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基础,是社会物质生活必要的条件,社会的发展依赖于地理环境,不同的地理环境对不同国家的社会发展会产生不同的影响,生产力发展的方向和速度也会不同。地理环境对社会存在和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
所谓教育规律 ,就是教育内部的诸因素之间 ,教育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 ,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因此 ,教育的产生和发展规律 ,教育与人的发展规律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规律是我们研究素质教育理论和实施素质教育实践的理论基础。也是教育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一、教育的历史发展规律决定我们今天实施的教育必须是素质教育  教育自产生之日起 ,就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在不同的社会历史阶段中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同 ,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不同 ,教育也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特点 ,形成各种历史形态。在原始…  相似文献   

3.
自人类出现以来 ,地理环境对世界文明中心的形成及其转移产生了重大影响。以地理环境对文明演进的影响及“人—地”关系的历史特征而论 ,人类社会经历了洞穴时代、河川时代、土地时代、资源时代和当今的信息时代等 5个历史阶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对人类活动和世界文明中心转移产生影响的主导地理因素在不断变化。纵观“人—地”关系的历史进程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地理环境的重要性总体趋势在逐渐下降。在人类社会文明早期 ,自然地理环境决定了人类文明中心的形成。一般来说 ,气候湿润、地形平坦、水源和动植物资源丰富的平原地区和河…  相似文献   

4.
地理环境是哲学用来表示与人类社会所处地理位置相联系的、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现实作用的各种自然条件之总和的概念。关于地理环境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很早就受到人们的注意与讨论,并于17世纪形成了理论上两派根本对立的观点。一派以孟德斯鸠为代表。他从特定的地理环境只能产生特定的社会制度这一前提出发,得出了地理环境决定人类社会发展的结论。另一派以伏尔泰为代表,他从同一种地理环境下可以产生不同的社会制度这一前提出发,断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地理环境无关。二者各执一端,展开了长期的论争,直到马克思主义哲学问世,才为  相似文献   

5.
我国和西方各民族的历史,都经历了五种社会形态,但也有各自的特点。我国特点之一,是进入阶级社会之后,没有经过古希腊、罗马的民主共和政体,从建立国家的第一天起,就是专制主义政体。这一特点产生的原因,和古代东方各国一样,是与地理环境有关。斯大林说: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不起决定的作用,但它“是社会发展底经常必要的条件之一,而且它无疑是能影响到社会底发展,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进程”。在远古,社会生产力圾其低下,人们更加依赖于地理环境,而地理环境的不同,就成了各民族社会经  相似文献   

6.
地理环境是哲学用来表示与人类社会所处地理位置相联系的、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现实作用的各种自然条件之总和的概念。关于地理环境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很早就受到人们的注意与讨论,并于17世纪形成了理论上两派根本对立的观点。一派以孟德斯鸠为代表,他从特定的地理环境只能产生特定的社会制度这一前提出发,得出了地理环境决定人类社会发展的结论。另一派以伏尔泰为代表,他从同一种地理环境下可以产生不同的社会制度这一前提出发,断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地理环境无关。二者各执一端,展开了长期的论争,直到马克思主义哲学问世,才为正确解决它提供了可能。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伏尔泰和孟德斯鸠的观点都是错误的,但是孟德斯鸠看到了地理环境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这是他学说中的合理成份,他的失误在于歪曲与夸大了这一影响。其实,问题的症结并不在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无作用,而在于如何去理解与估评这种作用。  相似文献   

7.
文明是人类社会对属于他们的那部分地域加以组织、利用和加工的结果,可以被视为"环境的人为部分"。在一定的地域内,自然环境要素是人类文明形成与发展的基底,尤其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古代社会,自然地理环境为每个民族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和可塑性,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同时,文明也对其所处的自然环境发生作用,使自然环境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特别是近代两次技术革命和现代科技革命以来,人类对自然的能动作用越来越大。文章将对人类文明与环境的复杂关系予以简要的介绍,以期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8.
法国启蒙哲学家孟德斯鸠曾经阐发过"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思想,认为地理因素在民族心理、气质、宗教信仰和政治制度等各方面具有决定作用,这种认识的偏颇在于没有认识到人类社会内部矛盾的决定作用。俄国较早出现的马克思主义者普列汉诺夫则认为,地理环境在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对社会的作用是不同的,越是在人类社会的早期,人对自然的依赖性就越大,地理环境的决定作用也就越大。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的哲学对本体论的探讨和追问,都发生在人类社会的早期阶段,故而对本体论的追问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当时所在地理环境因素的制约。海德格尔认为,西方传统哲学一直走着一条追问"存在着"的道路,而忽视了"存在"本身;而中国哲学则不然,中国哲学是直面"存在"本身的,东西方本体论的差异就在此处显现出来了。这种差异和不同来源于当初地理环境因素的不同,从地理环境因素思考东西方本体论的差异,可以得出许多很有价值的思想。  相似文献   

9.
生产力表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而人的需求则是这种关系的中介。人的需求永无止境,它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一方面,一定的生产条件创造了一定的需求,另一方面需求又会超出特定生产条件的限制。人的需求的产生和满足必然促使人类不断创造和改进生产工具,因而才有生产力的无止境发展。生产关系是人同自然之间关系实现的必然形式,它的产生和发展也是由需求决定的,因为需求使这种形式的产生成为必要。满足人类需求的活动必须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实现,所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也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矛盾,是人类为满足自己的需求的活动与这种活动得以进行的形式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0.
一、人地关系在地理教育中的地位及其发展地理学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学科,由于地理学与人类的生活、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世界各国都把它作为国民基础教育中的一门必修课程而加以重视。各国不同时代的地理教育,几乎都是在知识教育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人地关系,只是不同时代有其不同的形式和内容,它不但对各国不同时代的青少年的“人地观”有很大的影响,而且也程度不同地影响着各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变化,而这种影响的存在正是地理学科的社会价值的重要体现。在20世纪初期,西方资产阶级地理学者倡导“地理环境决定论”,对世界各国影响较大,在当时我国的地理教科书中也有反映,它宣扬的是“地”控制“人”的观点,用自然环境的差异来解释人类社会的发展,由此产生了为殖民主义者对外侵略扩张辩护的反动地缘政治说,对地理学和地理教育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相似文献   

11.
价值是主客体之间的一种关系。就价值主体而言,只能是人而不能是物,但就价值客体而言,却既可以是物,也可以是人。这样便产生了两种根本不同的价值关系,即人与人之间的价值关系和人与物之间的价值关系。人与人之间的价值关系,主要是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价值关系,因为个人与社会是人的两种基本表现形式。个人与社会构成的主客体关系,和人与物构成的主客体关系有一个根本不同之处在于:个人与社会的主客体关系是双向的,而人与物之间的主客体关系是单向的。就是说,在个人与社会构成的主客体关系中,个人与社会都既是主体又是客体;而在人与物构成的主客体  相似文献   

12.
地理环境是生产力构成和运动的必备要素,对生产力发展有巨大的促进或制约作用。本文试图说明:地理环境对生产力发展的作用,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变的。主要表现在;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控制自然的能力日益增强,使地理环境对生产力发展的作用表现为四个方面的变化。第一,制约作用相对减弱;第二,作用的规模不断扩大;第三,作用的程度不断提高;第四,负面影响得到极大扼制。文章提出了合理开发、利用地理环境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在讨论历史发展动力问题时,生产斗争与阶级斗争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往往容易混淆.正确地阐述二者的联系与区别,是一个值得探讨与亟待解决的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斗争是人类全部历史发展的基础,是一切社会变化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的历史力量.这是因为:第一,它是“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是决定其它一切活动的东西;第二,这种活动开始就表现为双重关系:自然关系与社会关系,这双重关系又构成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由这一对矛盾的运动发展就构成了历史的发展进程;第三,从物质生产的一定形式产生出一定的社会结构及人对自然的一定关系,这二者决定社会的国家制度和意识形态.正因为生产始终是双重关系的再生产,它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和对立,取得了广度和深度,从而导致生产的物质发展和它的社会形态之间的冲突发生.当这种冲突一旦解决之后,旧的历史形态就会被摈弃,而让位给一个较高级的形态.因此,“社会制度中的任何变化,所有制关系中的每一次变革等,都是同旧的所有制关系不再相适应的新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在阶级社会里,这一切都是在阶级对抗中进行的.生产,从一开始就不是什么孤立的人类活动.“人们在生产中不仅仅同自然界发生关系.他们如果不以一定方  相似文献   

14.
转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从一种形态向另一种形态转变的必然状态,在这个过程中,既存在两种形态之间的冲突,也存在两种形态之间的伴生关系,但是向着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方向转型是发展的必然。在转型过程中文化原有形态的解构和重构成新形态的过程是窥看转型社会发展细节变化一个很重要的参照点。在转型社会,不仅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面对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需要进行调整,作为社会核心的人,也要进行调整。因此,以文化解构和重构为路径的转型社会文化形态分析,对于了解文化形态的变迁以及人的精神文明创造也是一个很好的路径。  相似文献   

15.
一、把握高科技对道德的促进作用当前 ,由于高科技的发展 ,推动生产力与社会文明向高层次发展。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的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石。”以高科技为代表的科技革命是生产力的变革 ,它必然引起内涵道德关系在内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新变化。人类历史上每次重大的科学发现与技术革命 ,都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精神财富 ,改变了传统的道德观念和社会习俗。哥白尼的日心说推翻了地心说 ,打破了禁锢人类的宗教观 ,伸张了理性和正义 ,导致新的世俗道德观的产生 ;达尔文的进化论宣告…  相似文献   

16.
研究区域文学和区域文学史,不能脱离区域的地理环境。西方有些地理学家过份强调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甚至把地理环境视为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前苏联有些地理学家,则否认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把自然和经济、自然和人文要素割裂开来,这种观点在我国q长期盛行。以上两种观点,对区域文学史的建构都是有害的。正确对待地理环境(即人地现)的前提应该是:在承认不是地理环境而是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发展的同时,又看到地理环境通过生产力影响人类社会的发展。同样过理,文学的发展,并非由地理环境决定的,但地理环…  相似文献   

17.
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发展与人的发展是唯物史观考察人类历史发展的两大基本尺度。马克思认为生产力不过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展示”,说明了生产力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力是许多个人本质力量的体现,人的发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发展与人的发展统一在马克思历史进步的评价标准中。由此可以得出当代中国发展的本质就是生产力的持续发展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人类的生存发展与地理环境密不可分.在社会生产力不足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人类对地理环境有着极高的依赖度.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逐步加强,对地理环境的依赖度逐步减小,但地理环境依然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物质基础.体育是伴随人类社会发展而逐步形成的一种文化活动,其同样会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因此,研究地理环...  相似文献   

19.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 ,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教育在社会中的地位不是人为规定的 ,而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研究教育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 ,准确把握教育在社会中的地位 ,对于正确制定教育政策 ,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拟从教育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入手 ,分析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一、教育在社会中的地位取决于精神生产力的发展程度马克思在关于生产力发展的研究中 ,把生产力中人的因素 (人及其知识 ,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等 )称之为主体生产力 ,把物的因素 (劳动资料 )称之为客体生产力。主体生产力是社会个人在…  相似文献   

20.
初探自然地理环境对民俗事象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俗在其形成、发展、演变和传播的过程中,自然地理环境都对其产生着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地理环境的区域地理分异,对于民俗事象的区域特征、地域分异等方面更产生重要的作用。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组成要素都对民俗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在不同区域内主导因素和影响程度并不相同。分析和研究自然地理环境与民俗社会文化的相关关系,无论对于民俗学还是人文地理学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