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海开埠以来,由于黄浦江两岸发展极不平衡,繁荣的浦西与落后的浦东形成鲜明的对比。为此,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之交,人们便普遍认识到:“浦东与浦西仅一江之隔,但能于交通方面有圆满之解决,异日之发展,殊不可限量。”当时,就有人提出兴建隧道等越江工程以沟通两岸交通的设想。 1929年,上海特别市市政府为实施“大上海计划”,实现孙中山“设世界港于上海”的宏伟计划,特成立了市中心区域建设委员会。为开发浦东,市中心区域建设委员会在所编制的《上海市全市分区及交通  相似文献   

2.
2009年2月4日出版的<新民晚报>,刊登了一篇<新英雄闯荡上海滩,不限户籍个个精英>的文章,其中谈到"到浦东,尤其是陆家嘴,都说普通话,说上海话是没有文化的表现".这句话引起了轩然大波,一些上海人提出强烈抗议.在社会舆论压力之下,<新民晚报>社区版编辑部被迫发表道欺声明:"特向读者致以真诚的歉意",文章编辑被停职.(<成都商报>2009年2月7日)  相似文献   

3.
上海开埠以来,黄浦江下游没有修建过一座桥梁。浦东、浦西的来往交通十分不便,信息交流自然也就不那么畅通了。因此,拥有大量企业的浦东地区,长期以来却被人们视作为“阿乡地方”而受到冷落。甚至连一些新闻记者除了要完成上级布置的重点报道项目采访以外,一般都不大注意去浦东发掘新闻。这对浦东的企业和居民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上海浦东新闻沙龙”就是为促进浦东与浦西的信息畅通和交流而成立的,它经过民政、公安部门的登记注册,其成员均以单位形式加入。目前,已由初创时期的25  相似文献   

4.
1934年,溧阳的中共党团组织遭到国民党破坏,我不得不逃亡到上海.由于某种机缘我遇到了当时在左联工作的路丁,他也是溧阳人.他要我到左联法南区办的女工夜校去教书,还到八字桥美亚绸厂的女工家去教识字.不久我就和路丁同住在一个小小的亭子间里,那时路丁白天在浦东电气公司当职员,跑工作都是在夜里.为了节省车资,天刚黎明就出门跑十几里路赶到十六铺码头,再乘小舢舨渡江到浦东.后来我找到了一个小学教师的工作,路丁就辞了职,把全部时间精力都用在左联的工作上.  相似文献   

5.
陆志濂 《档案与史学》2003,(5):46-50,45
1937年11月12日傍晚,上海在苦风凄雨中沦陷.日军攻占上海四郊,非租界地的虹口区、杨浦区及闸北区的一部分以及黄浦江对岸浦东地区一侧后,出于对政治上的考虑,没有向上海浦西地区的公共租界、法租界以及两租界的越界筑路地区挺进而加以占领,沿法租界的黄浦江直通吴淞口,仍可自由通航,这就为形成"孤岛"特殊形态的上海对外贸易创造了条件.直至1 941年1 2月8月,日本海空军忽然偷袭美国海军根据地珍珠港,于是爆发了太平洋战争.日军随即开进上海公共租界、法租界及两租界越界筑路地区.这时,这种特殊形态的"孤岛",亦随之消失,从上海沦陷之日算起,这种特殊形态的"孤岛",维持了4周年零2 7天的寿命.我们研究上海"孤岛"时期的对外贸易,就是在这一特定的时间和特定的形态下进行的.  相似文献   

6.
面临"更上一层楼"新闻战线"第四期介绍上海报纸版面经验的一篇文章中,说到上海报纸的特点之一,是运动到来时会"轰".上海报人带玩笑地说,这是报纸的"海派".文章作者的看法是:"这种'海派'应该说是一种好的风格,因为它是报社同志们热情对待运动的一种表现".我不打算对这段话发表什么意见,而是想谈谈这段话所引起的一些回忆.不久之前,在上海我也听到过关于上海报纸这个特点的议论.从那些议论中,还引出两个问题.一个大意是说,花样品种跃进此较容易,内容质量如何跃进?一个大意是说,运动到来时,报纸很活跃起了很大促进作用,现在运动深入了,报纸正面临  相似文献   

7.
我至今都搞不懂,上海本地人(浦东人)为何要把祖父或外祖父叫作"大大"(音"达达").但我知道,这个"大"字不是"一股独大"的大,也非"普天之下唯老子为大"的大.这个"大"字就是老男人的意思,可泛称一切男性老人.  相似文献   

8.
从2021年11月29日到12月3日,我在上海龙华医院住了5天.这次因肛肠毛病必须治,夫人先找了浦东一家医院一个老乡,挂了普通门诊,医生说要做手术.该院是普外科医生做肛肠手术,这种手术很小,一般医生不太愿做.更重要的是,"肿瘤患者的床位都排不上".等了几天,我们提出可以住自费病房,一时也安排不了.  相似文献   

9.
1962年,我在上海高中毕业后踏上了工作岗位.当时,为了培养财贸系统的会计接班人,全市招收了约二万名高中毕业生,分配到商业系统各个部门.我即是这二万人之一,被安排到上海市静安区糖业烟酒公司泰昌中心店下属的泰昌食品商店当会计练习生,而泰昌中心店的经理正是余学文先生,我们那时尊敬地称呼他"余经理".工作一段时间后,我和余经理比较熟识了,经常有机会闲谈.他见我比较爱看书学习,也就常常谈起他的儿子,即比我小二岁的余秋雨的一些学习情况.  相似文献   

10.
顾云德今年已经76岁了,他和他的大哥顾云明、二哥顾云兴,还有二姐顾秋琴都是上海滩老资格摄影师.上世纪三十年代末,白俄商人在当年迈尔西爱路,今日的茂名南路淮海路开办了一家叫做乔奇的照相馆,顾家兄弟是它的伙计.到了1948年,顾家便盘下"乔奇"改称"乔士",以保留其"洋味".据说,旧上海由中国人开办的照相馆多集中在南京路,如广东人王炽开创办的王开照相馆;而在淮海路附近,则以外国人相馆居多,由此便有了旧上海中西两种流派的照相馆.顾家吸纳西洋人物影像用光与影调处理法,故而属于"海派".  相似文献   

11.
迎着早春温暖和煦的阳光,笔者带着采访任务赶往位于浦东的上海中星(集团)有限公司.一路上望着高架道路两旁鳞次栉比的高楼,不禁为改革开放30年来上海城市面貌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心生感慨,在这巨大的演变中,作为守护着记录城市变迁发展情况的档案人,他们又有着怎样的职业人生与精彩故事呢?带着好奇与疑问.我走进了"上海市档案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获得者——上海中星(集团)有限公司档案信息室主任洪军的工作空间。  相似文献   

12.
迎着早春温暖和煦的阳光,笔者带着采访任务赶往位于浦东的上海中星(集团)有限公司.一路上望着高架道路两旁鳞次栉比的高楼,不禁为改革开放30年来上海城市面貌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心生感慨,在这巨大的演变中,作为守护着记录城市变迁发展情况的档案人,他们又有着怎样的职业人生与精彩故事呢?带着好奇与疑问.我走进了"上海市档案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获得者——上海中星(集团)有限公司档案信息室主任洪军的工作空间。  相似文献   

13.
<正>我是上海人,老家在浦东高桥镇,但出生在东北沈阳。我的父亲是北洋大学采矿系毕业的,在东北工作了十几年。后来东北"九一八"事变,日本军占领了东北,把中国的工程技术人员都赶了出来,我的父亲也被驱逐回来。为什么驱逐呢?因为煤矿里经常发生事故,事故之  相似文献   

14.
译制片的老"粉丝" 2005年,我的书《我的配音生涯》在上海书展签名销售的时候,上海女作家程乃珊排了两个钟头的队来买我的书.她如果直接来找我,我一定会把签了名的书送给她,可她像个普通读者一样排了队.这令我感到不胜荣幸,也很欣赏她的做派.她不愧是个"资深的影迷".  相似文献   

15.
《档案与史学》1998,(2):22-24
本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一些有识之士已看到浦东开发的前景.这里公布的一份史料,原题为《拟于(与)银行家讨论之开发浦东议案》,系1930年上海西门子公司拟与上海银行界就开发浦东进行磋商的一份议案,其中提及在黄浦江上架桥飞渡,以及随之浦东地价必将飞涨的认识,颇有超前性.  相似文献   

16.
9月9日,我与分社同行夏儒阁合作采写的通讯《浦东在加速——邓小平南巡以后看浦东》被总社播出.,第2天上海、北京、深圳等地报纸都在显著位置刊登。上海市长黄菊等领导同志表扬了这篇稿件,一些新闻抖前辈称此稿”有新意,有深度”,许多相识的同行和读者也纷纷来电,有的说“这篇稿子发得很及时”,有的说“稿子很好读”,有的说“看了这篇通讯,好象到了一次浦东……”读者满意,我们总算松了一口气。说句真话,进入九十年代以来,我们一直没有轻松过。因为,八十年代看广东,九十年代看浦东。浦东,太需要报道,太需要好报道了。而作为记者,我们一直没有拿出比较理想的作品。  相似文献   

17.
二、浦东新区信息业发展战略总体构想 1.战略目标以浦西的信息资源及机构为基础,在浦东地区逐步建立一个包括图书文献、情报、咨询、计算机、通信在内的具有高辐射能力、高效益的信息系统,  相似文献   

18.
6月5日人民日报以第一版头条的地位发表了记者余辉香报道的一条新闻"上海工人学哲学用哲学".这条新闻使读到它的人都感觉到"耳目为之一新".因为它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马列主义哲学唯物谕和辩征法如何直接为广大的劳动人民所掌握,如何直接和生产相结合,并为生产服务.它也征实了敢想敢作的新中国的劳动人民是完全可以掌握哲学理论的.这篇新闻使我们体会到党中央在"八大"二次会议上的"全党同志必须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把唯物论和辩征法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的号召该有多么重要  相似文献   

19.
"下班了,哎!奶奶,时间到了!真实的市民生活,地道的城市新闻".这句充满生活气息的宣传语如今在上海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作为一档直接服务于上海市民的新闻节目,<新闻坊>具有非常浓郁的都市特色,被观众亲切地称为"弄堂里的新闻".  相似文献   

20.
非常高兴参加中国金融衍生品大会,感谢组委会给我一次看望老朋友、结识新朋友的机会. 作为传媒人,作为资本市场的业外人士,参加今天的大会,并且站在这样的讲坛上发言,环顾左右,唯我"另类".在此前不到100天的时间里,我行程数万公里,从北京到上海,从纽约到华盛顿,从芝加哥到多伦多,进行了一场资本市场的体验之旅、发现之旅、学习之旅.我像一块干涸的海绵,忽然掉进了浩瀚的资本大海,疯狂地吸吮着水分和营养.资本市场,这是个魔方的世界,充满着魅力和神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