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连晓荷 《教师》2023,(11):12-14
当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课程思政存在教学流于形式、缺乏合理的评估体系、尚未形成育人合力、未实现全程育人、未拓展育人空间等问题。而落实“三全育人”理念有助于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课程思政的全面育人功能。基于此,文章作者在“三全育人”视角下,以课程为载体,完成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课程思政“3W”育人体系的构建,以期提升育人实效。  相似文献   

2.
李玖红 《江西教育》2023,(15):62-63
学科教学德育化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在小学数学德育中,教师要立足“新课标”,研究“新课标”,以“新课标”精神为指导。教师要充分发掘数学学科的育人功能,彰显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把握数学学科德育的“度”,提升数学学科育人的“质”,赋予数学学科育人的“能”。只有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才能有效落实全面德育。  相似文献   

3.
黄艳 《生活教育》2014,(24):94-94
多年来,我校围绕德育理念,坚持"三全"原则——"全员育人、面向全体、全面发展",落实开展各种行之有效的德育活动措施,收到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4.
张凤翠 《成才之路》2023,(21):25-28
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措施,是构建三全育人战略布局的重要举措,也是职业院校提升育人效果的重要路径。为落实课程思政建设要求,提高育人效果,职业院校要不断转变课程思政教学理念,完善课程思政设计制度,优化课程思政教学方式,完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文章从职业院校开展课程思政的重要性、三全育人背景下职业教育课程思政困境、职业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路径、职业教育的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四个方面,对“三全育人”视域下职业教育课程思政建设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德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应通过开发和利用学生身边的一切资源,构建一个全面的德育场域。通过“三全四维”模式的建构,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校园文化全覆盖,学科课程全浸润,实景场域全链接,立体时空全跨越,以“全息”德育的理念促进学校德育的有效开展。  相似文献   

6.
谷颖 《教师》2024,(9):3-5
在当前的高等教育体系中,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使命,全面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职业素养和创新创业能力成为高职院校一项紧迫而复杂的任务。在这一背景下,“三全育人”教育理念应运而生,“三全育人”指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然而,要将理念转化为切实可行的教育实践,并非简单之举。高职院校在“三全育人”理念指导下大力推进德育实践,这一过程也面临诸多挑战,如德育实践中同质化倾向较高、实效性不足、师生情感互动缺乏。因此高职院校德育实践必须关注重要节点,实现因材施教、坚持实践导向,精准施策、以学校育人为主,关注师生双向互动,加强德育全过程管理,以达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随着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日趋激烈,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加愈发严峻,为应对如此复杂的形势,“三全育人”理念应运而生。本文在分析“三全育人”的基本内涵和特征的基础上,结合三一职院用“四大文化”启智润心,构建德育为纲、文化为本、学习为要的大思政育人体系,检验其实践对推进“三全育人”的成效,探索并分析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旨在寻求解决问题的路径。  相似文献   

8.
梅亚萍 《江苏教育》2023,(21):22-24
“主体性德育视角”集中关注人自身的发展,突出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以培养具有现代道德素质的道德主体为根本。在大思政背景下,我们应建立交往式“主体性德育视角”,注重在一定的社会交往中充分发挥每一个个体的主体性作用,服务其全面自由发展。围绕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立交往式“主体性德育视角”的路径包括:推动育人理念从灌输向自主成长转变;推动育人环境从单纯学校教育向广阔社会生活转变;推动育人方式从单向线性向双向互动转变。  相似文献   

9.
文章首先分析了高校艺术类专业“课程思政”的现状,然后阐述了“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艺术类专业“课程思政”改革的基本思路,最后提出了“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艺术类专业“课程思政”改革的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10.
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背景,为课程思政改革在视野、宗旨、路径三个层面提供了具有根本性、全局性、建设性的启示。遵循新文科建设理念,以育人育才为中心,构建“三育融合、三全育人”高职文科类课程思政模式,构筑文科类课程思政建设四梁八柱。“三育融合”,指德育、智育、美育融合,以价值引导落实立德树人,以技能传授实现立技育人,以审美熏陶达成以美化人,增强课程思政输出力,树立课程思政硬形象;“三全育人”,指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构建“线上自学,线下研讨,实践体验”金课体系,突破育人主体、育人时间、育人空间限制,打造“时时、处处、人人”育人场域,提高课程思政沟通力,增强课程思政软实力。  相似文献   

11.
课程思政是实现立德树人、“三全育人”的重要抓手。如何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进入“快车道”、如何促进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按下“快捷键”是当下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在“三全育人”教育根本方针的指引下,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尚存在误区和偏差。为尽快实现思政元素的融入,必须克服“狭义化”“标签化”“同质化”“割裂化”等问题,提高融入的“契合度”“融合度”“匹配度”“达成度”,为课程思政建设真正助力。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三全育人”理念的全面推进,构建“大思政”格局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关键目标,而课程思政则成为落实全面思政教育的重要途径。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教师必须将思政教育与课程教学建立紧密关系,将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进行融合渗透,由此培养学生正确、健康、优秀的思政素养。针对高等数学课程思政建设展开研究,分析了“大思政”格局下高等数学课程思政的必要性,总结了高等数学课程思政建设现状,提出了“大思政”格局下高等数学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13.
推进“导学思政”建设是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落实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以及遵循研究生人才培养规律的必然选择。本文针对目前存在的导师育人职责不清、导学关系功利化、育人主体多向互动不足等问题,从实践角度提出“导学思政”建设的三个维度、在全员育人上下功夫,形成导学思政协同机制、在全过程育人上下功夫,构建导学思政闭环体系、在全方位育人上下功夫,拓展导学思政系统空间。  相似文献   

14.
林旻 《学周刊C版》2024,(6):10-12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课程思政改革旨在通过紧扣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科专业、强调实践教育、多元评价等要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国家发展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综合素养的优秀人才。文章以“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课程思政改革为主题展开探究,旨在为高校课程思政改革提供参考,促进学生全面素质教育和综合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15.
与以往思政课不同,“大思政课”立足“三全育人”理念,注重全员育人新形态,倡导全过程育人新格局,强调全方位育人新实践,要求思政课达到“全员参与,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理想状态。“大思政课”是决定新时代思政课命运的关键一招,为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新保障,为思政课一体化衔接指明新思路,为思政课有效融入社会提供新机制。为实现理想状态的“大思政课”,要加强思政课主体建设,形成思政课育人共同体;推进横向协同与纵向贯通一体化,构建思政课全过程育人体系;构建以思政课堂为主、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格局,打造思政课全方位育人形态。  相似文献   

16.
立足于卢卡奇的“物化批判理论”,通过剖析思政教育中存在的物化倾向,从育人主体需多方协同、教学内容应多元融合及教育方式须多维有效等三个维度探寻消解物化、培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之终极目标,为构建“三全育人”新格局提供全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促进高校思政教育发展,提升“三全育人”质量是关键。本文通过理论分析,详细阐述在“三全育人”教育理念指导下,高校落实“五个一流”的具体行动内容,在实现推动高校先进教育理念传播、规范教育行动体系上给各个高校落实新思想提供一定的方向和路径。  相似文献   

18.
一直以来,落实全面“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是课程思政的重要支持,同时也是人才培养质量得以提升的有效手段。因此,分析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课程思政建设途径,才能够真正满足高校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在具体落实环节,还需要落实教育方式,强化全员育人、保障教育体系,实现全方位育人、协调教育空间,实现全过程育人,这才是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19.
“三全育人”是高校坚持“四为”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思政教育质量的科学理念。公共管理学院直接培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建设者和实施者,其专业在培养目标、专业特性、三全要素方面具有“育人”的协同优势、契合优势和整合优势,凸显了培育研究生公共服务精神的可行性和着力点。通过整体架构公共服务精神融入“三全育人”逻辑,探索从共享、匹配和联动机制入手,借助“双师型”师资队伍、案例教学过程、课程思政及公共部门实践平台,提升公共服务精神融入教育的实效,不断推动研究生思政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相似文献   

20.
“美·德”教育,是指通过相关办学策略的实施,将学校“美育”与“德育”相结合,融合而成一种教育合力。宁波市鄞州实验中学的“美·德”教育采用了如下实施策略:德育导师制实现三全育人,以美润德;培元课程体系因性育人,以美启智;“品正学芳”的校园文化以美培元,以美育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