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897年,陈独秀在乡试科场完成了"由选学妖孽到康、梁派"转变的心路历程。陈独秀决绝的态度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这种转变需要一个"心理调适"的过程。1897年底刻印散发的《扬子江形势论略》一文正是这种"心理调适"的反映。此文反映出维新时期的陈独秀不仅具有积极主动的传播意识,而且具有强烈的知新主义的传播倾向以及明确的读者意识。由于种种原因,此文的传播效果是微弱的,但为其以后的报刊实践活动提供了有益的借鉴,陈独秀作为传媒人的生涯实际上可追溯至此。  相似文献   

2.
陈独秀的文章始终贯穿着"为政治而文化"的态度,文章的"革命"色彩浓于"学术"价值。本文从"陈独秀为什么作此文?为什么陈独秀作此文?陈独秀如何作此文?"三个问题试对《新青年》的发刊词《敬告青年》略作分析。  相似文献   

3.
社会文化语境的转变和高校学术期刊的转型,使编辑主体面临诸多心理压力,编辑心理的常态化及其心理调适刻不容缓。作为以文化传播和建设为己任的编辑来说,其心理调适亦离不开恰当的文化策略。面对其身份压力,编辑应坚持文化的开放创新,确认自我、激励自我、传播自我;面对制度性压力,编辑应寻求文化的审美愉悦性,调适编辑的理性压力、制度规约和市场化挤压。面对其他社会性压力,编辑应坚守文化的价值指向,调适过剩信息刺激、职业道德压力等。  相似文献   

4.
陈独秀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旗手,桐城派是清朝文坛的正统。在近代风云变幻的年代,陈独秀对桐城派由继承转而批判。面对批判,桐城派末流做出不同程度的反击。这反映出随着西学的传播,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新文化人物,在救国道路的抉择中,义无反顾地走向了反传统的道路,这种选择可能具有一定的偏激性,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赤热的爱国心。桐城派在新文化运动的声讨中走向末流,但他们面对批判不屈不挠,顽强坚守,值得探讨与深思。  相似文献   

5.
此文通过介绍军事交通学院外军留学生心理适应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影响外军留学生跨文化心理适应问题的因素,提出了心理调适与对策。  相似文献   

6.
写作,是一种信息传播行为,传播效度多受制于读者反映。考场作文写作,鉴于其特殊的规定性,增强"受众意识"尤为必要。作文指导,如能基于阅卷心理,研讨应对策略,或可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7.
在白居易的诗歌中,有很多的诗歌出现了"惭""愧"等字眼,这些诗歌,一方面表现出了白居易的负罪感心理,同时也反映出了作者难能可贵的自我批判意识;另一方面,这些诗歌特别是在感伤诗和闲适诗中也体现了作者由负罪感向逍遥闲适心态的转变.本文结合白居易的身世简要分析了他这种转变的心路历程,实际上处于一种进退的矛盾纠缠中.  相似文献   

8.
苏轼的人格意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蕴,在传统士大夫中具有典型意义。其人格意识经过了进取、逍遥、审美三个层面的调适,这种调适表现出苏轼对文化人格的孜孜追求,凤翔、黄州、岭海等不同时期的诗文清楚地昭示出其人格调适和嬗变的轨迹。  相似文献   

9.
苏轼的人格意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蕴,在传统士大夫中具有典型意义。其人格意识经过了进取、逍遥、审美三个层面的调适,这种调适表现出苏轼对文化人格的孜孜追求,凤翔、黄州、岭海等不同时期的诗文清楚地昭示出其人格调适和嬗变的轨迹。  相似文献   

10.
当今社会见义"不为"者远多于"勇为者",究其原因在于见义勇为行为者的义与利发生冲突。通过自我心理的调适、价值取向的调适以及外在环境的调适可以化解行为者义利的冲突以达到义利的统一,让这种稀有的道德财富更显光彩。  相似文献   

11.
五四时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传播史上极具开拓意义且获得空前成功的历史时期。陈独秀和李大钊在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传播中扮演了最为关键的角色,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品的翻译赞助是陈独秀与李大钊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最重要武器之一。陈独秀和李大钊通过为马克思主义经典的译文和译作的刊载与发行提供极具时代影响力的平台,直接赞助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品的译本生成,积极介绍与评论作品,散发、赠送、助销译作等举措,有力助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信仰的确立和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的转变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孙思白同志所著《陈独秀前期思想的解剖》的错误何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思白同志所写的《陈独秀前期思想的解剖》是一篇有原则性错误的文章,这篇文章发表在《历史教学》1963年10月号上.尽管作者说自己写此文的目的在于研究陈独秀怎样由"一个小资产阶级革命活动家",最终"掉到反革命的泥坑中","由此而获得教训,使志切要求改造自己的人,引为鉴戒".但事实上,作者在这一篇文章中一再强调的是陈独秀"适逢其会地担当了新文化阵营中这一  相似文献   

13.
就业心理调适是"高职"工作的着力点,必须搞好调查,掌握就业心理特点,加大教法改革、优化教学活动、构建就业心理阳光文化、建立就业心理调适长效机制,优化就业心理建设工程。  相似文献   

14.
运用文献法、分析法,对健康理念下高校体育教师教学心理调适的分析与探讨。国家教育方针的推出以及90后大学生所具有的新特点,高校体育教师教学心理调适显得迫切而必要。健康理念下,高校体育教师需要在师生关系、教学内容与教学组织创新、学生学习评价、课外锻炼的组织与指导、网络教学,及科研意识等多个方面进行心理调适,以满足新形势下高校体育教育的需求。  相似文献   

15.
陈独秀早期思想的发展经历了三个转变过程,即从封建主义到改良主义,从改良主义到民主主义,从民主主义到马克思主义。考察陈独秀早期思想的转变过程,了解陈独秀早期思想转变的标志和表现,研究陈独秀早期思想转变的原因及其不足,对于我们今天正确地评价陈独秀的一生功过,科学地认识他后期思想变化的根源,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具有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人数呈增长趋势,为了提高人们的心理调适技能水平,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笔者以生态心理学的理论为基础,设计了市民在雅玛里克山心理调适实验.首先对乌鲁木齐市雅玛里克山的生态建设进行了调查,并组织了部分市民进行了心理调适技能的培训,然后在山上进行了体验活动.结果表明,体验者的心理得到了良好的调节,心理调适能力得到提高,生态环境对人们的心理调适能力具有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17.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遇到问题时所产生的一种主动质疑、积极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促使学生具有强烈的"推陈出新"意识,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大力推进新课改的现代课堂教学中,作为语文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改变以往的以单纯输入知识为主的满堂灌的方式和学生围绕老师的问题转的教法,把课堂还给学生,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切实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使学生敢问、爱  相似文献   

18.
为追求光明,莎菲女士毅然告别家庭,走向社会。她敢爱敢恨,自主自立,勇于挑战男女关系中男人占主导的旧传统。她叛逆意识强,渴望理解,在爱情中追求灵魂和肉体的统一,具有正确的恋爱观。莎菲女士的这种自尊自立自强精神,即使在当今社会也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在子女教育、心理调适、两性交往等许多方面给我们留下了宝贵启示。  相似文献   

19.
与山对话     
主旨“心理调适”——以“‘我’与山对话”作为意象——构思巧妙,载体独特。此文还需要升格:充实“与人发生冲突时内心矛盾”的内容。  相似文献   

20.
上古的发俗,不仅承载着人们的审美感受而且也成为正统文化信息传递的载体.氏族社会的形成,男子行"冠礼",女子行"笄礼",这一古老的发俗,具有浓郁的浪漫色彩,它显示出了人们的精神风貌,反映了人的凝重的循规蹈矩的要求,它把个人意志归纳到统治意志的范畴.作为传播正统文化的载体,使统治意志浸透在人们生活的每一细枝末节,以期达到使人们对统治的心理认同,从根本上消除被统治者的反抗意识.这种文化现象在若干年中一直产生着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