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庄子内篇是学术界公认的庄子作品.本文即以内七篇为讨论对象,逐篇论述.分别指出各篇中心所在以及各篇之间的内在联系,说明内七篇合为一体,即形成庄子哲学的完整体系.  相似文献   

2.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人(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庄子是先秦道家学派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也是先秦诸子中的一个大家。庄子留下的文章有十多万字,分为“内篇”、“外篇”、“杂篇”。这三“篇”不完全是庄子的直接著作,多数是庄子的后学或庄子学派的人所写。比较通行的说法认为“内篇”七篇是庄子自撰,原因是内七篇思路清晰,自成体系,而且一以贯之,中间无多大矛盾。而“杂篇”和“外篇”,其思想就不完全相同,有一致性,也有不一致性,因此可以认为是别人所写。研究庄子的哲学、美学思想,我们认为,主要依据或着眼点应是内七篇。这是第一手材料。  相似文献   

3.
庄子学识渊博,思想深邃,著书十余万言,《庄子》今存三十三篇,包括内七篇和外十五篇。一般认为内七篇为庄子自著,其余为庄子门人及后学所著。读《庄子》就好似有一种“乘天地之气,而御六气之辩”的感觉,真的就如同庄子的思想一般。  相似文献   

4.
《庄子》内篇的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庄了》内篇素被认为是庄子本人的作品,本探讨内篇七篇思想的内在统一与完整,阐明内篇七篇的思想内容是一个整体。各篇重点不同。递相延伸,最终合成完整的思想。完整把握内篇的思想,可以比较其与外篇、杂篇的不同以及老与庄的不同,这是分析《庄子》内篇思想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5.
《庄子》内七篇是一个思想整体,旨在阐述救世思想。对现实灾难以及人为物役、心为物役的现象,庄子有深刻的体悟。他提出的独特的救世之方,是从精神修养入手,培养逍遥自适的心灵境界;以顺世存身为生存法则;以自然无为为治世理想。庄子救世之方的实质是精神自由,有消极的一面,但也不可忽视其价值。  相似文献   

6.
<逍遥游>居<庄子>内篇之首,西晋解庄名家郭象认为,<逍遥游>中的"小大之辨"意为大小齐一.无论是从该文的行文、立意、篇章内在思想的完整性,抑或从<庄子>内、外篇内容的相互映证来看,庄子的思想应该是崇大抑小,而非大小一齐.明确这一点,对疏通<庄子>内七篇,理解内七篇思想的完整性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大宗师》是庄子内七篇中的一篇。宗即万物之宗的宗,有宗主、本源之意。而师则可以理解为效法之意。宗实际上相当于庄子所提出的道,而要去效法的也正是这个道。虽然庄子的《大宗师》不及《逍遥游》浪漫飞扬、  相似文献   

8.
《天下》乃《庄子》全书之最后一篇。对于《天下》是否为庄子所作,历来争论不休,而从《天下》篇所描绘的“内圣外王”之理想人格与庄子内七篇中的理想人格相比较,可以得出结论,《天下》乃庄子所自作。  相似文献   

9.
逍遥游的境界令人神往,而逍遥游的涵义却扑朔迷离.通过对"小大之辩"的辨析,可以看出,小大二分是庄子哲学思想的逻辑原点.从这一原点出发,<庄子>一书,尤其是庄子亲著的内七篇,从创作方法到思维模式无不贯穿这一逻辑特征.因此"逍遥游"分小逍遥和大逍遥两种境界实为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0.
《庄子·内篇》七篇,多数学者认为是庄周本人所作,是研究庄子哲学的主要依据。就整体而言,这七篇文章构成了庄子哲学的一个完整的体系,其要点包括“万物齐一”的相对主义哲学,绝圣弃智、为无而治的政治主张和任天顺性、缘督全身的人生观,等等,就其中各篇分别考察,所论证的中心又各有侧重。由于庄子“以天下为浑浊,不可以庄语”,有意  相似文献   

11.
虚静,是庄子思想中的一个轴心范畴,指一种清虚、空明、宁静,不受任何主客观干扰的心态。庄子的“虚静”论是主观唯心的,但是它却给文艺创作以有益的启示,具有积极意义。在文艺创作中,虚静能使创作主体以一种超功利、非逻辑的审美心理状态获取艺术对象并对其进行审美构思;虚静能使创作主体的外在感觉与心灵相贯通,从而使创作主体产生灵感火花,进一步体察到艺术对象的生命精神;虚静能使创作主体提高艺术概括能力。  相似文献   

12.
面对命运的捉弄,庄子采取了一种顺应的态度,呈现出一种悲态人格。庄子的这种悲态心理在《齐物论》中的庄周梦蝶一段中有所反映:从形式来看,庄子用梦的形式来寄托他的思想,而正是这种形式暴露出他的悲态心理;从内容来分析,蝴蝶又是庄子精神境界的象征,蝴蝶的引用也透露出他的悲态心理;最后一个终极提问,将庄子的悲态心理暴露无遗,将它提升到了一个绝对的高度。  相似文献   

13.
“寓言”、“重言”是《庄子》一书的主要表达方式。寓言取材广博,借助一切外人外物来论“道”,占全书的比重最大。重言是包含在寓言中的一种表达方式,两者均以“藉外论之”为手段。重言是指以人物形象为主角的寓言,包括传说、历史中的人物及作者虚拟的得道之人和普通百姓。形式上大多与对话体和语录体相仿,主要通过刻画他人言行而取得“真实”的效果,占全书的7/10。寓言、重言的使用,体现了《庄子》表达方式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14.
人类只有端正自己的位置,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方能学会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本文通过对庄子其人、其思想和其所处时代的分析,结合具体的史实,从而进一步论证出庄子的"无为思想"乃以其修身,德也;以其治国,祸也。  相似文献   

15.
有、无对于历代研究庄子之道的人是最重要的一对范畴。他们或者以无为道,或者以有为道。又或者有无双遣归道于空。应该说都从某一方面触及了庄子之道的本质。笔者认为庄子之道是一种居阅性的存在,具体来说是有无“之间”所呈现的一种时境、时机与时势。  相似文献   

16.
庄子与萨特的自由思想有着各自的本体依据,前者为"道论",后者则是"存在先于本质"论;二人在自由观上有着诸多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实现自由的条件之差异、他人限制与人我和谐同一之差异、对客观规律和自然的认知把握之差异、对己负责与对全体负责之差异、积极行动与消极无为之差异、审美艺术倾向之差异;但从二人自由思想的差异性中也能透视出二者思想的共性,主要表现在自由思想都关注人,重视人的精神自由,都具有典型的美学色彩等。  相似文献   

17.
运用"以庄解庄"的方法,以《庄子》中的"大"、"小"为切入点,对"大"和"小"的范畴进行界定,从而得出庄子善于用"大"、喜欢用"大"的结论,并阐述庄子的"大""小"观对《庄子》文风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8.
庄子的逍遥是"无待"的逍遥。庄子逍遥哲学是理想的、高尚的人格追求,是无目标的、无约束的、无待的精神之游,具有鲜明的理想性、幻想性、不可实现性,以"至人""神人""圣人"为最高人格旨归。庄子逍遥哲学的实现途径是渐进的,需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战胜有待至无待,做到"无名""无功""无己",方能至"无累""无患"。  相似文献   

19.
从"一"在《老子》和《庄子》的不同含义及地位出发,探讨"一"在庄子哲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庄子将"道通为一"作为自己重要哲学论断的意义所在。以"一"这个概念为介,庄子论证了从齐物到逍遥的得道过程,可以看出老庄道论之间的承继关系以及庄子道论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20.
庄子将"丑"分为"形式丑"和"内容丑",前者是一种非恶之丑,后者则是包含着"恶"因素在内的恶之丑。这一区分体现出庄子作为先秦思想家感性心理的成熟和无惧于命运变幻莫测的勇气,也为人类剥离"丑"与"恶"这一思想难题提供了宝贵经验。伴随着庄子区分"丑"与"恶"的成熟心理机制的是一颗趋善向美、审丑去恶的知耻之心,只有知耻方能严肃的审视丑而鞭挞恶,才会更好的审丑而非嗜丑,才不会以丑为美,以恶为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