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晁错传     
李仰臣 《当代学生》2014,(10):40-41
[汉]班固晁错,颍川人也。学申、商刑名于轵张恢生所,与雒阳宋孟及刘带同师。·以文学为太常掌故。错为人·峭直刻深。孝文时,天下亡治《尚书》者,独闻齐有伏生,故秦博士,治《尚书》,年九十余,老不可征。乃诏太常,使人受之。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所,还,因上书称说。诏以为太子舍人、门大夫,·迁博士。又上书言:"人主所以尊显功名扬于万世之后者,·以知术数也。故人主知所以临制臣下而治其众,则群臣畏服矣;知所以听言受事,则不欺蔽矣;知所以安利万民,则海内必从矣;知所以忠孝事上,  相似文献   

2.
太史公自序:年十歲則誦古文。索隱:“遷及事伏生,是誦古文尚書?卑葱∷抉R說謬也。遷与伏生年代不相接。史漢儒林傳,伏生故为秦博士。孝文時,欲求治尚書者,天下無有,乃闻伙生能治,欲召之。是時伏生年九十余,老不能行。于是乃詔太常使掌故朝錯往受之。小颜注,衛宏定尚書序云,伏生老不能正言,言不可曉也蛊渑越体e,齊人語多与潁川異,錯所不知者,凡十二三,略以其意屬讀而已。遷之生卒,傳記莫詳。海寧王國维氏太史公行年考,谓自序索引博物  相似文献   

3.
《十三经注疏》中的《尚书》,原出于东晋梅赜所传,它经过唐代学者的集体讨论、严格考订。可是,自从南宋吴棫提出异议,后又经明代梅鷟,清代的阎若璩考证之后,这部《尚书》的古文部分,从此被戴上了“伪书”的帽子。又据说,“铁证如山,已成定案”了。《尚书》古文部分的真、伪之争,可以上溯到汉代,原只是出于今文经学派的宗派情绪。从晁错奉诏受学于济南伏生,归来被任为博士起,今文经逐步立于学官,读经成为读书人进入官僚阶层的一条道路,于是,他们把伏生所传的二十八篇《尚书》,看作独自享用的、敲开富贵大门的砖头之一,任何人对《尚书》佚文的任何发现,都会被他们视作异端,  相似文献   

4.
胡世厚 《文教资料》2001,(6):122-126
白朴 ,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戏曲家 ,名列元曲四大家。今据新发现的《白氏宗谱》 ,考其封赠原因及诸子仕宦。关于白朴的封赠 ,记载最早的是元钟嗣成《录鬼簿》 :“白仁甫 ,文举之子 ,人号兰谷先生。赠嘉议大夫、太常卿、仪院太卿。” (说集本 )由于《录鬼簿》版本不同 ,所记封赠 ,文字稍有差异。明孟称舜本为“赠太常礼仪院卿”。清曹楝亭本为“赠嘉议大夫、掌礼仪院太卿”。天一阁旧藏明写本与说集本同为“赠嘉议大夫、太常卿、仪院太卿”。对于不同版本的不同记载 ,近人在校订《录鬼簿》时有所订正。王刚《校订录鬼簿三种》在白朴名下皆云 :“…  相似文献   

5.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儒家所传的《五经》中,《尚书》残缺最多。秦始皇烧 天下诗书及诸侯史记,并禁止民间私藏一切书。到汉惠 帝时,才开发书禁;文帝更鼓励人民献书。书才渐渐见得 着了。那时传《尚书》的只有一个济南伏生。伏生本是秦 博士,秦皇下诏烧诗书的时候,他将《书》藏在墙壁里。后 来兵乱,他流亡在外,汉定天下才回家;检查所藏《书》,  相似文献   

6.
录尚书事官名。西汉始置,初称领尚书事,东汉称录尚书事。录是总领之意。尚书,原只是朝中传递文书的小吏,武帝以后其任渐重。及东汉光武帝,吸取数世失权、强臣窃命的教训,“政不任下”,“事归台阁(即尚书)”(《后汉书49仲长统传》),尚书遂成为“出纳王命”的重臣(《通  相似文献   

7.
范晔 yè(398—445),字蔚宗,南朝宋代顺阳(现河南淅 xī川县)人。少年时好学,博通经史,通晓音律,尤善为文,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散文家、史学家。曾任尚书吏部郎、宣城太守、太子左卫将军等职。为人刚正,不肯谄媚权贵,后因密谋拥戴彭城王刘义康为帝,事泄被杀。著有《后汉书》。  相似文献   

8.
东汉时,现已失传的《尚书》古文本和《尚书》今文本均并行于世。许慎《说文解字》所引,有孔安国壁中古文者.有欧阳高、夏侯胜和夏候建三家今文者,亦有在不同字条下引用同一经文,一取古文一取今文者。这为研究汉代今古文《尚书》提供了珍贵材料。同时,《说文》引《书》与今本《尚书》的异同对比研究,不仅帮助我们全面认识《说文》引《书》的体式及其动因而且可以帮助我们寻绎《尚书》的历代演变及其文字歧异的大致情况,为正确评估今本《尚书》的语料价值和史料价值提供重要的佐证。《说文》实际引用今古文《尚书)149例,多取今文《…  相似文献   

9.
汉代《尚书》学的发展与汉朝统治者息息相关.在汉代尊儒思想逐渐壮大的影响下,汉代《尚书》学的发展亦开始承继起周秦的发展传统,以《书》为教、引《书》为用的特征愈发明显.前汉诸帝引《书》用《书》,将《书》学思想融入其治政实践中,足见《尚书》在统治阶级心中的重要地位;而诸帝为《书》学发展所做的一系列努力,更是促进了前汉《尚书》学的迅速发展.条列前汉帝王与《尚书》之文献,可探帝王对前汉《尚书》学发展的影响及前汉《尚书》学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0.
一西汉文帝时期,最严重的外部威胁就是匈奴不断侵扰边境。其时,晁错为太子家令,遂于文帝十一年(前169年)上书《言兵体三章》,陈述了制服匈奴的基本方针,嬴得了文帝的赞赏。接着,晁错又上书《言守边备塞、劝农力本,当世急务二事》,提出了移民实边的政策。这项政策进一步确定了逐步制服匈奴的具体措施,把移民“守边各塞”和开垦荒地“劝农力本”当世急务二事连同一起解决。“守边备塞”是摆在当时统治集团面前的一大难题。早在秦王朝时就采取了征发远方戌卒备边和移民实边两种办法。但秦统治者只是依仗行政暴力强制推行,终于激起民变。晁错认真地总结了秦王朝速亡的经验  相似文献   

11.
一、中国最早的史书——《尚书》 《尚书》是我国最早史书。古宁“尚”通“上”,“书”本义“史”,故王充说:“尚书者,上占帝王之书,或以为上所为,下所书,故谓之《尚书》。”  相似文献   

12.
正一、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一)碑刻介绍《九成宫醴泉铭》,碑文作者魏征。魏征(580-643年),字玄成,魏州曲城(今河北省巨鹿县)人,唐代著名的政治家和史学家。青年时做过道士,曾参加隋末李密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后为唐太子李建成掌管图籍的洗马官。唐太宗李世民继位后,魏征成为重要辅臣,以直谏知名,官至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拜太子太师,卒谥文贞。《九成宫醴泉铭》的书写者是  相似文献   

13.
王安石《尚书新义》为其变法的理论支柱,但久已亡佚,程元敏《三经新义辑考汇评(一)——〈尚书〉》一书辑录王氏《书》说554条,然遗漏东阳陈大猷《书集传》一书。《书集传》引王安石书说259条,42条同于诸家所引,58条可与诸家所引相互参正,其中159条不为历代《尚书》家引述。  相似文献   

14.
应用文在我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神州古籍,唯此最先”的《尚书》,其中大部分篇章就是应用文。梁代昭明太子萧统编的《昭明文选》,把文章分成三十六类;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把文章分成三十九类。其中书信类就有奏、疏、议、启、章、表、对策、札子、奏折、封事等许多细目。诸如秦李斯的《谏逐客书》、汉晁错的《论贵粟疏》、  相似文献   

15.
《尚书》最早只叫《书》,汉代称《尚书》,《孔传》解释为,“上古之书”。《尚书》成为儒家经典以后,又叫做《书经》。 《尚书》的内容都和政事相关,《荀子·劝学篇》:“《书》者,政事之纪也。”《史记·太史公自序》:“《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尚书》实际  相似文献   

16.
我国上古,史官掌书以赞治。班固《汉书·艺文志》载:“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帝王靡不同之。”相传古代帝王之史——《三坟》、《五典》、《八索》、《九丘》或为史官而记;史官董狐、南史秉笔直书的精神,曾历代传为美谈;甚至  相似文献   

17.
避讳是我国历史上一种特有的现象,其俗起于周代。《左传·桓公六年》记载,鲁桓公为初生之太子命名,曾向鲁大夫申繻征求意见。申繻就命名问题说了这样的话:“周人以讳事神,名,终将讳之……晋以僖  相似文献   

18.
一、人之美“彦”、“穆穆”、“徽”、“懿”训为美,在《尔雅》中均有收录,从其在《尚书》中的语境用法来看,内涵都指向人之美。如“彦”在《尚书》中出现4次(《今文尚书》3次),均训为美:“自一话一言,我则末惟成德之彦,以乂我受民。”(孔传:“言政当用一善,善在一言而已。欲其口无择言。如此我则终惟有成德之美,以治我所受之民。”)(《周书·立政》)(李学勤《尚书  相似文献   

19.
东汉官制简表皇帝一!!司空 司徒l太尉!太常!光录勋!卫尉l太仆l廷尉l大鸿肪!宗正!大司农!少府承卿皿卿皿卿尽卿尽卿承卿皿卿承卿皿卿 一一!尚书令l︵录尚书事)|一!台省一!.r: !|一﹄!尚书仆射!御史台︷--l二千石曹尚书二二公曹尚书一吏曹尚书一民曹尚书一南客曹尚书一l北客曹尚书!御史中承 治书御史!令史!二二辅1!司隶校尉l河南尹州! 刺史(牧) 别驾l治中!郡!一郡守!县!县令!乡l郡皿︷︵县长) 县垂l县尉一 以乍分勺 ︵尚夫︶.三老一 游檄!乡佐东汉官制简说 刘秀建政,一改王莽官制慕古,政治残虐的局面,东汉官制基本同于西汉。因而在此多写几笔,…  相似文献   

20.
徐浩与襄阳     
徐浩(703—782),字季海,越州剡县(今属浙江省)人。少举明经,工草书、隶书,以文学为张说所器重,荐为丽正殿校理,三迁为右拾遗。肃宗即位召拜中书舍人。时天下事殷,诏令多出于徐浩之手。属辞赡给,又工楷、隶,肃宗悦其能,加兼尚书右丞。玄宗传位诰册,皆徐浩所书。忝两宫文翰,宠遇罕与为比。代宗时,历吏部侍郎,集贤殿学士,赠太子少师。尝书四十二幅屏,八体皆备。人们形容他的书法是:“怒猊抉石,渴骥奔泉”。著有《书谱》一卷,《古迹记》一卷。今传其隶书有《嵩阳观碑》,真书有《不空和尚碑》,墨迹有《朱巨川告》,新旧唐书有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