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据我所知,华南师大中国近代文学研究室是高等学校中为数极少的近代文学专业研究室.早在十几年以前,他们就编写过中国近代文学讲义.嗣后,又相继出版过《龚自珍研究》、《中国近代文学作品选》、《黄遵宪诗选》,以及《中国近代文学评林》丛刊等多种有关中国近代文学论著.大约是五、六年前,他们接受了国家教委的委托,从事列入国家教委“七五”规划的《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的编写工作.最近,这部由该室管林教授、钟贤培教授主编,由其他几位同志共同参与编写的,被列为高等学校文科教材的《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已由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我想,这无论对于高等学校文科教材建设,还是对于近代文学学术界,都应当说是一件值得祝贺的喜事.拜读这部中国近代文学史新著,我以为这是一部颇富特色的著作.举其大端,约有三项.第一,是其体例的创新.任何一部著作的体例,都首先是著作者对于研究对象的认知体系和取舍框架,同时,对于读者也是一种相应的传播体系和认知框架.我国的文学史著作,从1904年林传甲的《中国文学史》(讲义本)问世以来,各种文学史相继出版,据陈玉堂《中国文学史旧版书目提要》  相似文献   

2.
阿英是我国著名的作家、文学理论批评家、文学史家。他很早就开始搜 集和研究近现代的文学资料。他编纂的多种近代文学史资料和专著为近代文学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中国近代文学研究史上具有筚路蓝缕之功。本文试图就阿英对近代文学研究所做的巨大贡献和他研究近代文学的特点作一浅显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逐一评价五部冲国近代文学史之后,指出它们虽然水平不一,但在中国近代文学研究历程中,都有所突破,且各具特色.它们都分别反映了60年代、80年代、90年代中国近代文学研究的成就,为我国的近代文学教学和研究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中国近代文学史是指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1840-1919)这80年文学的历史.中国近代文学既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发展和终结,又是现代文学的胚胎和先声.它是中国文学由古代向现代过渡的转型期的文学,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但中国近代文学史的教学与研究却是整个中国文学史教学与研究中最薄弱的环节.如果说,上世纪最后20年中国近代文学史研究有一定进展的话,而近代文学史教学的薄弱状况却至今未有改变.在许多高校中文系的本科教学中,基本不讲近代文学史,甚至连黄遵宪、梁启超、王国维有什么重要的作品都未涉及.近代文学知识的欠缺,知识面的狭窄,严重地影响了对中国文学发展进程的整体把握.为了全面了解中国文学的创作风貌和文学现象,更准确地认识中国文学发展中带有规律性的总体特征,必须重视中国近代文学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5.
作为最早以"史"出现的两部主要属于近代文学研究领域的文学史专著,陈子展的《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和《最近三十年中国文学史》在中国近代文学史建构历程中有着重要的学术史意义。尽管其文学史观明显受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影响,由于其所具有的独立不倚的学术品格和无征不信的严谨学风,又使其在许多方面超越了胡著,得出许多创见,并以其长久的学术生命力或明或暗地参与了与其后逐渐建构起来的近代文学史的对话,为推进近代文学研究走向深入、全面和公正,作出了不可替代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6.
据我所知,80年代以前的高等院校中文系,一般是不开设“中国近代文学史”课程的,这个方面的内容往往是放在“中国文学史”课的清代文学部分讲讲,但也只是蜻蜓点水式地提一提。80年代初期开始,才有为数不多的高校专门开设“中国近代文学史”课,始有《中国近代文学史》之类的教材问世。但长期以来,还没有一部很好的近代文学作品选与文学史教材相配套,给该课程的教学带来一定困难。有鉴于此,较早在华中师大中文系讲授中国近代文学的丘铸昌、程翔章先生,早就想编选一部既适合老师教又适合学生学的近代文学作品选。经过多年的积累、…  相似文献   

7.
中国近代文学,就它的总体上说,是与封建社会的文学不同的、在性质上发生了变化的文学.作为中国近代早期即鸦片战争时期的文学,是否也同样发生了质的变化呢?有的同志着眼于中国近代社会的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和资本主义的意识特征,认为只有到了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改良维新的社会思潮开始形成的时期,中国文学才发生了与封建社会文学不同的性质上的变化.一九二九年出版的我国较早的一部中国近代文学史专著《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就是以康梁维新变法时期作为封建社会文学与近代文学的分野的.  相似文献   

8.
在欢庆澳门回归祖国倒计时一周年的大喜日子里,澳门近代文学学会主办的“中国近代文学与海外”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998年12月21日上午10时在澳门南粤酒店开幕。来自中国内地和香港、韩国和日本的学者50余人出席了这次大会。澳门近代文学学会会长邓景滨博士在开幕式讲话中说:“本世纪最后20年中国近代文学研究已取得了重大进展,研究范围更加广泛和深入,各种专著陆续出版,数种不同风格的中国近代文学史也已问世。这一切都引起了海内外学术界的关注。”他还说:适逢澳门即将回归祖国,在此时此刻举行研讨会具有特别的意义。研讨会会期三天,…  相似文献   

9.
<正>2010年10月28日至11月1日,全国近代文学领域的老、中、青近百名专家学者齐聚古城赣州,在赣南师范学院隆重召开了中国近代文学学会第十五届年会暨江西近代文学研讨会,就中国近代文学的诸多问题百家争鸣、激扬论坛,反映了当前中国近代文学的基本研究现状,并探讨了未来中国近代文学的理论建构及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10.
随着对中国近代文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近几年陆续有几部颇具特色的中国近代文学史问世。由管林、钟贤培主编的全国高等学校文科教材《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出版后,以其鲜明的特色引起了有关行家的关注,并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一在编写体例上进行了新尝试,是《发展史》的一个特色。已出版的各种中国文学史、中国近代文学史,大都以年代将文学史分为几个时期,再将作家作品按时期论述。《发展史》则采用组合型的体例,将全书分为四大块,即“综合编”、“文体编”、“作家传”、“大事记”,这四大块各自独立,又联系,相互补充,形成一个有机体。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文学史》是汉语言文学专业自考本科段的一门必修课,内容包括了自先秦、秦汉以来,一直到近代文学演变的历史过程。自考生面对漫长时期中如此繁富的文学史内容,要想把握理解,消化吃透,就必须掌握一种良好有效的学习方法,  相似文献   

12.
本文简要分析了中国近代文学的教学现状,提出了必须加强现代文学教学工作的系统性和限定性,同等重视政治与文学两个方面的信息源,并注意区别其它历史阶段文学史的教学,从而改进近代文学教学不尽人意的现状。  相似文献   

13.
关爱和先生是已故的近代文学研究学者任访秋先生的开门弟子,也是我国最早的近代文学硕士研究生之一.他是我国近代文学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在中国近代文学研究中占有一席之地,在至今20年左右的学术生涯中,取得了一系列优秀成果.总体来看,他研究的领域大致上可以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全面奠基层面,二是文学思潮论层面,三是文学流派论层面.当然,这三个层面的划分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相似文献   

14.
近代,是个风雨如晦、鸡鸣不己的时代,近代词历史性地成为了这个时代心灵表现的深度、广度和力度的代表性文体,向来被誉为中国词史的“中兴期”和“高潮期”,与宋词前后辉映,但是,目前我们还没有一部中国近代词史的专史或教程来完成这一历史性任务.笔者有鉴于此,积极思考并着手写作《中国近代词史》,又配合管林《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的“复合体系”在中文系高年级开设“中国近代词史”课程,同时,随着近年来学术界关于“文学史方法论”、“重写文学史”的研究和讨论的不断深入,笔者将最新研究成果积极引入中国近代文学史的教学和写作,大大改进了学生对于近代词史乃至文学史的体认,取得了可喜的实效,其中,“文学史原生态”的方法论对于“中国近代词史”的教学和写作的意义显得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15.
《青年思想家》杂志1994年11月在广州邀请参加中国近代文学第七届年会的著名学者举行座谈,主题是畅谈近代文学研究的新策略,贺立华先生《中国近代文学研究的新策略》对此作了详细报道。参加座谈的多是我熟悉的朋友,所谈的话题也是我所关心的,所以也想就晚清小说的研究发表一点意见,或者就作为一次书面发言罢。  相似文献   

16.
近代“歌体诗”初探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中国近代文学是文学史上变旧创新的时期,近代文学的发展呈现出鲜明的过渡性特征,而以诗歌为最。近代诗歌,无论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考察它怎样从传统格律诗走向现代新诗的具体历程,探索其发生发展的特点、规律以及在整个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作用和地位,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近代诗歌创作中的一大类作品——“歌体诗”,就是从旧  相似文献   

17.
中国和日本的近代文学作品大都围绕着个性自由和社会解放的主题在不断地向前发展。从两国近代文学史的发展过程分析:追求自我成长和分析社会问题的主题一直都表现得此消彼长。在考察中日两国近代文学的主题走向时,需要同时分析两国的历史问题、传统文化、政治变迁、和两国文学家不同的命运观和价值观。中日近代文学都是以批判儒家思想对人性的扼杀为最初主题的,但中日两国不同的社会体制和传统思想也为共处于新旧交替的两国知识分子赋予了不同的创作意义。  相似文献   

18.
阿英同志是继鲁迅、胡适之后研究近代文学的又一开拓者。他在中国近代文学研究上成绩卓著,贡献巨大。继承他在近代文学研究方面的遗产,汲取丰富的经验,对于推动近代文学研究工作的进展,扩大研究领域,改进研究方法,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研究工作的质量,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试就这方面谈谈一些粗浅的理解。 1 阿英研究中国近代文学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和现实生活联系,为反对帝义的侵略战争、反对国内外反动派的压迫和剥削,为民族解放、民主革命、社会主义国主革命和建设服务;一是和现代、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和创作联系,为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中国近代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在整个中国文学中 ,都是一个薄弱环节 ,较好的、较全面的作品选本更少。为了给学生和普通读者提供学习的资料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程翔章老师经过多年努力 ,选注了一部《中国近代文学作品选》,最近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这部作品选是为高等院校中文本科学生开设的“中国近代文学史”课程编撰的一部配套教材 ,也可供文学爱好者和研究者阅读参考。它具有三个突出特点 :一、选篇恰当、合理、体裁全面。该书选编了近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不同风格作家的代表作品 ,且诗歌、词、散文、小说、戏剧等各种体裁兼…  相似文献   

20.
随着时代的演进和工业社会的发展,文学的研究本身也产生了新的诉求,新文学的现代化既有思想启蒙的历史要求,也有文学市场的需求,更有审美向度的追求。在今天的文学研究中,我们必须正视历史功利性文学、现代都市通俗小说、"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一起构成了新文学史上多边对峙的文学空间。本论文从选题到构思都是依照这一文学史整合的思路,把在90年代以前政治革命和文化启蒙文学史范型内隶属于"近代文学"的苏曼殊置于20世纪中国文学的宏大历史背景中,勾勒出其思想中体现的轮廓清晰的两面性,以"中国文学现代转型"为理论依据,定位苏曼殊在文学历史中的坐标,考察和阐释苏曼殊的翻译和创作在中国古典文学向现代文学审美转换之初的重要驿站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