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杨勇 《老年教育》2022,(4):26-27
<正>(3)错落 王羲之草书中左右结构的字,多处理成错落式的。《书谱》继承了这种处理方法,尽量避免左右完全对称,而是参差错落。如“断”“折”“轩”“挥”“据”“献”“软”“那”“媚”“规”“观”“睹”“都”“动”“略”等字,都是左边收缩,右半部分极力向下伸展,形成左高右低的错落之势。这种错落,既可以营造字势,同时又是调节单个字及作品局部节奏很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一位雅士写了一副对联,“半问小天井,一品大章”寓意虽平凡,可是他将对联贴在透明的玻璃门前颇具巧思。原来这十个字的造形十分特殊,每个字的左右两边都是对称的,因此从门内门外看都丝毫不变。另外有人写了副“半山林木黑,一带竹竿青”也有异血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3.
何霞 《宜宾学院学报》2012,12(1):85-86,90
《国语》中的介词宾语的位置出现了前置现象.介词宾语前置主要分为:不用“是”和“之”复指,直接将介词宾语提前;用“是”和“之”复指,如“以”字前置宾语可以用“是”复指,“与”字前置宾语可以用“之”复指.  相似文献   

4.
说明:对称是指依据一假设的中心线(或中心点),在其左右、上下或周围配置同形、同色、同量的纹样所组成的形式,它的特点是稳重、庄严、整齐。花、草、树、动物、建筑物、日常用品、装饰品等许多物体都具有对称美,这为幼儿初步了解、感受对称美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根据对称概念,我们一般把依据一中心线在其左右或上下配置相同图案的形式称为“轴对称”,又称“镜映式对称”(如图一),依据一中心点在其周围配置同样图案的形式称为“点对称”(如图二)。目的:1.初步理解对称的概念,知道对称一般分为点对称和轴对称两种  相似文献   

5.
温度、热量和内能是热学中的三个基本概念。讲热学离不开“热”字,而“热”这个字在热学中却有多种含义、在不同的场合对不同的对象它分别指温度、热量和内能,现举例如下: “把水壶放在炉子上,壶里的水很快就热起来了。”这里的“热”字是指水的冷热程度——温度,即水的温度很快就升高了,又如“今天天气很势”,这里的“热”字同样表示温度,天气热即温度高。  相似文献   

6.
写字大课堂     
这一期我们来学习横竖对称类字头,“十”是这类字头最简单的字根。书写时注意,将竖画写在中轴线上,横画有长有短,多横之间的间距要均等(如王),左右要对称。  相似文献   

7.
删诗嘲人:删去“一醉”和“晶盐”4个字,变成“客到但知留,盘中唯有水”。菜根谭:“肥肉”指的是白白的萝卜,“瘦肉”指的是红红的番薯。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生命宴席极寒俭的时候,在关隘极窄极难过的时候,我们仍要打起精神,菜根也自有肥腴厚味!  相似文献   

8.
事物有体有用。名词表体,动词表用。周伯琦《六书正讹》:“大抵古人制字,皆从事物上起。今之虚字皆古之实字。”《说文》“梳”字段注:“器曰梳,用之理发,因亦曰梳。凡字之体用伺称如此。”古人造字,一般是先从名词起,名词往往又用作动词。有的还破音异读。阎若璩《古文尚书疏证》:“凡字有体有用。如“枕”:上声,体也,实也;去声,  相似文献   

9.
“衣”偏旁真棒!它哪里需要就在哪里安家。你看,它可以字的多个部位来构字。1.顶天的“衣”。指“衣”在上下结构字的上部。如“裔”等字。2.立地的“衣”。指“衣”在上下结构字的下部。如“袋、裂、装、裘、袈、袅、裳、裴、袭”等字。3.居左的“衣”。指“衣字...  相似文献   

10.
长横 多用于一字之横担者。起收有方圆藏露之分,行笔有提按快慢之别。如“不”字的上横,中部略按。从位置上,又分上弧横、中弧横、下弧横。居上时皆覆其下(如“不”字),居下时则皆承载其上(如“五”字),中长横对结体起重要架构作用(如“著”字)。从形态上看,有细长横(如“五”字)、曲长横(如“果”字)等。  相似文献   

11.
王雪 《读写月报》2022,(33):13-18
<正>“一字立骨法”本指一种写作方法,在古诗文创作中比较常见,是清代李扶九总结归纳的二十种古文写作方法之一。这一方法最早可在陆机《文赋》中找到相关论述:“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1]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中也有提及:“沉吟铺辞,莫先于骨。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2]这里的“片言”“骨”都是指能够支撑起整篇文章的主心骨。金圣叹在《才子必读古文》中将其概括为八个字:“一字之复,功莫大焉。”所谓“一字立骨法”,  相似文献   

12.
正第二十讲阴阳相应结字无定形,构字有常理。用哲学观念的"阴阳",解释书法用笔与结字中的变化与统一,即是从"形"的变化中抽取出"理"的统一。张怀《论用笔十法》中说:"谓阴为内,阳为外,敛心为阴,展笔为阳,须左右相应。"字有向背揖让,避就穿插,各因其形,所据之理,则阴阳之道也。《石门铭》结字之理,深合阴阳之道,括而论之,大致如下:一、独体字,或对称相应,平稳周正,或斜中取正,茕然而立。如"不、中、至、史、四"等字平衡对称;"不、中、至"以中竖为对称轴,左右均衡;"史"字撇捺相应;"四"字矩形结字,重  相似文献   

13.
~~《佩觹》简论@周玉秀$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①见通志·二十略》,中华书局1995年11月版,《第233页。 ②为排印方便,本文一般不写繁体字。读者如需要,可查郭氏原文。本文据《续知不足丛书》本。 ③宋明:《指南朝宋明帝刘“马呙”字与“祸”字相似,故改为“马瓜”。天后,指武则天,她登基后曾起用和创造了一些古文奇字如“”、“”等为“地”、“国”之字。文帝,指隋文帝杨坚,他原受封于随,公元581年灭北周后,改随为隋,以为国号。次山,人名。《字汇补·日部》:“昏荒与昏同。古无此字,元子创之,谥隋炀帝曰昏荒。”…  相似文献   

14.
粼粼 鳞鳞     
小语《燕子》、《鸬鹚》都是优美的散文。白璧微瑕,其中所用“粼粼”一词值得商榷。粼,从(?)kuai,表示较小的水。《玉篇》说:“粼,又粼粼,清澈也,水在石间也”。《说文》:“水生崖石闻粼粼也”。可见,“粼”指崖石间泉水,其水清洁明净,故用“粼粼”形容水清澈或石明净。如,“扬之水,白石粼粼”。(《诗·唐风·扬之水》)形容水中石清澈见底。“一池寒水绿粼粼”。(翁卷《题东池》)说水清  相似文献   

15.
怎样才能避免出现错别字错别字是错字和别字的统称。错字是指写错了笔画的字,它严格说来不能称为字了。如:把“低”写成“”,把“染”写成“”等。写别字是指因形近或音近(同)而把甲字写成了乙字。如:把“迁徙”写成“迁徒”,把“刻苦”写成“克苦”等。出现错别字...  相似文献   

16.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提挈本段,兼及山、水。“美”字为“文眼”,“谈”字领起下文。)高峰入云,清流见底。(紧承上句,一写山,仰视;一写水,俯观。)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先写河岸陡峭,石崖如壁,状景之奇;再写竹木葱茏,四季如春,显景之秀。)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沈鳞竞跃。(抓住朝暮的特征,概括地描绘出一天的景色。前两句写山间晨景,诉诸听觉,“乱”字状鸣声的繁杂;后两句写水上晚景,诉诸视觉,“竞”  相似文献   

17.
同学们都熟悉“君”字。它的上面是“尹”字,“尹”字在古时候有治理的意思,为做官的通称,如“道尹”、“京兆尹”等;下面的“口”字表示发号施令。因此,“君”最早指的是拥有土地的各级统治者。后来,“君”除了指君主,还指一种封号,如战国时的孟尝君、平原君等。“君”又是对人的尊称。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这里的“君”就是王维对元二的尊称。此外,在古时候,子女可称父母为“严君”或“家君”,称亡父为“先君”。夫妻之间也可以互称“君”。如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写道:“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这…  相似文献   

18.
“君不见”是唐代歌行体中常见句式。如——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杜甫《兵车行》:“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这里“君不见”、“君不闻”不  相似文献   

19.
[两盈]《汉将王陵变》:“见有三十六人斫营,捉得三十四人,更少二人,更须捉得两人,便请同行。两盈不知,赚下落马。”项楚曰:“两盈,指丁腰、雍氏。‘盈’应是指人,俟考。” 按,“盈”字即是“人”字之误。致误原因有二:一是由“人”之音转而讹,今北方口语方言“人”字或读为yin。二是由“盈”字的俗写体与“人”字混淆。《敦煌资料》第一辑附表1《别  相似文献   

20.
“红雨”当何解《七律二首·送瘟神》之“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过去对“红雨”一词众说纷纭。多以当时政治形势出发立说,刻意求深,无端拔高。“红雨”似应指已被驯服了的江河或江河之水。在古诗中,红雨有时也指春雨、春水,如“红雨花上滴,绿烟柳际垂”(孟郊),“红雨长荣芽,东风吹柳花”(郭鈺)等,毛泽东诗句中“红雨”当取此义,引中借指自然界的水,主要指江河之水。且“红雨”办为一典故,《致虚阁杂俎》云:“唐天宝十三年,宫中下红雨,色若桃花”,指的也是雨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