝罢酒,仗着酒劲儿,猴子提出了自己的想法,猴子道:“我跟你这么多年,没功劳也有苦劳吧?”主人说:“那当然,可以说是劳苦功高。”猴子道:“那我就斗胆提一个要求,我不想当猴子.我想做人。”主人踌躇了一会儿,终于说道:“那好吧,你这么多年也的确不易。不过,做人就得拔毛,拔毛是要承受痛苦的。拔一根,忍受一番痛苦,人性就提升了一分。你得拔掉全身的毛,怎么样?”猴子爽快地回答:“没问题。要做人嘛。哪能怕承受做人过程中的痛苦?”于是主人拿出一把小镊子给猴子拔毛,刚拔了一根,猴子便疼得嗷嗷叫。主人叹口气说:“你一毛都不肯拔。如何能做人?”猴子羞愧满面地说:“没想到做人真不易呀,我还是不要做人了吧!”  相似文献   

4.
电视新闻编排.与纸媒体编排不同的是,它没有明显的版面之分,更多的是前后顺序之分。就是这“顺序”二字的文章,要做好它却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传统编排模式是从头到尾的顺序基本是倒金字塔,哪条新闻分量重哪就是头条,时政新闻基本上是按职务高低排序。于是乎,摸清了规律的观众。有的对前半部分不感兴趣时就去看别的频道,  相似文献   

5.
要认识世间任何一项事物,必须了解它的性质,它的族类,它的细枝末节,才能具体地分析综合.从而认识它,认识了,熟悉了,把握住了基本,才算真正了解这个事物,也就便于去驾驭这一事物。电视新闻是个大概念,它有具体的分类分项,大大小小,林林总总,比如拿题材分,就有时政新闻、社会新闻、文化新闻、体育新闻、军事新闻等;从行业上分,又有工业新闻、农业新闻、教育新闻、司法新闻、财贸新闻等。而现在.一般都是从形式上把电视新闻分为几大类,中国广播电视新闻每年行业评奖时.就以消息(分长消息和短消息两类)、系列(连续)报道…  相似文献   

6.
李晓晔 《传媒》2012,(2):51-52
正鲁迅曾经愤激地写道:"为什么人类变成了人,猴子终于是猴子呢?这就是因为猴子不肯变化——它爱用四只脚走路。也许曾有一个猴子站起来,试用两脚走路的罢,但许多猴子就说:‘我们底祖先一向是爬的,不许你站!’咬死了。"看到天津卫视《非你莫属》节目中,一伙成年人对求职  相似文献   

7.
《猴子牧猪》,《猴子报案》等假报道,虽已过去两三年了,但“猴子”的阴魂总不肯散。7月17日,《经济生活报》上又冒出一则“奇闻”——《山民投石打猴,群猴大肆报复》。这则“奇闻”很快又被《报刊文摘》,《羊城晚报》和其它报刊摘载。影响之大,可想而知。笔者向来是“猴子”之类的怀疑派。因此,当笔者看到这则“奇闻”时,疑窦顿生:是不是孙悟空和它的猴子猴孙复活了?瞧!群猴和兰云根“对打”后,吃了亏,不仅懂得“报复”,而且有组织,讲策略。猴子先是“把兰云根家养的几十只鸡抓进树林,把鸡毛拔得光光地才放回来”;接着,猴子“又把他栽种的十五亩杉木苗统统拔起”;之后,兰云根重新栽下的杉木苗,又被  相似文献   

8.
非事件性新闻,不苛求它是新近发生的事情,因而有人说它是资料性新闻或者叫“组织新闻”。新闻性本来就不强,但又必须要求它是新闻,这是采写非事件性新闻的最大矛盾。当然,它也有有利的一面,主题的确定、材料的选择,不受一时一地的限制,写作形式与表达方式有更多的灵活性,这样,记者可以发挥更大主观能动性与自己的才智去弥补它的不足。所以,对非事件性新闻,我们一要承认它的存在和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二要看到它有缺点,要把不是或不全是新闻的事实,写成必须是新闻;三要改进它、提高它。如何把非事件性新闻写成指导性、针对性、…  相似文献   

9.
衡量一篇社会新闻的价值,首先要看它产生的社会效果。《书中漏掉一个○,农民死鸡五百只》这篇报道,虽然没有什么惊人之处,但在泰县广播电视台广播后,就象一石投入水中,立即引起了波动。《农民日报》、《新华日报》等报社报道了这条消息后,又在社会上引起了反响。功夫不负作者心,  相似文献   

10.
非事件性新闻.不苛求它是新近发生的事情.因而有人说它是资料性新闻或者叫“组织新闻”。新闻性本来就不强,但又必须要求它是新闻,这是采写非事件性新闻的最大矛盾。当然,它也有有利的一面,主题的确定、材料的选择,不受一时一地的限制,写作形式与表达方式有更多的灵活性.这样,记者可以发挥更大主观能动性与自己的才智去弥补它的不足。所以,对非事件性新闻.我们一要承认它的存在和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二要看到它有缺点,要把不是或不全是新闻的事实,写成必须是新闻;三要改进它、提高它。如何把非事件性新闻写成指导性、针对性、…  相似文献   

11.
倘若我是一家大学的新闻系主任,我就让本系必读课程最多只占1/4。其余时间把学生“撒”到各系——政治、经济、外贸,甚至体育系去。因为学生毕业后,走进报社,哪一行都不难派上用场。 各行各业都讲求素质,新闻工作也不例外——有时似乎应更为严格。例如它要求从业人员不但能写,而且还要写得快,并且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写。如果从事来访,就得不耻  相似文献   

12.
新华社7月25日从莫斯科发了一则长尾猴大闹莫斯科机场的新闻,写得生动有趣,多家报纸次日都刊载了,可博广大读者茶余饭后一粲。长尾猴大闹花果山不算新闻,在马戏院里活蹦乱跳也不算新闻,但一群猴子在莫斯科的机场突然离笼而去,攀援腾跳,欢乐无比,就成一条很受人欢迎的社会新闻了。  相似文献   

13.
刘以农 《新闻窗》2009,(3):54-54
所谓新闻资源,笔者的理解就是新闻素材,新闻事实和新闻事件,这是新闻报道的基础,新闻资源的开发、利用十分重要。新闻资源的开发就是记者、编辑发现新闻事实,捕捉新闻线索并通过深入采访、撰稿、编辑转换成新闻报道的过程。当一条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出现在我们的视野时,如果我们正视它,把它作为有效的资源去开发和利用,那么这条新闻的内容就会得以深化,价值就会得以体现,反之,资源也就简单地被处理掉,甚至被遗漏、被丢失。  相似文献   

14.
“新闻稿是用脚写出来的”.这一说法曾对不少青年记者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突发事件现场去发现、了解新闻事实。起过促进作用。可是联系买际去考察就不难发现这一比喻说法的跛足之处。它把“脚”在写新闻稿中的作用过分夸大了。  相似文献   

15.
据说民间有一种捕猴子的方法:在一块木板上挖两个洞,刚好够猴子的手伸进去.木板后面放一些花生.猴子看见花生,就伸手去抓.结果,抓了花生的手紧握成拳头,无法从洞里再缩回来,木板成了一块活生生的枷锁.猴子就这样紧紧抓着它的花生,被人轻而易举捉去.  相似文献   

16.
解差定律:稿子写得好,就被提拔; 一旦被提拔了,写稿就丢了. 新闻单位一直都以业务论英雄,这是它的公平之处;新闻单位职务设置一直都没有去行政化,这是它的不得已之处.  相似文献   

17.
一、要精要少要约,不要样样都来,结果什么也学不好。看书要把它消化,要咬得烂,不要打游击,这一本没读完又去读那一本。自己愿意学哪一门,就必须对哪一门作基本的研究。二、光读不行,要用思想。读了书,听了报告,脑子里想:这段说了什么?内容在哪里?要确实地把握到。  相似文献   

18.
采 访是获得新闻的基本手段 ,不论写作技巧多么高超的记者 ,如果他不是一个卓有成效的采访者 ,他也不会写出好的新闻。最有价值最有独创性的新闻作品往往都是来自成功的采访。总结十几年的新闻采访经验 ,对新闻采访技巧作一简单论述。技巧之一 :采访动机要正确新闻报道要客观、公正、真实。要做到这一点 ,必须把握好采访动机。为某一个人去“吹捧”的采访不宜搞 ;带着“敌意”的采访不宜搞 ;拿了人家钱的采访不宜搞。因为你带着这三种动机去采访 ,就不可能采访到真实、有价值的新闻。为吹捧某一个人去采访 ,那你就可能只看成绩不看缺点 ;带…  相似文献   

19.
论新闻批评     
新闻批评,是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介开展批评的统称。有人说,当今新闻批评太难搞了。这是实话。可是,细想想,新闻工作中的哪一项好搞呢!关键是要按规矩办。有些人总想突破规矩,于是受到限制或指责,就觉得不好搞。新闻批评与新闻工作的其他部分一样,是有规矩的;而且由于它的特殊性,它的规矩理所当然要更严格一些。 那么,什么是新闻批评的规矩呢?党对新闻批评的规定和新闻批评自身的规律性,就是。  相似文献   

20.
哲人有言,假使一只蚂蚁在苹果上跑来跑去,没有什么所得,它对苹果发生不了兴趣,但如果它咬破了一点皮,就尝到了甜头。要是把我们的记者比做蚂蚁,那么,群众生活就是又大又甜的苹果;谁想撰写新闻精品,就只有深入到群众的生活中去。有许多“含金量”很高的新闻,记者只要沉下去,就能有所收获,有所发现。新闻界老前辈谈新闻工作的体会,我印象最深的有五句名言:穆青同志说,在生活中,并不缺少新闻,缺少的只是发现。范敬宜同志说,陌生地方新闻多。南振中同志说,采访不仅是记者的工作,而且是记者的生活。安岗同志说,脚底板下出新闻。经济日报总编辑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