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3 毫秒
1.
教材简介: 《山行》(苏教版国标本三年级上册)是晚唐诗人杜牧的一首清新俊逸的小诗,诗歌描绘了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相似文献   

2.
劳伦斯诗歌的生命主题,主要表现为对生命强力的歌颂、对爱情火浪的赞美、对死中再生的向往。其独特的生命潜流与艺术魅力,使得劳伦斯诗歌至今仍然有激励人们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和赞美生命的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3.
金代前中期,杜牧的诗文较少引起文坛的关注。金代后期,文人逐渐重视杜牧的诗文,诗评家认为杜牧文笔宏放雄健,其诗有豪俊之气。元代前期,诗文评家认为杜牧的绝句雄伟,律诗极工而全美,杜牧之文四方落落。元代中期,诗评家认为杜牧的诗歌诗情豪迈、语率惊人、好奇,如"铜丸走坂、骏马注坡"。元代后期,对杜牧的接受转入低潮。此外,金元人以杜牧诗歌入画。元曲中亦演述杜牧风流多情、放浪疏狂和诗酒魔汉形象,扩大了我们了解金元人对杜牧及其诗文接受的空间。杜牧及其诗文在金元的接受和传播与宗唐复古的诗学思潮、战乱不断的社会环境和尚俗的审美风潮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4.
晚唐诗歌对词体的定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中杜牧的诗歌尤其是七言绝句.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词体发生着影响:杜牧诗歌的隐约深细为词体主流意境的形成导夫先路;杜牧诗歌将伤眷伤别的题材演绎得细腻多情,朦胧要缈,为词体所继承;杜牧诗酒风流的生活为后世词人提供了写作素材和写作的心境。前两个方面又都和晚唐文人与两宋文人更偏重隐约精微的审美心态有关。  相似文献   

5.
从晚唐诗人杜牧诗歌和生平思想的分析中 ,可以看出其诗歌中存在鲜明的喜秋意识。这种喜秋意识的形成 ,与杜牧的襟怀抱负、心性气质和家世等因素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6.
寄远     
杜牧是晚唐著名的诗人,他和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在诗歌创作方面,杜牧自称“苦心为诗,本求高绝。不务奇丽,不涉习俗。不今不古,处于中间”。因此,杜牧的诗歌大多情致高远,笔力遒劲,不似当时诗坛上莺歌燕舞,男欢女爱的靡靡之音。同时,杜牧本人又多绮情柔思,故往往在峻峭之中,带有几分风华流美之情致。《寄远》一诗就较为明显地体现出了杜牧文词清丽、情韵跌宕的诗歌风格。  相似文献   

7.
杜牧(公元803年——853年)是晚唐一位颇具特色的诗人。明代胡应麟(《诗歌》中有“俊爽若牧之”之语,清代刘熙载谓“杜樊川诗雄姿英发。”(《艺概》56页)这些对杜牧诗歌的形象概括揭示了其风格特征,也代表了以往传统文学批评模式研究杜牧诗歌风格的成果。象对任何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一样,对杜牧诗歌风格的研究也可以有不同的评价。现代文学心理学认为:“作家的个性外观于作品的风格;从作品的风格又可以窥见作家的个性心理。”“风格即人”是布封的名言。毫无疑问,作为区别诗人风格的特征应当从诗人个性心理方面探究其生成机制;而过去以传统文学批评模式对杜牧诗歌风格以至所有诗歌风格  相似文献   

8.
杜牧(803—852),字牧之,是唐代诗坛上的大家。自中、晚唐之际,迄于今世,杜牧及其诗歌,为众多的评论家所瞩目。据有关史传及杜牧《樊川文集》等著述可知,杜牧是一位深知时弊,关心国事,讲究经济致用之学的诗人。他的不少名篇佳什彪炳诗史,千百年来深受读者喜爱。因此,对杜牧及其诗歌的好的方面,古今一些评论家曾给予肯定和赞誉,这是完全必要的,这对学习和研究工作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9.
受杜甫、韩愈的影响,杜牧在诗歌的构思与表达方面呈现出明显的"以议论为诗"的特点。他在五言古诗和七言绝句中的议论不只局限于一时、一事、一物的微观视角,而表现为雄视千古、经邦济世的宏观视角,多关注宇宙永恒、人生代谢、生命价值等重大问题,显示出广阔的视野和厚重的历史感。同时,杜牧"以议论为诗"多用赋笔和直白议论,导致诗风少蕴藉,较为直切。杜牧"以议论为诗"的成因在于其显赫的家世、深厚的家学和独特的个人经历。  相似文献   

10.
唐代诗人、书法家自创作品的仅存墨迹--杜牧的<张好好诗并序>,是一个以书法形式呈现的诗歌作品.杜牧通过书法来呈现个人才情,利用诗歌来抒发个人怀抱,二者的完美结合堪称唐代书法与诗歌的典范,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杜牧利用诗歌与书法的曼妙组合,表达出自己强烈的创作目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社会因素.  相似文献   

11.
杜牧是晚唐时期一位著名诗人,他在诗歌中表达了对妓女的特殊观照。形成杜牧这种特殊观照的原因可以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来探讨,即唐朝的社会状况和杜牧本人的性格经历。在此基础上把诗人放在晚唐社会的大背景中来探讨他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唐人的生活概况以及一部分女性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12.
杜牧的一生与浙江湖州有着很深的渊源。湖州的山水形胜、风土人情、诗文唱和、动人恋情都深融在其晚年寄情山水、外放出守的经历中,丰富了杜牧的诗歌内涵。笔者把杜牧的湖州作品作为重要的研究对象,对它们进行分类梳理和学术考辨,力求从新的视角把握杜牧的创作内涵与风格。  相似文献   

13.
在诗歌日益边缘化的今天,诗人王钻清从江汉平原到南海之滨、从欧洲到美洲、从行者到思者、从出发到回归,以自身的生命体验坚守着诗歌这块阵地。对生命本质的诗性拷问、对自然发自内心的诗意热爱、对日常生活的个人诗思构成了王钻清的诗歌。而本文试图通过简析诗人创作诗歌的内在情感与思考,以此来探究"诗体游记"这种诗歌形式及诗学实践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4.
杜牧是晚唐著名诗人,在其三十一岁时,由宣州来到扬州,度过了三年时光,写下了《遣怀》等著名诗歌。"杜牧与扬州"的典故,在后世的诗歌、词作和戏曲中时常出现。在其不断传播的过程中,杜牧的形象由多元变得单一。"杜郎俊赏"变得越来越边缘化,而其"风流浪子"的形象却被后世文人所接受。  相似文献   

15.
在诗歌日益边缘化的今天,诗人王钻清从江汉平原到南海之滨、从欧洲到美洲、从行者到思者、从出发到回归,以自身的生命体验坚守着诗歌这块阵地。对生命本质的诗性拷问、对自然发自内心的诗意热爱、对日常生活的个人诗思构成了王钻清的诗歌。而本文试图通过简析诗人创作诗歌的内在情感与思考,以此来探究"诗体游记"这种诗歌形式及诗学实践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6.
诗歌以升华的激情,凝练的语言,灵动的意境,吸引着每一个热爱生命的人。尤其十六七岁花季般的少男少女,正是诗情画意的妙龄,也正是诗歌教学的契机——让现代诗歌的美好意境渗入师生的心田,让语文课堂涌动师生生命的激情,成为语文诗歌教学的情感动机。  相似文献   

17.
杜牧笔下关于女性的诗歌,多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特殊的文化背景之中,借女性这个特殊的话语主体,进行身心的双重审美观照,表达诗人一种独特的意象诠释和异样的语境感悟。本文试从杜牧诗歌女性话语的类型特征,杜牧女性话语的文化底色这两方面着手,对其女性诗歌作一下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杜牧的诗歌既有体现其积极入世、关注民生的华伟篇章,也有体现他重情尚义、怜悯贫弱的作品,特别是那些为受冤受难的朋友放胆直言、代抱不平与对沦为宫女和歌妓的妇女表示真挚同情的作品更体现了他伟大的人格,而这些充满了人文精神的作品也为世代传唱。在公务之暇、失意之时,杜牧也寄情山水,融入自然,因此,其思想中也就有了佛道两家的品格。对生命的深度思考给这些诗作增添了形而上色彩。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她的诗歌由畏--憧憬--抗拒--永生这一充满矛盾的过程的分析,得出这样一个似非而是的结论诗人对死的痴迷就是对生的热爱,她对天堂的向往并不是逃避现实,而是更积极的入世;而对永生的追求则是对于生命中的美和真理的追求,表现了她对生命强烈的眷恋、热爱与执着.  相似文献   

20.
此文写了一个学子眼中的杜牧,将杜牧传世的诗文与他的风流倜傥、怀才不遇等人生际遇连缀、穿插在一起,道出了他传奇的一生;并紧扣题旨"千古风流千古愁",既表现了作者对杜牧明媚流转、富有色泽的诗文的熟稔与热爱,又对诗人身世处境深深的惋叹。诸多的引诗与抒情议论熔为一炉,为本文的特色,且篇末点题,语言充满激情,富有感染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