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国珍 《学语文》2013,(5):47-48
《采薇》中的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谢玄认定为诗经最佳句,王夫之更从中概括出文学创作的反衬手法,其《姜斋诗话》云:“‘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来我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其《诗广传·卷三》在对“昔我往矣”等句的阐释中又进一步强调了这种观点。他说:“往伐,悲也;来归,愉也。往而咏杨柳之依依,来而叹雨雪之霏霏。善用其情者。不敛天物之荣凋以益已之悲愉而已矣。”  相似文献   

2.
以雄衬悲的反衬手法,似源于以乐衬哀。如《诗经·小雅·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二句,以春日美景反衬出征士兵的愁苦之情,曾受到清代思想家王夫之的高度赞扬,认为“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杜甫不仅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而且继承并发展了它以乐衬哀的反衬手法,熔铸出“以雄阔之景反衬悲苦之情”的独特方式,并集中运用于他后期几首著名的律诗中。“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这是《旅夜书怀》的颔联。星辰与明月,写天;平野与大江,写地。包天涵地,气魄焉能不大?更何况星垂于  相似文献   

3.
何英 《考试周刊》2012,(3):15-16
本文从对《永遇乐.元宵》这首诗情与景的赏析中得出结论:以乐景写哀情是古典诗歌创作中一种清新脱俗的反衬手法,并且列举这种表现手法在古典诗歌创作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4.
杜甫《登岳阳楼》的艺术手法是诗中景与情(即物与我)的奇特结合。所谓“寓情于景”,“借景抒情”,从某种意义上说,都离不开一种映衬方式。景与情的关系不外“相辅相成”(以乐景写乐、以哀景写哀)和“相反相成”(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两种。或日“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陆机《文赋》);或日“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相似文献   

5.
吴公子季札聘鲁观周乐,闻《邶》《都》《卫》而叹“美哉渊乎”。《邶》《廊》《卫》三风情感格调之美在于“渊”,此“渊”可析为:深隐——引人探求、深沉——令人激愤、深切——致人痛悲、深长——发人悠思。《邶》《廓》《卫》三风诸诗作者对感佩之情、愤慨之情、痛悲之情、孝亲之情、眷恋之情、闲逸之情等种种情感体会得深挚细腻,表述得生动形象,是把对生活的深切体味诗化的表达,有情、有趣、有愁、有困、有悲、有欢、有苦、有乐,凡此种种,皆是生活的本真,皆是人性的至情。  相似文献   

6.
吴公子季札聘鲁观周乐,闻《邶》《鄘》《卫》而叹"美哉渊乎"。《邶》《鄘》《卫》三风情感格调之美在于"渊",此"渊"可析为:深隐——引人探求、深沉——令人激愤、深切——致人痛悲、深长——发人悠思。《邶》《鄘》《卫》三风诸诗作者对感佩之情、愤慨之情、痛悲之情、孝亲之情、眷恋之情、闲逸之情等种种情感体会得深挚细腻,表述得生动形象,是把对生活的深切体味诗化的表达,有情、有趣、有愁、有困、有悲、有欢、有苦、有乐,凡此种种,皆是生活的本真,皆是人性的至情。  相似文献   

7.
“乐景写哀”,源于清代王夫之的《姜斋诗话》,这一手法在《红楼梦》中得到了很好的艺术展现,写“乐景”极尽铺陈夸张,“包括于事有关之物和于情无干之人”都描写得淋漓尽致;在“哀事哀情”的叙述上不动声色,情节发展自然,无半丝议论之词,无一点大哀大恸之语;外在妆扮风光满眼,哀者欲表难表,委曲求全。红楼梦成功地运用了乐景写哀的手法,才使得这部悲剧经典倍增其哀。  相似文献   

8.
清人王夫之曾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大致意思是说,我们可以通过以喜来写悲,以悲来写喜,这样反而更能表情达意,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笔者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对这句话的体会愈来愈深刻,下面就以乐景写哀情这一方面,进行探讨和梳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最早可追溯到《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  相似文献   

9.
喜和悲是相对立的感情,可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二者又可以相互转化。清代王夫之曾说:“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并指出以喜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的特殊艺术功能:“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对于以乐景写哀情的作品,我们要善于由喜见悲。由乐景见出所激起的愁思。美好的景色本来可以使人悦目赏心,可是在诗人心境不好的情况下,反而引起了悲怆的情绪。杜甫的一首《绝句》:  相似文献   

10.
《诗经·小雅·采薇》“杨柳依依”四句 ,借景抒情 ,以景衬情 ,情融于物 ,情景交融 ,意境优美 ,千古传诵 ,脍灸人口。清人王夫之评其艺术效果曰 :“以乐景写哀 ,以哀景写乐 ,一倍增其哀乐”。究其情理 ,言“杨柳依依”为“以乐景写哀”具反衬作用 ,自当无疑 ;而云“雨雪霏霏”为“以哀景写乐” ,仍具反衬作用 ,则甚悖诗意 ,当是“以哀景写悲” ,具有正衬效果。沿用已久的王夫之诗评当重新认识 ,“杨柳依依”四句义蕴应重加解读。  相似文献   

11.
一、李清照词作中的俗语李清照在词中运用口语使语言更通俗易懂,更亲切直白,这在当时典雅华贵的词风中独树一帜。明代杨慎称其词为"以故为新,以俗为雅"。《声声慢》中"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等都是口语。彭孙《金粟词话》云:"李易安‘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皆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词意并工,闺情绝调。"所论极是。  相似文献   

12.
《采薇》是《诗经》(小雅·鹿鸣之什)中著名的行役篇。本篇主要描写戍卒在行役之后的归途中,回顾同獫狁作战的经历,以及其因战事不得回家与亲人团聚的哀怨情结。作者采用了复沓、比兴、双声叠韵以及以乐景写哀,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的艺术表现手法,曲折委婉,一唱三叹表达了诗人的忧时之情。其艺术手法,经过日月的淘洗,依然有极强的生命力,值得后人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13.
景物反衬法     
用景物烘托人物心情,通常使用正面衬托法,即以乐景村乐清,或以哀景材哀情。但是,许多诗人文立在走笔驰情时,却往往故意将感情与景物的差距拉大,常见的手法就是以美好的景物来写哀情,或以凄凉的景物来写快乐,这就是景物反衬法。清代学者王夫之在《姜斋诗话·诗译》中指出:“‘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菲菲。’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这里王夫之引的四句诗出自《诗经·小雅·采蔽》的本章,其意思是:从前我出征离家时,杨柳枝叶扶疏;现在我出征归来,下起了纷纷扬扬的大雪。显然,这是以‘唐柳依依”…  相似文献   

14.
笑话是一种艺术方法,被运用于古典小说创作时,其功用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红楼梦》中的笑话共有九个,在书中亦具有多重功用:或延展人物形象,使其更加血肉丰满;或勾连故事情节,增强结构的严整性;或营造氛围,既渲染喜剧气氛,又以乐景写哀情,寓悲于乐,预示结局,揭橥悲剧内核。  相似文献   

15.
主要探讨北宋著名词人秦现《淮海词》愁情的形成原因、描写特色。挖掘《淮海词》在愁情表现方面所取得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16.
古诗词常常借助外在的景物来表达感情,融情于景,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情与景的关系如何呢?这是试题命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考点,应引起广大师生的重视。总的说来,情与景的关系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描写之景与作者的情相一致,即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是正衬关系;一种是描写之景与作者之情不一致,即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是反衬关系,可以更增一倍的哀或乐。下面重点介绍以乐景写哀情的诗歌的答题方法。  相似文献   

17.
李煜是我国古代词坛的名家,其写“愁”情之词极富艺术感染力,本对李煜“愁”情词的内容及艺术手法,审美效果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相信这样的词句你一定耳熟能详。李清照的词多半写闺情幽怨,笔风含蓄、委婉.但是却有一首风格特殊的豪放之作——《渔家傲》。她用《离骚》《远游》的感情来写小令,不但是五代词中所没有的,就是北宋词中也很少见。  相似文献   

19.
《虞美人》是李煜的绝命词,内容主要表现了作对故国的思念。《南唐书注》中说“后主《乐府词》日:‘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又,‘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皆思故国也”。在这一时期内李煜的很多词都表现了对故国的思念之情。如《乌夜啼》中“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上片就环境烘托,下片只用一个具体的比喻,却深刻地反映出作切身感受的无可解脱的愁苦。[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明朝哲学家、教育家王夫之说过:“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姜斋诗话》卷上)这实际说的是反衬描写的艺术魅力。五年制第九册26课《卖火柴的小女孩》所以能至今震颤世界各国亿万读者的心弦,从艺术表现的角度看,多次自然而巧妙地运用反衬描写,乃是一个主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