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内容可区分为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社会观"和"人类观"."世界观"研究的是整个世界的普遍本质和普遍规律,世界的本原、本质是"物质";"社会观"研究的是人类社会的普遍本质和普遍规律,人类社会的本质是"实践";"人类观"研究的是人的普遍本质和人发展的普遍规律,人的根本问题是指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就包括"世界物质论","社会实践论","人类解放论".就三大论在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看,是"前提-过渡-落脚点"的关系;就其逻辑关系看,是"起点-中介-终点"的关系.在逻辑走向上,是从抽象向具体上升的进程.  相似文献   

2.
赵之昂 《红领巾》2005,(2):19-21
人类的肤觉-躯体经验是人类自身创造的内在驱动力,是人类一切创造的原点.人类工具创造中包含着肤觉-躯体经验的审美创造因素,这些因素通过视觉化间接表现出来.甚至在思维领域的创造中,也潜在着一定的肤觉-躯体经验的象征因素.  相似文献   

3.
本体论是西方哲学。特别是古希腊哲学的核心。古希腊哲学的形成和发展集中体现在其本体论研究上。概括起来。在古希腊时期,哲学本体论的嬗变历经了“自然-物质”本体论、“自然-属性”本体论和“人类-概念”本体论三个阶段的内在逻辑发展。“人类-概念”本体论的形成不仅是古希腊哲学的最高成就,也深深地影响和统治了哲学从柏拉图到黑格尔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通过考察a and b结构指出,人类中心主义对语言结构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影响,它以其显性形式和隐性形式表现在语言结构上。前者以“存在巨链”为其主要表现形式:人类将宇宙间的存在物按照他们所认可的方式或完美程度分为不同的等级。其中最高的一级是造物主和天使,接下来的次序是:人-动物-植物-无生命物;后者是人类对音韵的直觉程度(包括心理上对音韵的偏好和生理上遵循发音方式的省力原则趋势)在语言结构上的直接投射。制约语言结构形式的这两种因素和人类中心主义具有象似性。  相似文献   

5.
人工自然的形态演变过程和社会进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工自然在历史上已经出现了"肢官-石器"型、"手工工具-体力"型、"机器-动力"型和"信息-控制"型四大形态,目前正在向"生态-共生"型和"航天-太空"型迅速发展,以后还会出现"智力-人化"型等高级形态.人工自然的形态演变过程,既是人的个体肢官、体力和大脑的延伸和放大过程,也是人类整体的社会肢官、体力和大脑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是人类社会的进步过程,是人与自然走向融合统一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马、骆(luò)驼和牛在几千年前就被人类驯化了,其中马是人类驯化得最成功的动物。马不但跑得快,而且耐力也不错。人类在工业时代之前使用的最便捷(jié)的交通工具就是马或马车。除了可驯化用做交通工具,动物对人类交通工具的发展也产生过重要影响,比如鸟-飞机、鹦鹉螺(yīng wǔluó)-潜水艇(qiánshuǐtǐng)等。动物为人类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所以我们要善待这些人类的好朋友。  相似文献   

7.
死亡是曹禺早期剧作着力表现的主题之一,“性爱-死亡”、“出走-死亡”所形成的“罪恶-惩罚”模式是曹禺对人类悲剧命运规定性的独特理解。通过对死亡现象的诗意描述,曹禺表达了对人类整体命运的关注。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来,有关后人类的言说已经变得蔚为大观。在这个过程中,新物质主义的兴起起到了重要作用。它引导学者由迷恋语言转向重视物质,继而回归身体与生活世界。虽然生态理论大家海瑟曾于2008年宣告“后身体”时代已经来临,但这个回归的过程非但没有终止,而且形成了延续至今的精神轨迹。从某种意义上说,后人类美学必然落实到身体的维度。恰如哈拉维在《赛博格宣言》中指出的那样,有机体与机器将结合为我们通常所说的后人类,而这意味着承认人是一种身体性存在。正是由于意识到了这个事实,物质生态女性主义者阿莱默将赛博格视为人类、机器、自然(尤其是动物)的混合体。随着生命-机器和人类-动物的界限被跨越,一种加强版的身体美学和生态美学已经出现,支撑着正在生成中的后人类美学。在由此形成的视域中,生态学和身体学形成了相互通达的关系。从生态学的观点出发审视后人类美学,我们会重新发现身体的意义。可以说,从身体出发的理论建构具有双重的作用:既证明了生态文化的合法性,又解构了曾经流行的超人主义。无论人获得怎样的强化,她/他都是身体性存在,都依赖生态环境和技术体系。从这个角度看,真正后人类的后人类美学必然呈现人类-自然-机器的交互主体...  相似文献   

9.
价值共同体与环境义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内在价值与系统价值是人类环境义务的必要前提,但依据这两个概念并不能直接得出人类的环境义务。人类的环境义务植根于人类在不同的价值共同体中的关系。文章通过对人类生存于其中的社会共同体和生态-社会共同体的分析,揭示了人类中心论与非人类中心论的两种片面性,阐明了人类既对自己的同类负有环境义务,也对生命物种负有环境义务。  相似文献   

10.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共20分) 城市之美 人类创造了城市。城市给人类提供了无尽的财富和创造力,曾经是人类憧憬的美好家园。然而随着现代工业和大都市的出现,人类被环境污染、交通堵塞、工作压力、疾病、犯罪所困扰。城市已不是“人类诗意的栖息地”。未来,人类和城市将走向何方?我们会找到一个与大自然和谐统一的美好的家园吗?  相似文献   

11.
正弦定理a/sinA=b/sinB=c/sinC和余弦定理{a2 b2-2ab·cosC=c2 b2 c2-2bc·cosA=a2 a2 c2-2ac·cosB=b2 是三角形边角关系的美妙体现,它们的发现和证明都显示着人类的智慧,是人类文明史上灿烂的一页.  相似文献   

12.
前沿     
地震活动与人类文明史就职于亚利桑那大学的地质学家埃里克·福尔斯认为,文明的发源地很可能与地震活动存在着密切关系。他是在将一份地质图和人类古文明发源地分布图进行对比后得出上述结论的。他发现,在15个著名的欧亚古文明发源地中,竟然有13个都是沿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脉带分布的。需要指出的是,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脉带正是地球上地震活动最为频繁的地区之一。只有古埃及文明和中华文明出现在了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脉带以外的地区。  相似文献   

13.
文化是人类实践与思维相结合的产物,文化主导下的人类推动着社会历史不断向前发展。这个发展过程在实质上是由文化的自觉到自觉的文化的过程。文化的自觉使得人类作为理性个体能够存在,自觉的文化使得人类作为实践主体不断发展。基于人类发展的视阈,阐释了文化与人类存在-发展的关系及文化与实践的统一问题。  相似文献   

14.
维吾尔麦西热甫-木卡姆的社会特征与功能价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是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维吾尔麦西热甫-木卡姆是新疆维吾尔民族一项重要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通过研究麦西热甫-木卡姆的社会特征和功能,挖掘其在全民健身、社会文化和旅游经济领域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前地球上所用能源石油、天然气及铀等日益枯竭,已成为科学界的共识。俄罗斯科学院院士加利莫夫日前说,目前人类应该着手开发月球上储量丰富的氦-3 ,作为人类的替代能源。氦-3 是氦的同位素,含有两个质子和一个中子。可以和氢的同位素氘发生核聚变反应,聚变过程中不产生中子,所以放射性小,而且反应过程易于控制,既环保又安全。但是地球上氦-3 的储量总共不超过几百公斤,难以满足人类的使用。由于氦-3 大量存在于太阳喷射出来的高能粒子流———太阳风中,而月球几乎没有大气,太阳风可直接抵达月球表面,其中的氦-3 也就大量“沉积”在月球表…  相似文献   

16.
前不久,“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中展出的一款月球概念车,再次引起了科学界对月球的关注。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卫星,也是离地球最近的星球。通过探测月球和对它的研究,不仅可以大大提高人类对于宇宙的认识,还有可能提供有关地球上生命起源和进化的线索。月球上有丰富的矿藏,如钛、硅、铝、铁和氦-3,其中氦-3是人类未  相似文献   

17.
科技双刃剑     
20世纪是科技的世纪. 科技进步带来的各种发现和发明使人类逐渐强大起来- 各种交通工具是脚的功能的延伸,大大拓展了人类的活动范围;望远镜和显微镜是眼睛的延伸,使人类能探测更广阔和更微小的世界;信息技术的进步和网络的完善是嘴巴和耳朵的延伸,使远在千里之外的人们能相互沟通,地球成了一个村落……  相似文献   

18.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最近,教育部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公开征求意见稿中又特别强调,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也是创新,  相似文献   

19.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爱德华-桑代克(Edward L.Thomdike,1874-1949)是学习理论和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19世纪末,他通过著名的饿猫打开迷箱实验研究了动物学习尝试-错误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世界上第一个学习理论:联结主义学习理论。在20世纪30年代,桑代克又研究了人类的学习,并根据实验的结果提出了人类学习的三大定律: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  相似文献   

20.
发展观的嬗变与生态文明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展模式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并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经过了三次历史性转折,即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科学发展观是吸收和借鉴国外发展理论的积极成果,并总结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也是我国当前各项事业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和最新发展模式.生态文明是对人类长期以来主导人类社会的传统文明的反思,是对人与自然关系历史的总结和升华,是人们认识和探索的一种新的实践成果.建设生态文明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出发点,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以可持续发展为依托,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为基本原则,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