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语·述而》中有一句话: “子日: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对其中的“何有于我哉”,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室隋树森等先生编的《古代散文选》注为: “何有于我哉:哪一样我能有呢?这是孔子自谦的话。”从此以后,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出版的历套中学语文教材在收录这则语录  相似文献   

2.
何有于我哉     
~~何有于我哉$点点工作室~~  相似文献   

3.
襄樊市王定国、周杏荣老师来稿称: 初中第二册语文第二十五课《<论语>六则》中有《述而》篇的这样一则:“子日:‘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其中“何有于我哉”一句,课本的注释是:“哪一样我有呢?这是孔子自谦的话。”可是这一句在王力《古代汉语》(修订本)中却是这样注解的:“对我来说有什么呀?也就是说,这三件事对我来说都不难。”同样的一句话,两种注解的意思完全相反。究竟哪一种合理呢?  相似文献   

4.
初中语文第二册《〈论语〉六则》一课,选了《述而》篇中的“默而识之”一则,教材注:“[何有于我哉]哪一样我能有呢?这是孔子自谦的话。”对此,笔者有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5.
《论语·述而》录有孔子这样一句话:“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对于“何有于我哉”,人教版初语一册教材注为“哪一样我能有呢?这是孔子自谦的话。”而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却释为“对我来说有什么(难的)呀?也就是说,这三件事对我来说都不难...  相似文献   

6.
《论语》历来有多家注解,并且经历朝历代至如今,各家注释见解也并非完全一致,难免发生分歧。此特提出"何有於我哉"及相关句式,在梳理各家岐解以及广搜材料的基础上,试从语言学及文学、教育学的角度对其辨疑解惑,以求全面地理解《论语》的原意,更好地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7.
释“何有”     
《论语六则》其五为: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其中“何有于我哉”一句课本注云:“哪一样我能有呢?这是孔子自谦的话。”其实,这样的解释是不妥当的,现作如下论证。一、“何有”在《论语》中是一种常用的句式,往往用来表示反诘,是一种带有轻蔑之意的说法。如《论语·里仁》:“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何晏注:“何有者言不难。”(《十三经注疏》《论语正义·卷四》)再如:《论语·子路》“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论语·子罕》“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  相似文献   

8.
说“何有”     
《论语》里记载了孔子说过的两句结构极为相似的话: (A)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B)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 哉?”(《子罕》)这两句话中都有“何有于我哉?”。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译为“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呢?”译文之后还有注解,大意是:如果把“何有”看作“不难之词”,那么,“何有于我哉”便应该译成“这些事情对我有什么困难呢?”全文由自谦之词变为自述之词了。  相似文献   

9.
正"我"于世界不过芸芸众生之一,而世界由芸芸众生之一的"我"组成。——题记我们常因世界这一词之伟岸浩大而生渺小之感,认为自己不过是沧海一粟,却忘了正是有这万万千千的一粟才有沧海。"我"独一无二,"我"不可或缺。世界由无数个"我"组成,就如同大海由无穷滴水珠相汇。水滴是否澄澈可影响大海之明净,  相似文献   

10.
“哎呀!多大了,你这孩子怎么还是这么顽皮呀!”这句话一下子把我拉进了美好的回忆中。于是,我急忙翻开我的“脑海字典”,终于在一千零一页处,找到了那件令我终生难忘的趣事。  相似文献   

11.
“山清水秀”是一个常用成语,却常见有人写错,总肯把“清”字误作“青”字。为什么会错呢?主要是没有弄懂这个成语的结构和含义。这个成语的结构乃是互文。互文,也叫“互文见义”,是古代汉语的一种修辞手法。它是前后文互相渗透,互相说明的,意义是合指的,兼顾的。“山清水秀”其实就是说“山水清秀”,很显然,把“清秀”写成“青秀”是错误的。在成语当中,采用互文结构的倒也  相似文献   

12.
“山清水秀”是一个常用成语,却常见有人写错,总是把“清”字写成“青”字。为什么会错呢?主要是没有弄懂这个成语的结构和含义。这个成语的结构乃是互文。互文,也叫“互文见义”,是古代汉语的一种修辞手法。它是前后文互相渗透、互相说明的,意义上是合指的,兼顾的。“山清水秀”其实就是说“山水清秀”,很显然,  相似文献   

13.
作连词和介词的“至”,“于”,“至于”,属虚词,但是古今调释家们在诠释古代(主要是先秦)文献时,却随意赋予它们这样或那样的词汇意义,这是很值得研究的。本文从虚词语法功能的角度,对上述三个虚词作些考辨,目的在澄清误解,显现其历史面貌。这对正确认识虚词,也许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4.
牟定县凤屯区小学教师李克壮,扎根山区二十三年,把自己的青春年华献给了彝族山乡的教育事业,被当地群众誉为“摩斯普哉”(好老师)。李克壮从小随姐姐在城市读书,五九年高中毕业分配到牟定县凤屯中心学校任教。凤屯区距县城六十余里,山高箐深林密,出门不是上坡就是下箐。刚到这个地区时,李老师在讲台上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在下面抿嘴微笑。他意识到,不能搬城市里的  相似文献   

15.
昔金圣叹有“不亦快哉”33则,后李敖有“不讨老婆不亦快哉”33则,吾视之为奇文,故而乐之,故作“失恋不亦快哉”23则.以慰古今,聊博一笑。其一:看见漂亮美眉敢目不转睛盯着人家看三分钟.而不必遭她白眼.不亦快哉!  相似文献   

16.
赖超楷 《师道》2009,(4):13-13
俗话说,天下没有免费午餐。可在一些农村“普九”的学校里,教师们却牺牲自己节假日的休息时间,辛辛苦苦地为初三毕业班的学生补课,给学生提供“免费午餐”。教师此攀,在社会上没有什么不良的影响,就连学生家长也大力支持,因为毕竞,教师的授课是免费的,这谁会反对呢?但假如教师的补课按社会上的培训班或私人请家教的标准收费,那么,家长仍会支持教师补课吗?  相似文献   

17.
唐代大文学家韩愈,字退之,因谏(jian)阻宪宗皇帝奉迎佛骨,被贬至广东潮州。潮州当时还是蛮荒之地,有一天,他坐在书房批阅公文,得知各地灾情频发,心中焦急而又无能为力,不禁心生辞官之意,于是信手写下半副对联:  相似文献   

18.
19.
20.
高中语文课本第五册收入《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编者加的题目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其中的“则何以哉”,课文注释为:“那么(你们)为什么呢?以,为。”笔者认为,这样解释是错误的。正确的解释应该是:“那么(你们)将凭借什么方法,采取什么措施(来从政)呢?”这里的关键是对“以”的理解。课本中把“以”解释成“为”,显然不妥。在古汉语中,“以”本来是个动词,意思是“用”。如《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再如,沈括的《活板》:“以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