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原始社会共同体间的分工与交换周斌一、原始共同体间的自然分工与对外交换分工是一切社会生产所共有的,它包括自然分工和社会分工。按照恩格斯的意见,原始社会的分工有自然分工、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和第二次社会大分工。1、“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之我见。由于第一次社...  相似文献   

2.
名词解释     
氏族是原始公社制度的基本细胞。氏族成员是因血统的束缚、生产资料氏族所有制、集体的生产和消费、氏族的风俗和宗教的崇拜而统一起来的。在氏族制的历史发展中,有两个连续的阶段——母权制和家长制——被替代了。母权制时代,计算氏族内的血统关系,是要按母系进行的;妇女在氏族内占有优势的地位。在家长制时代,母系家族被大的家长制家族所替代,计算血统关系开始按着父系进行了。由  相似文献   

3.
原始社会并不是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采集经济时期,土地不是生产资料,只是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不存在对土地的占有制问题。进入农耕文化之后,土地作为生产资料,实行的是部落或氏族占有,对别的部落或氏族来说,是集体所有,是扩大了的私有,在其内部是共同占有,是公有。生产力的发展,金属工具的出现,个体家庭的诞生,财产私有已成为历史的潮流,生产资料由氏族集体所有向父系家庭公社所有和个体家庭所有转化,最终向私有制转化。土地私有制的最终确立,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  相似文献   

4.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由于存在商品生产,生产某种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就构成这种商品的价值。社会主义社会的商品价值是由以下三部分构成的:第一,已经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第二,工作者的必要劳动所创造的产品的价值;第三,工作者的剩余劳动所创造的产品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商品生产产生于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归属于不同的所有者。马克思曾指出:产品要表现为商品,需要社会内部的分工发展到这样的程度:在直接的物物交换中开始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分离已经完成。"(马克思:资本论,中文1版,第1卷,192~193页,北京,人民出版...  相似文献   

6.
社会生产的两大部类即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品生产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一方面,消费品生产的发展要依靠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另一方面,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发展,也要依靠消费品生产的增长,归根到底要依靠个人消费的增长。所以,为要全面地理解两大部类之间的相互关系,不仅要了解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必然性,而且还必须了解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也要依赖于个人消费。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生产对个人消费的这种依赖性不是直接地明显地表现出来的。资本主义生产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企业的生产,是商品生产,企业之间劳动产品的交换,是商品交换,这是由全民所有制企业的独立性质所决定的。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企业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基层组织,是组织社会生产的基本单位。在全民所有制企业中,实现了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直接结合,企业的生产资料属于全民所有,由国家将这些生产资料交给企业管理和使用。这就决定了各个企业发展生产的目的和经营方向必须服从社会整体的利益,企业的生产经营要接受国家的统一领导,在统一的国民  相似文献   

8.
<正> 社会主义社会是否还存在商品生产和货币?六十多年的社会主义实践已作出了肯定的回答:即不仅存在商品生产和货币,而且还要大力发展商品经济。这样,就与马克思与恩格斯原来的设想大相径庭,这就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重新思考和探索。 马克思、恩格斯在论及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时都曾经提出:在共产主义制度建立以后,不再存在商品生产和货币。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明确提出并论证了这一理论。他说,到了共产主义社会,“生产是公有的生产,不具有商品生产的形式”,“货币资本会完全消失,因而货币资本所引起的交易上的伪装也会消失。”“货币问题就成为完全次要的了。”一八七八年,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一文中又重申了马克思的这一观点。他说:“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  相似文献   

9.
最近理论界有人重新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商品生产的原因问题,(注1)认为斯大林的“两种所有制论得不出完满的答案”,而主张“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受按劳分配规律所制约”,并且推断“即使实现了全都生产资料全民所有,也可能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我认为这不仅关系到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的理论问题,关系到如何正确地理解社会主义社会商业的作用和意义的问题,而且也涉及政治经济学的根本问题:价值理论问题,以及生产、交换和分配的关系问题。我愿提出一些不成熟的意见,和对这个问题有兴趣的同志们讨论。  相似文献   

10.
苏禾 《华章》2011,(21)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分工是游牧业与农业的分工;第二次大分工是手工业与农业分工;第三次大分工是商业分离出来;第四次大分工是工业产业化的出现.本文提出的第五次社会大分工,是针对在当今社会的有些人往往容易忽视了一个大的世界历史背景,没有看到二十世纪是人类历史上的又一次社会大分工,以及由于这次大分工所产生的后果.第五次大分工的显著标志是分离出来许多新产业,而不是一个产业;第五次大分工的突出特点是,继人类历史上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后,又出现了脑力劳动的大分工.由此,本文创新提出了当代的“第五次社会大分工”,并对大分工的标志,及其产生的结果和影响,作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11.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年以来,我国学术界流行着一种观点,认为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是畜牧业和农业的分工。50年代,有人曾对这种看法提出过异议,但未深入展开讨论。至今,这种提法仍颇为流行。他们把第一次社会大分工说成是“农业和畜牧业的分工,以及原始人群分化成游牧部落和农业部落”(刘佑成:《马克思主义分工理论》,《哲学研究》1981年第5期),也有的说“畜牧业大概已从农业分离出来,成为浊立的经济部门,出现了第一次社会劳动大分工”(刘华泽等编《中国古代史》第22页,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我们认为,这种把第一次社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农村生产力发展、国家政策的调整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农村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变:从产品生产转变为商品生产,从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本能的、直接的结合转变为自觉地、间接的结合,从生产主要依靠劳动力逐渐转变为主要依靠现代农业生产工具,农户与外部的分工、协作不断加强,原有的农村集体组织内部的分工、协作不断弱化。建立与现代农村生产力相适应的农村生产方式,必须尊重农民的自主权、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善城乡生产要素双向流动机制和发挥上层建筑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二恩格斯在自己的作品“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研究了家庭产生的历史,其次就叙述了氏族社会组织的特点并阐明了易洛魁人,希腊人,罗马人和日耳曼人氏族的特点。在氏族制度中,没有生产资料的私有制,人剥削人的现象,阶级和国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是低下的,因此人类几乎完全受自然自发力量的支配。在原始社会制度下生产关系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制。这在基本上是适合于生产力的性质的。生产力发展的低下水平决定只能有一种社会关系的类型:共同劳动与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在原始氏族制度下,人类劳动的生产率极为低下,以致根本不可能获得剩余产品和发生人剥削人的现象。氏族是建立在血  相似文献   

14.
近两年来,随着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发展和完善,我国广大农村雨后春笋般涌现的专业户、重点户、新经济联合体(以下简称“两户一体”),适应了我国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发展了农业生产中的社会分工和专业化协作,促进了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这是发展农村商品生产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道路上的重大突破。本文拟就分工协作、“两户一体”与农村商品生产的关系作些初步探讨。发展社会分工、提高专业化协作程度是发展农村商品生产的迫切要求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直接相对立,是一种以商品交换为特征,以生产力和社会分工一定程度发展为基础的生产形式和交换形式。社会分工既是商品生产的前提,又是促进商品生产  相似文献   

15.
粮食专业户的诞生与发展,对于加速我国农村经济从自给、半自给生产向商品生产的转化,具有重大的社会经济意义。所谓粮食专业户,就是指在农村分工分业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为以一家一户为单位专门或主要从事粮食生产和经营的经济实体。它和一般农户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它是以商品粮生产者的面貌出现在人们的面前。  相似文献   

16.
一、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在时间上的先后商品交换是商品的相互让渡或出卖,包括物物交换和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使劳动效率有了明显的提高,产品逐渐多了起来,除供本部落成员需要外,还有剩余。原始公社之间最早出现的剩余产品交换,是商品交换的萌芽状态。当时用来交换的只限  相似文献   

17.
职业指导的基本理论(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职业指导的理论基础一基于职业的本质与作用职业是社会分工形成的。社会最基本的活动是生产劳动。生产的三次大分工,第一次是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第二次是手工业从农牧业中分离;第三次是商业的兴起,出现了农工商等各行各业。分工是产生社会职业的基础,而职业的载体是人,没有人也就无所谓职业。人类社会生活的长河是无限的,作为个体的人只能在其有限的生命的时间之中和在其活动的有限空间之内,在社会分工中占一席地位,这就是他的职业。所以,职业的本质含义是人对社会的关系。职业从分工的角度而言,指在业人口从事社会劳动并取…  相似文献   

18.
在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商品制度下,如何坚持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对实现四个现代化,对坚持和丰富按劳分配理论都具有重大意义.本文试图对全民所有制企业如何贯彻按劳分配原则作一些探讨.一、社会主义商品制度下,按劳分配中的“劳”指的是什么?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设想的社会主义社会,是社会直接占有生产资料,实现了单一的全民所有制,消灭了商品生产和货币关系的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这样的社会,完全能够合理地  相似文献   

19.
<正>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一个突出的感受,就是邓小平同志敢于理论创新的精神.其中关于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理论的精辟论述,破除了长期以来人们对社会主义经济片面的、教条式的理解,以新的思想、新的观点继承和发扬了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从而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按照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设想,社会主义社会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得到高度发展的基础上的,社会将占有全部的生产资料,进行直接的产品生产和产品分配,实行单一的计划经济.“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由于马恩设想的社会主义社会中商品、货币都已消亡,因而市场也不存在,整个社会生产将由计划调节.  相似文献   

20.
性别分工与市场分工是两种不同的劳动制度体系。互补合作的两性分工不同步地进入市场制度。市场分工制度对劳动的评价有缺陷,低估或忽视了女性在物质资料生产与人类再生产中的贡献,使女性处于不利地位。但市场分工制度的发展从技术与制度上为女性进入社会劳动体系创造条件。市场制度的完善与发展,是缩小性别分工鸿沟的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