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古人评韩愈《祭十二郎文》,常用“至情”、“至性”、“至文”三个短语。章懋勋《古文析观解》引苏轼语:“惨痛悲切,皆出于至情之语,不期然而至也。”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卷七:“自始至终,处处俱以自己伴讲。写叔侄之关切,无一语不从至性中流出。”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八:“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祭文中千年绝调。”本文拟借用前人评点术语,谈谈《祭十二郎文》的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2.
<正>韩愈的散文《祭十二郎文》被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古文观止》的选编者茅坤也曾评价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韩愈与十二郎,名为叔侄,但从小情同手足。长大之后,韩愈长年飘泊在外,两人见面甚少。贞元十九年五月,在长安任监察御史的韩愈突然得  相似文献   

3.
王勇 《教育文汇》2006,(11):47-48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是一篇文情并茂的祭文,全篇自始至终贯注着一个“情”字,“言有穷而情不可终”。不但全篇写情,而且写得非常真,非常深。历来被称为“至情”之文。《古文观止》评此文时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声声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记得学这篇文章之初,我先让学生听录音朗读,朗读者那凄婉哀伤的声音  相似文献   

4.
《祭十二郎文》是一篇情文并茂的祭文,既没有铺排,也没有张扬,作者善于融抒情于叙事之中,在对身世、日常生活和遭遇的朴实的叙述中,表现出对兄嫂及侄儿深切的怀念和痛惜之情,情真意切,字字关情,句句含泪。《古文观止》的编者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苏轼说:“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该文被称为“祭文中千年  相似文献   

5.
明代茅坤评《祭十二郎文》为"祭文中千年绝调"。《古文观止》也评论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  相似文献   

6.
娄立 《考试周刊》2012,(64):19-20
古语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最动人的文字都是作者从内心深处里流淌出来的。韩愈的这篇《祭十二郎文》就是一篇字字含泪、句句含情的抒情散文,是祭文中的“千古绝调”(明代茅坤语)。文章追叙他与侄儿十二郎的共同生活和深厚情谊,抒发十二郎之死所带给他的无比哀痛。《古文观止》评论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那么文章的悲情究竟源于何处呢?我想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一、感恩之情,无以为报  相似文献   

7.
高中语文第三册,选了韩愈的《祭十二郎》。后人评价它:“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需想其—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1907年林琴南在闽学堂上课,就讲过此文。在朗读头一句“呜呼,余少孤”五个字时,忽然泪如雨下。他以凄楚哀抑声调,讲解其含义,用了1个小时还未结束,触动不少学生的身世之感。于是,师生相向而泣,轰动一时。  相似文献   

8.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是一篇情文并茂的祭文。韩愈幼年丧父,靠兄嫂抚养成人。韩愈与其侄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感情特别深厚。但是,成年以后,韩愈四处漂泊,与十二郎很少见面。正当韩愈官运好转,有可能相聚的时候,突然传来十二郎逝去的噩耗。韩愈悲痛欲绝,写下这篇祭文。作者没有赞颂死者的功德业绩,而是以真挚而深沉的情感与死者当面痛哭倾诉,有时甚至泣血带泪,委曲哀怨,感人肺腑,令人回肠荡气。《古文观止》的选编者,在评价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时说道:“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  相似文献   

9.
袁枚的《祭妹文》所以成为祭文中的是珍品,就在于它摈弃一般祭文中那种矫饰、谀扬的假大空通病,语出肺腑,哀惋率真。它以“看来字字皆是血”般的描述、叙说,表达了一种痛断肝肠,悲怆欲绝的不寻常的兄妹之情。这些“前人之述备矣”,笔者不敢再言。本文只想对文中某些违背常情俗理的言辞、细节小作分析、探讨,谈谈其为情造文,以文传情,情思幽蕴,从而更见真情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天净沙·秋思》是马致远散曲的代表作之一。它是作者真实感情的抒发,绝非无病呻吟之作。它字字写秋光秋色,又字字写人意人情,以“秋”染“思”,又以“思”映“秋”,紧紧扣住“思”字,含蓄深挚地表达了“天涯沦落人”的凄寂、苦闷和无法解脱的“断肠”之情。  相似文献   

11.
刘勰《情采》篇论述“情”与“采”的关系,它们属于今人所说的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这一范畴。《情采》篇中的“情”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感性层面的情感因素,一是理性层面的思想因素,这两层含义彼此之间并不排斥,而是相互融合成一个整体。《情采》篇中的“采”指“文采”,其具体内涵有三点:有韵之文的对偶、声律、辞藻;经书等散行文的文采;作品中作家思想感情的色彩。《体性》篇提出“因内而符外”的观点,《情采》篇又提出“言与志反”的看法,这里看似相互抵牾,其实并不矛盾,因为刘勰又认为由文辞窥测作者的性情,只能得其大端而已。  相似文献   

12.
《毛诗序》中说:“情动于中而形与言。”这指出情感在学生作文中的重要性,无“情”便无“言”。文学批评家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中说:“夫桃李不言而成蹊,有实存也;男子树兰而不芳,无其情也。”意思是,桃李不需自吹自擂,树下便自然会形成一条小路,  相似文献   

13.
上博简《孔子诗论》简一所载“《诗》亡离志,乐亡离情,文亡离言”的文字对孔子《诗)教具有重要意义,“乐”应为“《诗》乐”,“文”指“《诗)的文采”。“《诗》志”、“《诗》情”和“《诗)言”构成孔子《诗)教的三大核心内容。孔子籍《诗》培养个人的社会文化知识、情理涵养和辞令谈吐,由“志”——“情”——“言”的过程是君子以《诗》入学由浅至深、由内修至发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龚自珍喜言“剑气箫心”,视为自己人格及思想的形象符号,后代研究者亦颇看重龚氏“剑气箫心”及其具有的近代知识分子人格觉醒的意义。然围绕这个话题,尚有不少问题悬而未决。如龚自珍从何年计算“剑气箫心”意识的?与此相关的像《宥情》、《长短言自序》等文到底写于何年?“剑气箫心”的内涵如何理解?它对龚氏诗词创作产生了哪些影响?这篇文章便围绕上述问题,谈谈一点想法。  相似文献   

15.
最近听了几个老师的文言文教学公开课,发现他们的讲课有不少共通点:(1)古汉语知识的传授是教学的主要目标;(2)强调“字字落实,句句过关”;(3)教学形式基本为串讲,进行逐句翻译讲解。这不禁让我困惑:文言文教学怎么只见“言”而不见“文”?  相似文献   

16.
凡感人之文,必有作者渗透之深情。前人评《水浒》创作时说:“水浒者,发愤之所作也。”《红楼梦》作者曹雪芹说:“看来字字都是血,十年辛苦非寻常”,“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说自己写  相似文献   

17.
<正> 文学的主要特征是什么,传统的说法是形象,窃以为是情感。 在我国,晋代的陆机就在《文赋》中,总结了文学创作经验,明确提出“诗缘情而绮靡”。刘勰多次论述文与情,情与辞的关系。所谓“情动而辞发”,“为情而造文”;所谓“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为纬”,无不把感情的表达和交流看作是文  相似文献   

18.
《纸船和风筝》一文言简情浓,故事情节一波三折,情感起伏跌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紧扣“情感”这条线索,才能引导学生入情——激情——抒情,让课堂喷涌真情。多元解读——入情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往往会因为对“一词、一句、一段”的不同理解而产生不同的情感,不同的体验。这是  相似文献   

19.
唐代文学家韩愈的《祭十二郎文》,被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明·茅坤),其贯穿始终的就一个情字,言有尽而情不可终,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古文观止》),今人读此文,无不感到字字皆情,句句含泪。何以至此,全在于韩公的抒情艺术。  相似文献   

20.
《祭妹文》是袁枚痛悼他的三妹素文的不幸遭遇、怀念往日兄妹深笃情意的抒情性祭文。这篇祭文是袁枚力主写“性灵”的文学主张的具体表现。“性灵说”的核心就是认为诗文要有“真情”。《祭妹文》之所以动人心魄,催人泪下,就在于它情真意切。全文句句含泪,字字关情,作者把满腹哀婉的血泪深情充溢在字里行间。一、深情呼告,催人泪下文章在总说亡妹葬于异地,交代祭奠者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