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数字人文的兴起为清代档案的开发提供了新的路径和方式。讨论了基于数字人文视野下清代档案的开发路径,可以采取多元主体参与下的档案资源整合、基于文本的清代档案信息挖掘、可视化的清代档案展示、专题清代档案的资源库建设。并将从三方面促进清代法律史的研究:为研究提供更加丰富的材料来源、便于多元研究主题的开展、挖掘更多的细节。  相似文献   

2.
历史上的私家藏书活动并非孤立、单一现象,既受社会历史环境的制约,又影响着社会历史文化发展。文章通过建立私家藏书楼文化遗迹数据库,在文化史、社会史等多重视角下,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与SPSS相关性分析,量化和可视化地揭示私家藏书楼文化遗迹总体上不平衡的空间聚集型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自然地理环境是影响私家藏书楼文化遗迹分布模式、构成形态的基础性因素,社会经济和文化教育是影响私家藏书楼文化遗迹地域分异的活跃因素和关键因素;其中,历史时期文学家数量、进士数量、书坊数量、粮食总产量从大到小依次与私家藏书楼文化遗迹的分布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河流水系、高程地貌则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3.
《高校图书馆发展趋势:影响高等教育界学术型图书馆发展的趋势和问题回顾》总结了高校图书馆发展的九大热点趋势,揭示了数字人文背景对国外高校图书馆重新定位服务聚焦点和创新点的影响。文章介绍了国外高校图书馆数字人文服务实践情况,指出新学习工具和研究工具的运用对图书馆数字人文服务的支持,分析其数字人文服务着眼点,并探讨对我国高校图书馆数字人文服务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数字人文"是当代信息技术与人文研究融合而形成的一个新兴研究领域,在国内,其理论构建和应用研究都在初步探索阶段。但随着研究的深入,数字人文必将对图书馆工作产生重要的影响。由此,作为数字图书馆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古籍数字化工作,应该充分占有数字人文研究成果,从文本挖掘、GIS技术、文本可视化和古籍语料库四个方面进行古籍数字化的深度开发。  相似文献   

5.
[目的/意义]借助数字人文的理念和方法,从知识视角深度开发我国职官领域相关资源,有助于辅助领域学者开展深层次的人文研究,同时也能丰富数字人文领域职官研究。[方法/过程]在梳理清代职官知识体系结构和采集相关数字资源的基础上,构建清代职官领域本体模型,并以《长春县志·长春职官考释表》为例进行实例添加和可视化。[结果/结论]实现职官知识单元语义层面上的细粒度描述和组织,揭示知识单元间多层次、多维度、多种类、复杂交错的动态关系。  相似文献   

6.
随着清代书院的教学功能逐渐减弱,其学校属性开始淡化。文章从文献保存、文献信息整序、社会教育、文献信息传播、文化娱乐五个角度揭示清代书院图书馆化迹象,通过与近代藏书楼职能的比较,认为我国近代图书馆史研究在书院文化方面还需深入。  相似文献   

7.
数字人文研究演化路径与热点领域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数字人文是计算机学科和人文学科交叉研究的一个新领域,由计算人文和人文计算领域发展而来。本文以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集为来源,运用文献计量方法,结合可视化分析工具,对数字人文研究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和内容挖掘,分析数字人文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领域,明确演化路径和发展趋势。①数字人文研究的热点领域有:数字人文的基本理论,技术驱动下的人文学术实践转向,新合作模式引发的人文学术文化变革,以及面向数字人文研究的基础设施建设;②数字人文研究的内涵更具兼容性,应强调计算转向,考虑重构人文知识的脉络与内容,构建当代知识系统及认知方式;③图书馆学的理论、方法及实践与数字人文研究形成协同发展趋势;④从技术应用和数据基础的角度看,图书馆学是数字人文产生的基础学科,也将是数字人文成果的主要应用学科之一。我国图书馆界应以融合的视角审视数字人文与图书馆发展的关系,进行数字人文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图10。表1。参考文献54。  相似文献   

8.
文章对国际数字人文中心联盟网站上登记的172个数字人文实体进行梳理归类,总结国际数字人文中心建设现状、组织形态及基础架构,对比9所数字人文中心的目标差异、发展模式与学科结构。调研结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数字人文中心建设模式和路径选择,即:立足数字人文中心建设中具有普遍性意义的"指导路线—机构设置—研究社区—活动、资源与服务"四层框架,依托学科优势实现特色化发展;图书馆与人文研究机构共建数字人文研究社区,构建需求导向的数字人文服务体系,提供共享空间、研究数据管理、数字出版以及研究工具与方法等支持,通过"活动、资源与服务"共促跨学科持续对话与数字人文研究的长期发展。  相似文献   

9.
数字人文的技术体系与理论结构探讨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数据驱动的研究范式正在人文学科中越来越多地被采用,其在方法论层面呈现出明显的跨学科性和跨界融合现象,被称为数字人文的方法共同体。该共同体由一整套数字人文的技术体系所支撑,正在影响形成中的数字人文的理论结构。数字人文的技术体系主要包括数字化技术、数据管理技术和数据分析技术、可视化技术、VR/AR技术、机器学习技术等,理论结构涉及结构化或再造人文、数据化或计算人文、可视化或形象人文、拟实化或增强人文、智慧化或扩展人文,应用覆盖资源富集、知识重构、场景重建、增强艺术等。目前,在宏观层面对数字人文整体方法论和理论结构的研究还不多见,这方面的深入探讨将有助于数字人文的整体性发展,并促进跨领域的研究,从而增进数字时代人文学科的繁荣和发展。图1。表2。参考文献22。  相似文献   

10.
文章旨在了解我国数字人文的研究现状及进展,以CNKI数据库为基础对我国数字人文领域文献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利用VOSviewer软件绘制了相关知识图谱,对领域研究现状进行了可视化分析,指出了数字人文领域热点,提出了发展建议,以期为相关学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我国古代皇家藏书楼,在建筑设计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和缺陷。文章对以清代《四库全书》为代表的皇家藏书楼防火措施进行分析,对其防火理念进行深入探讨,为我国现代图书馆防火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数字人文学者间交流合作的群体特点和影响力,文章对数字人文领域内的3,382名作者进行了合著网络分析,实现了基于作者性别信息的数据分析和网络可视化。合著数据收集自数字人文国际核心期刊,数据时间横跨52年(1966-2017)。研究发现:尽管女性学者占比(28.86%)明显低于男性学者(66.62%),但其在合著网络中扮演着比男性学者更为重要的角色。在促成数字人文学术交流与合作的活动中,女性学者不仅充当了主要的桥梁,同时也是更为优秀的沟通者与合作者。  相似文献   

13.
利用新的信息技术与面向数字人文研究的跨学科方法,采用大数据研究理念对古籍文本进行字词的历时词频分布规律可视化分析,以中国史定量研究为例,对部分中国史的经典宏观理论从量化角度进行了初步验证。认为大数据视域下的技术逻辑和人文逻辑相耦合的数字人文研究为人文社会科学经典理论的验证和拓展提供了更多研究空间与研究方法,有利于推进古籍文献深层次的开发与利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意义]交互式可视化在数字人文研究中被广泛应用,对该领域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具有参考价值。[研究设计/方法]从数字人文领域的代表性期刊、会议及国内数字人文研究机构的主要成果中收集了50个交互式可视化研究及项目,结合已有可视化理论,应用归纳式编码构建分类分析框架。基于该框架从用户、数据、任务、视觉呈现和交互五个要素对所收集文献进行梳理分析。[结论/发现]当前研究尚缺乏对大众视角的GLAM数据可视化、人文数据集的建设、利用可视化辅助人文标注三个方向的关注;当前数字人文中交互式可视化设计的主要挑战是应对数据不确定性,以及提升面向大规模、多维度数据及复杂任务的交互式可视化的表现力和可用性。[创新/价值]揭示了交互式可视化在数字人文领域应用中关注的焦点和有待探索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司莉  郭财强 《图书情报工作》2022,66(13):127-137
[目的/意义]对知识组织方法与技术在数字人文领域的应用情况进行系统梳理,以更好地把握其实际应用特点,明确数字人文领域知识组织的价值,并为后续相关研究与实践提供借鉴。[方法/过程]采用文献调研法获取国内外数字人文领域相关研究文献,并基于内容分析法对其进行深入分析。[结果/结论]研究发现:元数据、本体、语义标注、关联数据等知识组织方法与技术贯穿数字人文的始终,是数字人文的有机组成部分;知识组织可为数字人文资源的组织提供解决方案与方法工具,为人们观察文化现象历史演化提供新视角,赋予人们获取新知识、发现新问题的能力;知识组织在数字人文领域发挥了方法价值和中介价值,为数字人文领域资源的组织与利用提供方法工具,充当用户与数字人文领域资源之间的桥梁。  相似文献   

16.
司雯  蒋冠 《兰台世界》2023,(3):41-44
“以资源为中心、以用户导向、以技术为支撑”建设的数字人文项目为人文研究提供了新方法、新手段和新视角。数字人文基础设施是数字人文项目建设的核心内容,图档博机构是数字人文基础设施建设重要的参与者与推动者。通过文献与网络调研,收集国内数字人文基础设施建设案例,对其建设方法与思路进行分析,归纳得出“数字化—数据化—知识化—可视化”的数字人文基础设施建设一般模式。  相似文献   

17.
从学科分布、研究主体与合作情况,以及研究热点来看,中美数字人文相关研究差异性表现较大。美国更多侧重于数字人文的各种关键技术探讨,相关研究跨学科性非常明显,研究范围广泛,研究成果融合度高;而我国更多是在实践层面进行具体应用性研究,尤其是侧重于图情领域的应用性研究,研究范围局限,研究成果融合度较低。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深层原因后可以发现:图情领域理论与方法是支撑数字人文的基础,数字人文跨学科性期待人文学者的更多关注,数字工具与技术方法赋能数字人文良性发展。因此,国内数字人文研究要突破以图情领域为主的研究局面,加强跨学科交流与合作,构建数字人文教育与培训体系。同时,图书馆要充分考量具体人文教学科研情景,建立有效的跨学科合作关系,嵌入人文学者学术研究过程中,支撑数字人文研究与项目的开展,以加速技术与人文的有效融合。  相似文献   

18.
知识扩散在科学领域是以文献间的引用关系来表现的,通过分析数字人文研究领域的扩散学科、扩散路径等,找到数字人文领域的知识扩散模式.借助可视化软件Citespace分析知识扩散学科分布;通过Histcite得出数字人文领域知识扩散的方向.数字人文知识扩散的主要学科为图书情报、计算机、人文、教育等,对图书情报学的扩散强度最大...  相似文献   

19.
中国藏书史研究已有百年的积淀,既取得了大量成就,也存在诸多问题,亟需对一些概念和方法进行重审。文章首先揭示“藏书楼”与“图书馆”术语在近现代被双向建构的过程,理清了前者的指涉和层次。其次,反思藏书史、图书馆史既有研究的局限所在,提出应结合“公私”“政教”等传统政治史、文化史中的核心议题以及数字人文的方法,拓展研究视域和呈现方式。最终落脚于让书籍和藏书楼研究“鲜活”起来,借此认识中国文明传承的政治、文化底色及其价值和局限所在。  相似文献   

20.
随着数字人文在档案学领域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档案资源开发利用方式与路径已经无法适应数字人文研究的需要。本文从主客体入手,梳理出在数字人文视角下档案资源开发主体呈现多元化的变革趋势,而档案资源开发客体则显示出数字化的变革态势。在上述主客体双重变革的影响下,探究出面向数字人文的档案资源利用新路径,即用户研究分析、反馈协作体系、档案资源查询利用服务平台与档案可视化及虚拟现实服务,为数字时代档案资源开发利用工作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