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的对联渊源流长,浩如烟海,其中文学对联不乏佳作。这些对联不仅含有丰富的作家作品知识,而且与中学课文内容密切相关。倘若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恰当地引用一些文学名联,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讲解《梦游天姥吟留别》时,用对联“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来介绍李白的字号、性格为人以及诗歌风格;在教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用对联“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来介绍杜甫字号、草堂以及诗歌价值。可谓一石三鸟。 笔者收集了一些文学名联,并作了一些教学尝试,现具体谈淡文学名联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一、用对联来介绍作家生平  相似文献   

2.
语文教学中对联的妙用山西/周敏赵建中一、引用对联导入新课在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时,引用下面这两幅对联作为开场白,既可复习旧的知识,又可使学生对新课产生浓厚的兴趣:“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我们知道...  相似文献   

3.
朱桂兰 《现代语文》2009,(3):112-112
对联是文艺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它充分体现了汉语修辞的对称美和韵律美,有广泛的群众性和社会实用性,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完全有责任教好这方面知识和技能。其实,学对联知识和学语文是完全一致的。如讲修辞的对偶,笔者就让学生搞清楚对偶、对仗和对联三者之间的关系和区别。“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这既是对偶也是对联。特别是古诗歌平仄教学,更能让学生学习对联中的平仄对仗。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就是典型的五言联。所以说,结合平时教学学习对联知识,不可谓节外生枝;相反,学习和写作对联对语文教学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4.
付昭权 《广东教育》2009,(12):62-64
对联,俗称“对子”,雅称“楹联”,被誉为“诗中之涛”。对联不仅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也是人们喜闻乐见、广为流传的文化传承器。许多对联均以艺术性见长,并融学术性、知识性、趣味.性、资料性为一体。其中也有不少对联都反映了一定的历史背景和历史事实,基于此,在高考试卷和各地名校的测试训练卷中,也不时出现对联试题。因为对联类历史试题不仅内容具有人文性,情境设计也具有人文性;不仅可用对联来承载丰富厚重的题意,也可考查学生高级思维能力和个性倾向。  相似文献   

5.
对联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是文学艺术中的奇葩。它具有生动活泼、雅俗共赏、言简意赅、内涵丰富的特点。千百年来,对联以它特有的艺术魅力,长盛不衰,备受青睬,为大众所喜闻乐见。近几年来,随着课改的深入发展,对联已走进高考、中考的殿堂。但如何开展对联教学,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笔者从事语文教学多年,且酷爱对联,对对联教学作了一些探索和尝试,并积累了一点相关资料。在此,不妨抛砖引玉,但愿能起到相互切磋、共同提高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对联是一种音节匀称、结构整齐、形式美观的民族文学式样,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长期以来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以学校生活为题材编写对联,既能弘扬民族文化传统,还能提高  相似文献   

7.
妙趣对联     
对联,又称“楹联”,俗称“对子”,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作为中国独特的语言艺术和书法艺术的结合体,对联不仅在中华五千年灿烂的文化艺术宝库中占据了一定的地位,而且在世界文学艺术殿堂上也放射着奇光异彩。对联是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它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这些特点,都和律诗有某些相似之处,所以有人把对联称为“张贴的诗”。但对联又不同于诗,它只有上联和下联,一般说来较诗更为精炼,句式也较灵活,可长可短,伸缩自如。对联可以是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也可以是十言、几十言。在我国古建筑中,甚至还有多达数百字的长联。对联无论是咏物言志,还是写景抒情,都要求作者有较高的概括力与驾驭文字的本领,才可能以寥寥数语,做到文情并茂,神形兼备,给人以思想和艺术美的感受。名联佳对,浩如烟海。这里给大家展现的只是其中极小的一部分,可谓是沧海一粟。希望能有助于读者欣赏我国这份独特的、珍贵的文学遗产。  相似文献   

8.
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应该认识到对联教学是一个将古典文学与现代文化沟通的很好的桥梁,也是训练学生驾驭语言文字能力的一个好的途径。对联能力的提高是一种语文能力的提高,它对于学生表达能力、作文能力的提高有重要的影响。学生语言锤炼能力的培养应该在语文教学中一以贯之,想要提高学生的属对能力,应该将其作为一种长期的语文活动坚持下去。  相似文献   

9.
对联对于语文教师来说,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而对联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有重要作用。在中职语文课中进行对联教学,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将对联故事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从诵读对句中了解知识;引导学生先填补对联,后尝试创作。  相似文献   

10.
对联是我国人民喜闻乐见的传统文学样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短小精悍,能表达复杂的内容,说明深刻的道理。近年来,对联题已成为考查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题型之一,它可以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分析、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但是对联在现代语文教学中一直是个盲点,鲜有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对联,故学生对对联知之甚少。对对联这一传统文学样式进行渗透教学,就显得十分必兽.  相似文献   

11.
<正>对联也称楹联,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奇而又有情趣的一种文学形式。它被称为"诗中之诗",是中华文化的精粹之一。它汲取了诗歌之曼妙,散文之抒情,词曲之灵巧,音乐之节奏,自成一格。正是因为具有的这些独特魅力,使其不仅在民间广泛使用,而且在语文教学中也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一、对联激趣,能激起师生强烈的感情共鸣第一,运用对联从不同角度来感受生活理解课文,让学生对语文有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相似文献   

12.
对联对于语文教师来说,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而对联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有重要作用.在中职语文课中进行对联教学,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将对联故事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从诵读对句中了解知识;引导学生先填补对联,后尝试创作.  相似文献   

13.
对联作为我国独有的文学形式,具有诸多的美学特点,在语文教学中适当运用古今名联进行教学,以吸引学习兴趣、加深课文理解、提高鉴赏水平、培养语感能力、积累写作知识.本文论就语文课堂教学中对联的运用谈几点个人的尝试和看法,求教于大方之家。一、运用中学语文课文中现成的对联,把握文章中心语文课文中有不少文章直接引用了前人的对朕,而且这些对朕在文章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教学时,抓住这些对联讲情讲透,也就抓住了全文的思想脉搏.例如《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毛泽东同志引用解缙的一副对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  相似文献   

14.
对联,是我国文学艺术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体裁虽小,但容量丰富,耐人寻味。初中语文第五册《事事关心》就引用对联阐述了“既要事事关心,又要关心政治”的道理。初中语文第四册《核舟记》也记载了我国古代字迹最小的一幅对联。这些对联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很多初中语文教师由此受到启发,把对联作为语文教学的一种手段来使用,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心理效应。这里,笔者结合初中语文教学实践对此作点探讨。一、利用对联激发学习兴趣。对联言简意赅,不仅具有广泛的实用价值,而且有艺术欣赏价值。在语文教学中如能恰到好处的引用一些,就能激发学习兴趣。例如教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教师  相似文献   

15.
路吉善 《历史学习》2007,(12):14-15
对联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之一。它的历史源远流长,自五代流传至今,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讽刺对联犀利、辛辣、巧妙、谐趣,可同战斗的杂文、讽刺漫画相媲美。在历史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对联尤其是讽刺对联并加以讲解,可以开阔学生们的视野,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也有利于进行思想教育,  相似文献   

16.
课题项目 对联创作中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 教学目标 1、专业能力 (1)懂得对联创作的修辞手法及基本知识。 (2)学会使用对联创作中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  相似文献   

17.
对联,有十分广泛的用途,古人在学习语文时,把它作为一种词语的基本训练;解放前,不少农村学校还沿袭这一教学方法;可解放后,在中小学几乎无人教学生学习对联。因此,许多人仅知有对联,却不知其特点。以致在年节婚嫁时,门上虽贴了对联,开会时,会场上虽挂了对联,大多不合其要求,它只能叫作标语。我认为在中学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18.
作为在中小学普及对联教学的中坚力量,中小学语文教师掌握对联知识的现状不容乐观,前素质教育、中小学课程改革、中学对联考试新题型的出现及高校的功用等决定了对联教学在高师中文系开设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9.
谈在语文教学中巧用对联广西柳州畜牧兽医学校黄启健,蒋丽华在语文课中,运用与课文内容有密切联系的对联进行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习的质量。具体做法是:第一,根据对联音韵和谐、节奏优美的特点,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教...  相似文献   

20.
对联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民族传统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在历史教学中恰当地选讲一些与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相关的优秀对联,会有画龙点睛、妙趣横生的效果,使学生既增长了知识,又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