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或真切体验。”但目前初中学生作文的实际状况却离这一要求相去甚远,无病呻吟,娇揉造作的现象在初中学生作文中司空见惯,真情失落已成为初中作文教学和学生作文的一痼疾。本文拟就这一突出问题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或真切体验。”但目前初中学生作文的实际状况却离这一要求相去甚远,无病呻吟、矫揉造作的现象在初中学生作文中司空见惯,真情失落已成为初中作文教学和学生作文的一个痼疾。本文就这一突出问题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贺昕 《华章》2012,(25)
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面,《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作文教学要让学生在写作中“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本文从作文教学评价内容综合化的角度对作文教学进行了深入的探究.  相似文献   

4.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只有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减少对写作的束缚,才能实现写作的个性化,使学生表达出自己的主观感受。”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在作文教学上有创新意识,努力开发出符合二十一世纪学生特点、与时俱进的作文命题,以开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提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的要求,在教学建议部分又建议“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因此,语文的作文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情感教育和引导。写作应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但现在学生作文过多的捏造事实,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标准》对7—9年级写作阶段目标中的要求是“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这就给我们作文教学提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现实问题:作文教学应如何开放课堂,走向生活,引导学生在与文体对话的同时.走向社会.走向大自  相似文献   

7.
陈明珠 《考试周刊》2012,(19):40-40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对学生的写作常提出这样一条要求:要有自己的真情实感。这一要求与《语文课程标准》中“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的要求是一致的。但在教学中,我认为不能狭隘地来理解这种真实,把写作内容与现实生活完全等同,“认为理想的艺术是一种与现实完全等同的艺术,这是对真实性的误解.是受直观反映论影响的结果”,否则,写作教学就会受束缚.学生的写作也会带上沉重的枷锁。机械地复制现实,就没有了艺术创作可言,绝非《语文课程标准》所要求的作文写作的真实本意,且恰恰与《课标》倡导的创造性、想象性和情感性等基本理念相悖。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应“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这就为作文教学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达成这一目标,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学会感知生活,认识生活,才能对生活有独特的感受和真切的体验,从而提高学生反映生活的能力。因  相似文献   

9.
作文是学生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由于不少教师在作文教学时采用“教师命题、指导——学生作文——教师批改、讲评”的程序,从而导致学生的作文大都内容单一空洞,缺乏鲜明个性,与《语文课程标准》中“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的要求相去甚远。为此,教师必须从根本上改变作文教学的方式,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为突破口,给学生一片自由表达的空间,大力倡导个性写作,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7~9年级写作部分第二条明确规定: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的体验。我们不妨将《课标》的这一表述,理解为《课标》对学生写作提出了具有个性化的文章的要求。根据课程标准精神,我们认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使作文成为学生展现个性的广阔天地。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为了达到作文教学的要求,我们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必须强调以下四个要点。  相似文献   

12.
唐业兵 《学语文》2006,(1):53-53
教育部2001年7月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及2003年4月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根据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总结作文教学实践中的经验教训,对作文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目的,吹起了新一轮作文教学改革的号角。“新课标”对作文提出的总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的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的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它在各学段写作目标中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她表达。”  相似文献   

13.
许兴亮 《山东教育》2005,(35):19-20
写作是一项创新性的活动,个性是写作创新的基石,没有个性.便没有作文的创新可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把写作的个性化作为作文教学的核心目标和要求.明确指出:“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相似文献   

14.
徐杨静 《语文天地》2009,(12):41-42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要写自己要说的话.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作文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由此.我们在习作教学中要切实关注学生的生命轨迹.把学生放在作文教学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由、自主、自发地写,用自己的心灵写.让作文展示他们的生命活动。  相似文献   

15.
陈洁 《成才之路》2013,(29):60-60
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文要“写自己想说的话”,“自由表达”作文内容,“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目前初中作文教学还存在很多问题,距离新课标的要求还相差甚远,学生真正对作文有兴趣的少,普遍害怕作文,厌烦作文。学生只有认识到写作是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的需要时,才能有写作的欲望,才有可能写出优秀的文章。由于教育观念的相对滞后,教学思维的定式化,教师在讲作文时,也多是讲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巧,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能不拘形式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根据这一要求,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搭建舞台,让学生在这舞台上,克服畏惧作文的心理和厌烦作文的情绪,自觉、主动地视作文为需要,视作文为乐趣。  相似文献   

17.
新《语文课程标准》在作文教学中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作为高中语文一线教师,对照新标准,必须对学生踏实的文风作一些切实而有效的引导。  相似文献   

18.
李福英 《学周刊C版》2011,(7):110-110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习作中“写自己想说的话”,“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一言以蔽之,个性发展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作文教学取向之一。综观当前我们的作文教学现状,由于教师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出现了学生害怕作文,被动写作,有的学生拷贝“佳作”,更有甚者为了赞美人物的品质不惜造假。如何让学生打破“美丽的谎言”返朴归真,实话实说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实施。  相似文献   

19.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自我倾诉的过程。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作文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式作文、生活化作文和创造性作文。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新精神,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1.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使学生表达出自己的主观感受,实现写作的个性《课标》提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重在从学生的生活视野和感性经验中取题立意、引发真情实感,以求得写作的个性化和独特性的…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写作要写自己要说的话,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作文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但目前的作文教学中,学生的生命没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