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杂说“杂”     
语文教学应该“杂”。社会科学的文、史、哲;自然科学的数、理、化、天、地、生无一不是靠语言文字来表达的。作为工具课的语文教学应该包罗万象,囊括“一切”,绝不仅仅是语言文学。“杂”,是语文教学的固有规律,古往今来,语文教学都杂收各家之长,博采诸家之道。语文教学不应该怕“杂”。  相似文献   

2.
“杂”字不应归“木”部方德教学“杂”字时,被学生指出了一处误写,由此也意外地发现一个问题:“杂”字应归哪部?查《新编小学生字典》、《现代汉语词典》、《辞海》等工具书,它们都无例外地把“杂”归到了木部,但“杂”的下半部分分明是“木”;在《说文解字》中,...  相似文献   

3.
[试题]“杂”的含义很多,有褒有贬。请联系生活或科学、文化、艺术等方面,以“杂”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章。文体不限(不要写成诗歌)。[题解]这是一个“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题目,它跳出人们所关注的“生命意识”、“申博”、“抗非典”等话题,但又能将热点话题融入其中。当然,这也不是新题目,关于“杂”和“纯”(专)的议论自古至今持续不断,不少名人有精彩的论断,还有专谈“杂”和“杂家”的文章。涉猎过  相似文献   

4.
近代辽宁的“杂巴地儿”文化是近代辽宁地方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着最广大底层百姓市井生活的文化价值取向。近代辽宁地区的“杂巴地儿”汇聚了五行八作、三教九流、三百六十行的各色人等,成为这些人安身立命之所,也为辽宁地区的民间艺术提供养分。除此之外一些封建糟粕和民间陋俗也夹杂其中,成为近代辽宁“杂巴地儿”文化的负极。本文从近代辽宁“杂巴地儿”文化入手,着眼于普通百姓的市井生活,尝试性对近代辽宁“杂巴地儿”文化进行初步探析,以期为近代东北社会生活史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
翻开试卷,看到作文题——“杂”,不觉有些想笑,还真符合我现在的心情哪,复杂、紧张却又有些兴奋,不安但带着期盼,怎一个“杂”字了得!(见笑了)于是,我静下心来,闭眼冥想从头说“杂”。  相似文献   

6.
根据“杂化指数”的物理意义 ,说明了“杂化指数”和与之相关的“原子轨道数目”是不同的概念 ,杂化轨道理论中的一类提法应予以修正  相似文献   

7.
说“杂”     
“杂”这个字似乎生来不讨人喜,不少字一旦与它联系起来便黯然失色,如,杂音、杂色、杂粮、杂户……即使象“文”、“史”这些比较高雅的字眼,和它结合以后,也变成似乎不大上得台盘的杂文、杂史了。人们对“杂”字的不悦也波及到我们的学校。常听某些教师批评学生:“教材不看,却看杂七杂八的书。”“正事不干,却搞杂七杂八的名堂。”我感到,这些话中多少夹着一点对“杂”的偏见。教材不看,正事不干,自然是不对的。看杂七杂八  相似文献   

8.
杂与纯     
周宏 《中文自修》2004,(4):25-25
“人多手杂”是为杂,“博采众长”亦为杂。有人欣赏隐士的高洁,因为他们远离杂乱的世事,显得如此清澈、心无旁鹜(鹜)。与此同时,他们唾弃,唾弃喧嚣的尘世,它显得那么的凌乱与诡异。在“杂”与“纯”之间,不少人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因为它似乎象征着高尚、典雅与脱俗。然而试问有哪一位隐士不是在经历了喧嚣与纷争后选择了归隐山林,又有哪一朵荷花不是在淤泥的“滋润”下探出高洁的花苞。没有经历过“杂”的过程,又从何去提炼其“纯”呢?  相似文献   

9.
大将军、前后左右将军称为“重号将军”,其他称号的将军称为“杂号将军”或“列将军”。关于杂号将军,《西汉会要》、《东汉会要》中有详细的列举。但是,从汉代出土资料中又发现大量为文献所遗的杂号将军称号,如居延将军、汉阳将军、禽适将军等。这些杂号将军的称号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可补汉代职官之阙。  相似文献   

10.
在《无机化学》的轨道杂化理论教学中,学生常常对不等性杂化概念模糊不清。目前国内某些《无机化学》教科书对不等性杂化的定义似乎太偏面。例如“凡是由于杂化轨道中有不参加成键的孤对电子的存在,而造成不完全等同的杂化轨道,这种轨道叫不等性杂化、”“不等性杂化是考虑孤电子对参加了杂化得到性质不完全等同的杂化轨道。”把不等性杂化范围限于杂化轨道中含有孤电子对的例子。  相似文献   

11.
本文所说的杂采的“杂”,一是体现在多姿多采,一是跟解放以后形成的以规整、单一、凝重、严肃为言语特征的所谓“新华体”相对而言。  相似文献   

12.
陈毅同志写的《冬夜杂咏》共二十七首,小学语文教材选用了三首。《冬夜杂咏》组诗寄给《诗刊》时,作者写了一个“小记”说:“一九六○年冬夜大雪,长夜不寐。起坐写小诗若干首,寄兴无端,几于零乱……”“杂咏”,“杂”的意思是五彩相合,就是说这一组诗的题材广泛,揭示的主题多。  相似文献   

13.
一提起“杂”与“乱”,人们总会觉得它们并不是好字眼。但我认为,作为一所学校的校长,看书不妨杂一点,乱一点。你看,“杂树生花, 群莺乱飞”,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生动景象!  相似文献   

14.
《文选》特立“杂拟类”有三方面的原因:时代风气、《文选》的编辑宗旨和拟作本身的突出成就。江淹《杂体诗三十首》不仅在“杂拟”类中有特殊地位,而且与《文选》诗的分类也有很大关系。《隋志》将《江淹拟古》归入“总集类”乃因其兼具“总集”之形态与功能。  相似文献   

15.
2003年上海的高考语文作文题是以“杂”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对这个题目,专家褒贬不一,发表了各种不同意见。阅卷结束后有报纸编辑要我谈谈看法,我没有参与讨论。倒是一位考生事后向我谈起他的感受,引发了我的深思。他说:“我一看‘杂’这个题目,立即想模仿鲁迅写一篇杂文,可不知为什么,写着写着,谈‘杂’变成了‘杂谈’,你说说看究竟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有主心骨的杂文?”我想,情况确实如此,2003年上海高考作文中不少文章,谈“杂”变成了“杂谈”,结果杂乱无章、杂而无序、杂而无味的文章触目皆是。千部一腔、千篇一律的局面倒是打破了,但高水平…  相似文献   

16.
杂剧的产生     
①“杂”与“剧”本为两个独立的字眼,唐人将其捏合为“杂剧”一词来概括某种表演形式时,自然要受到当时语言环境的影响。换言之,在“杂”与“剧”的诸种义项中,唐人的取义势必要打上时代的烙印。同时,“杂”与“剧”的组合也势必最能体现它所要概括的表演形式的基本特征,让人观其名而知其实。那么,最初的“杂剧”之名所要表达的特征是什么呢?其一是“杂”,也就是说,此种伎艺属于娱乐性质的俗乐而非雅乐,同时,该伎艺形式多样,杂七杂八。其次是“剧”,也即此伎艺包含了戏  相似文献   

17.
鲍照,南朝刘宋时人。他的《梅花落》诗所谈是家中的“杂树”和“梅”,杂树比小人,梅比君子。这是鲍照讥讽当时一切随俗附和的人,比之为杂树,而赞扬高雅之士超越尘世、别有不屈不挠之风如“梅”。全篇之深意如此。文章简单扼要。 其诗云: “中庭杂树多,偏为梅咨嗟。问君何独然?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摇荡春风媚春日。 “念尔零落逐寒风,徒有霜华无霜质。” 其诗中所谓: 杂树,指无价值的一些树。 梅,则指极有价值的树。 偏,指倾向。 咨嗟,赞赏。  相似文献   

18.
本从当代杂作家的嬗变中,重新审视杂“现实主义”和“韧”的战斗精神这两个特点,号召当代杂作家从人格的嬗变中挣脱出来,重读鲁迅。  相似文献   

19.
社会发展有关原理和史实说明史籍中“杂种”、“杂胡”等称是对“小种”“小胡”的互释,源自游牧社会,并非出于中原农业社会“汉人的华夷之辨观念”。“杂胡”指称也不仅仅是对匈奴各种别部的专名。即是说,凡是沦为部落联盟奴隶政权的任何草原部落或部族(包括后来沦为奴隶部落的匈奴部族)都得称为“小部落”、“小种”或曰“杂种”。所以,作为奴隶部落的“杂种”、“杂胡”的社会地位之卑微是可想而知的,故其弱小的实质确实是不言而喻的。  相似文献   

20.
在职教第一线工作,感触颇多,草成《“莫”字三章》,意从“莫乱”、“莫偏”、“莫吹”诸侧面,为职教界提个醒。一、莫把职教当“杂教”社会有人把“职教”说为“杂教”,事实也却有此趋势。职业教育是终身教育,它涵盖职前、职后、上岗、在职、学历和非学历等教育,可谓阵容庞大,内容繁杂。然就一所职业学校而言,却应该有自己的特色,不能成为大而全的“杂教”。由于当前职业教育特别是农村职业教育不景气,使一些学校放弃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随潮起落。旅游学校招收水电安装专业,建筑学校招收烹调专业,财会学校招收兵役专业,食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