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教师独霸讲台,独舞于黑板前的情况已大为改观。然而,另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令人担忧:教师一站到讲台前,便抛出一组思考题,导引学生阅读文本,并回答问题;课中活动也时时出现类似的师问生答情况。不少老师沾沾自喜,美称是带问题探究文本,是师生间有效对话。  相似文献   

2.
岳宁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9,6(12):158-158,191
现代教育技术的高速发展,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却使得有些老师缺少了静静琢磨文本的耐心.教师没读透文本就照搬教参上现成的教学方法,教学设计,甚至凭自己想当然的理解匆匆走上讲台,是使得语文课堂缺少有效性的原因.要让40分钟充分发挥效应,语文教师课前就要对文本有深度的触摸,静下心来从容地多读、细读文本.  相似文献   

3.
如何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科学而艺术的把握好"动态生成"这一理念,真正使语文教学过程成为提升语文素养的过程?我们认为教师课前注重文本的精心解读,能有效引发精彩生成。本文以人教版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从现在开始》一文的备课及教学中的有关情况为例,谈谈课前文本解读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4.
正小学语文教学文本指的是作为教学使用的篇幅不长的单篇作品,包括课前导读、文章和课后问题等。教学文本的主体部分是文章,文章是教学的主要载体。课前导读和课后练习是学习目标的体现。当前,很多教师误把教学文本解读单一地理解为文章解读,忽视课前导读和课后练习,凭个人阅读经验和兴趣随意解读,忽视了教学文本的目标功  相似文献   

5.
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也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基础。课前"文本解读"不够,教师对文本语用点就没有内化;没有内化,课上又如何能外化实现教学价值?本文试图从"文本解读"的诠释、目的、原则和策略几个方面,阐述作为语文教师要如老中医"望闻问切"那样地去解读文本。  相似文献   

6.
章世梅 《语文知识》2014,(11):18-19
站在讲台边的时间长了,很多时候便把自己约束在一个框框当中,对许多经典文本的解读也越来越固定化、程式化,当这种符合考试要求但却难以见到进步的答案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在教师面前,且教师甚至还没有感觉到时,笔者以为这样的职业取向是令人恐惧的,因为无法想象数十年站在讲台上重复某一种观点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形。相反,如果对于某一经典文本的解读能够日有所进,哪怕是年进一寸,那也是一种成长与收获。笔者常常想,如果不是教师,我们读到那些文本,会是什么样的感觉呢?现以《一面》为例,谈谈笔者的尝试。  相似文献   

7.
独立备课是语文教师站稳讲台的基础,是施教的基本点.但在教学实践中,随着集体备课轰轰烈烈地进行,备课组的能力被放大之后,教师独立备课的能力往往弱化了,有的教师逐渐失去了独立备课的能力.要解决这个问题,独立研读文本是重中之重.文章从解构主义、文本内在系统、学习心理学的综合角度,阐述文本研读的原则和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8.
对教学文本的解读,可以根据时段与主体的变化,分为备课解和导学解读。备课解读是上课前教师准备教学内容和寻觅教学路径的过程,备课解读越充分,越利于一线的教学;导学解读是教师作为课堂里“平等中的首席”,根据学生学情、自身优势及文本特点.实施课前预设,以促成学生的自主解读。  相似文献   

9.
某文学批评家尖锐地指出,很多语文教师走上了讲台,但没有走进文本,这是目前语文教学存在的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此话颇具深意地指出了语文教师身份的多重性:知识的传授者和文本解读的批评者。语文学科的特殊性要求语文教师是一个引领学生进入文本,解读阐释和批评文本的角色,既不能被文本以及文本的单一阐释征服,也不能学作旁观者“站在桥上看风景”。  相似文献   

10.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为了践行这一理念,作者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课前激发预习、课中引导感悟、课后拓展升华等环节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批注,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自我思考、自主探究,努力让批注成为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桥梁,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11.
朱燕芬 《教育艺术》2009,(11):44-45
教师在课前细读文本、揣摩教材是上好阅读教学课的关键。也就是说,我们通过阅读可以看到的东西比这个文本本身描写的东西要多得多.从而可看到课堂之外需要关注的问题,引发我们深度思考,踏上没有终点、只有起点的备课之路。  相似文献   

12.
教师应是文本优秀的阅读者,文本能动的展开者。特级教师于永正曾说:“课前,教师先得与文本对话,即钻研教材。只有把教材把握好了,才能取得和学生对话的资格,进了课堂才能引导学生和教材对话,才能和学生交流。”笔者认为,在解读文本时,教师要读好“三字经”,着力提高文本解读的厚度、效度与宽度。  相似文献   

13.
文本解读是指读者通过阅读从文学文本中获取和解释意义的过程。解读的深度和广度决定着教学的效率和高度。我们教师在课前就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对文本进行多元的解读,从而设计出有效的课堂教学预案。有效的教学预设需要教师课前做出周密的策划,准确把握教材,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揣摩学生的心思,走进学生的心灵。我们可以从解读文本的整体,解读文本的重点句,解读文本的关键词等三方面到有效预设,使我们的解读更有效地服务于我们的教学,从而成就高效、精彩的语文课堂。  相似文献   

14.
曾有专家对一堂好的阅读教学课提出了三个关键:一是正确深入的文本解读,二是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三是机动灵活的教学实施。显而易见,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是正确深入地解读文本,潜心揣摩教材。作为课堂主导地位的教师在课前的先期阅读,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言语感觉和言语智慧的传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教学如何在文本基础上开拓、超越,不仅包括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还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用心揣摩、实践,使文本解读到学生的真情写作能得到有效的拓展。  相似文献   

16.
五课一反思教研模式文本研究基本流程:研课:教师对指定的教材进行钻研——研究文本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学情、教法、学法、教学流程、有关文本信息等。在个人研课的基础上,集体讨论,交流各自对文本的理解与设想,提出研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达到资源共享,取长补短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在语文教学中,文本是关键。在文本解渎上见仁见智,但仅仅课前多元解读是远远不够的,还需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充分关注学生的阅读状态,在生成上着力。一、精心设计为生成铺垫就教学进程和教学情境而言,要有适当的预案,应该对学生的认知水平整体把握,设想可能发生哪些情况。教师要尽量把问题往细微末节上想,指引学生朝着教师设计的目标,把握整个课堂的节奏。  相似文献   

18.
阅读教学中通常会遇到一些题材、体裁相近的阅读文本。教学时,教师可指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通过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对比阅读,让学生理解文本特点、巧解文本难点,掌握阅读的规律,运用阅读的技巧方法,这样就能够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9.
推敲是一种境界,教师在教学实施以及教学研究中应当具备推敲的品质。以《推敲》一课教学为例,教师应当对文本内容、教法实施反复论证,在不断推敲的过程中,对文本有更精准的把握,对教法有更恰当的实施,达成文本、学生、教师三者的和谐融通。  相似文献   

20.
沈华 《云南教育》2008,(1):15-16
某文学批评家尖锐地指出,很多“语文教师走上了讲台,但没有走进文本”,这是目前语文教学存在的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此话颇具深意地指出了语文教师身份的多重性:知识的传授者和文本解读的批评者。语文学科的特殊性要求语文教师是一个引领学生进入文本,解读阐释和批评文本的角色,既不能被文本以及文本的单一阐释征服,也不能学作旁观者“站在桥上看风景”。教师与文本应是若即若离的,犹如顾城《远和近》中描述的“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俄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一样。可是,现实中语文教师“批评解读身份缺席”时而有之,文本解读得干瘪无味,对文本的窄化理解时常发生,这些都导致文本内在美的“流失”。请看以下两则例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