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课文品读】 品读文章的形态美。 精美的文章,很讲究自身的表现形态。其主体形象、结构线索、层次布局、详略取舍、伏笔照应、细部美点、色彩点缀等内容技巧能够和谐相融,共同表现出文章构架的形态之美。在阅读中,我们应别具眼光,来品读这种形态美。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下半期,苏联优秀作家在文学创作中均表现出追求一个共同的审美境界:和谐之美。即追求个体与群体、民族国家与人类世界的共生美;人与人的亲和美;人与自然的“谐振”美;自我心灵的崇高美。当代苏联文学的和谐美,具有全球性与未来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一、积极向学生渗透数学审美教育 数学美就是凝结在数字和图形中的匀称性、比例性、和谐性、鲜明性、新颖性等,而且还包括在数学问题的解答中的一种心灵优越,以及充实的内心体验的充分满足。数学美是一种科学美,它不同于艺术美的华丽的装饰,而是具有隐蔽性,具有至高无上的美,可以“纯净到崇高的地步,能够达到严格的只有最伟大的艺术才能显示的那种完美的境地(罗素语)”。  相似文献   

4.
书法中的“功”和“性”与“意象”,从书法创作的整体意义上说,是局部与大局的关系,它们是一个融合贯通的整体。就里论述的“功”是特指书法中的用笔功力;“性”则指作者在书法创作中所流露的学识修养。书法“意象”,是作者创作中主观之“意”和作者情感所依托的客观形象即艺术之“象”的和谐统一。功”和“性”蕴涵在“意象”中并贯穿于书法创作的全过程,它的强弱影响到书法作品最终的艺术品质。如果说“意象”是书法创作前行为的思想动力和艺术形态的显现,那“功”和“性”则是书法“意象”之美在艺术表现上的强化和升华:是技巧和情感在作品中的再现和流露。  相似文献   

5.
周来祥先生在《美和崇高纵横论》(载《中国社会科学》1987年第4期)中把艺术分为美(侠义)和崇高两种基本的美学形态,认为美艺术是一种和谐、均衡、稳定、有序的形态,属于古典的历史范畴;崇高艺术是一种对立、斗争、动荡、无序的形态,属于近代的历史范畴,而以“反和谐的丑作为追求的理想”的西方现代派艺术,周先生则认为是近代崇高型艺术的“极端发展”,仍属崇高的范畴。  相似文献   

6.
胡玫导演的历史剧作品中,主人公形象是一个颇受争议的话题.其作品中的主人公形象具有明显的“崇高美”特征,而这种“崇高美”,主要呈现为壮大之美和悲剧之美.  相似文献   

7.
吴璨 《江西教育》2003,(12):29-29
美的现象形态丰富多样,在美学史上,很早就有人注意了崇高与优美的不同。优美和崇高究竟有哪些审美特征呢?1.优美作为美的一般形态,侧重于展示客体与主体在实践中经由矛盾对立达到统一、平衡、和谐的状态。是对对象世界的感性显现。通常我们所说的美,一般指的就是优美,它的最大特点即:美处于矛盾的相对统一和平衡状态。在形式上表现为柔媚、和谐、安静与秀雅的美,从美感上看,能给人们以轻松、愉快和心旷神怡的审美感受。在西方古代艺术中,有不少艺术形象,如“断臂美神”维纳斯,这尊古希腊艺术杰作,自从1820年从希腊弥罗岛上一座倒塌的庙堂里…  相似文献   

8.
《淮南子》"大美"之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淮南子》的大美之境是一种汇融万千、宽宏博大、真善美和谐统一的审美理想观。大美的理论前提和哲学依据是大“道”。大美的表现特征为无限丰富性、大审美观视野和雄浑壮大的审美形态,大美的内涵是真善关的和谐统一的“神化”境界。大美之境是汉初时代精神的突出表现,对中国的审美文化传统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课文品读】 品读文章的形态美。精美的文章,很讲究自身的表现形态。其主体形象、结构线索、层次布局、详略取舍、伏笔照应、细部美点、色彩点缀等内容技巧能够和谐相融,共同表现出文章构架的形态之美。在阅读中,我们应别具眼光,来品读这种形态美。  相似文献   

10.
刘勰认为,万物(包括人)生命自然的形式是美的形式产生的根源。他对学语言形式生命特征的把握表现在:其一,论述了学作品结构具有生命同构的有机整体性。其二,推崇学语言形式的飞举之力与圆转流动之美。这是生命形式的运动性、节奏性以及在多样统一与变化中求对称平衡等特征在语言形式中的表现。与先秦“中和”趋于静态的稳定平衡之美不同,“风骨”强调一种富于动态的飞举流动之美。  相似文献   

11.
“审美性”是和谐校园在感性形态上的特质性显现。具备审美性的和谐校园体现为六个方面的美学形态:校园环境的高雅美、“学校精神”的理想关、管理制度的人性美、校园文化的艺术关、教师人格的境界关、学生修养的纯洁关。这六者互相促进、互为补充,才能把和谐校园发展壮大为“和谐与美的校园”,并成为学生、教师及行政管理人员等“和谐校园主人”共同生活的美好乐园。  相似文献   

12.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性论题,从以“美”的视角看待思想政治教育转向探寻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内在美,这种转向具有鲜明的时代境遇。思想政治教育“环体”变化的时代要求、“客体”变化的现实诉求以及“介体”变化的实践需求,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审美性由潜在走向显现。基于“审美性”的价值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审美性具有巩固价值自信支撑、体现美好生活追求、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当代意蕴。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审美性生成机理,通过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感性之美、方法知性之美、真理理性之美以及要素和谐之美、教育过程之美、系统格局之美等,从“静态要素”与“动态机制”的双重维度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审美性培育的生动实践。  相似文献   

13.
在现实生活中,凡是能给人带来理智满足和心灵愉悦的事物都是美的.主体通过对法的主观感知,也可以获得理智的满足感和心灵愉悦,因此,法同样具有美的属性.抽象性、功利性是法的鲜明的美学特征.法之美主要表现为人文之美正义之美、崇高之美和和谐之美.  相似文献   

14.
优美和崇高是两种不同的美感形态。优美即柔之美,在文学作品中,则表现为清新、秀丽等。崇高即刚之美,在文学作品中,则表现为恢宏、瘦硬、悲壮等,往往能引起读者的感叹、沉思,给人以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力量。崇高在鲁迅小说中反映得十分鲜明,——这一点论者多有阐述。鲁迅之所以十分崇尚崇高美,是因为他认为美之根源深扎于现实生活的土壤里,对于二三十年代国民党统治下的旧中国来说,最需要的是血与火的呼唤,是“力之美”。然而,在鲁迅的小说中,并非没有表现优美的;只是这种优美和崇高  相似文献   

15.
大千世界,无处不无美的存在.一切美的事物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展示它们的美,就客观的审美范畴而言,美学家将美的具体表现形态分为崇高、优美、悲剧,喜剧等几个不同范畴。崇高与优美是美的最基本的表现形态。崇高也称壮美、阳刚之美,属白马秋风塞上式的美;而优美一般称之为秀美、阴柔之美,属杏花春雨江南式的美。我们以阴柔,阳刚之美考察文学,亦可发现文学中同样存在着这两种不同的美的形式。《诗经·蒸民》中就有“人亦有言,柔则茹之,刚则吐之”它虽不同于今天  相似文献   

16.
西方宗教文化中的“天堂”意象具有丰富的内涵,以其观照但丁爱情体验的审美性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与创新性;“天堂”既是但丁爱情探索过程中美的表征,又是但丁爱情最终回归的美的家园;但丁爱情的审美特征可以归纳为:圣洁中的纯粹美;想象中幻梦美;压抑中的忧情美;遥望中的距离美;景仰中的崇高美。  相似文献   

17.
为适应现代人多层次多维度的审美需求“,史诗性”诗歌在美学形态方面的设计与创建,既承接了经典“史诗”的某些主要特征又有所创新。除了他们所共有的“崇高”这一主要美学品格外,又集中呈现了包括质朴、和谐(东方文化的艺术境界)以及野性力(原始生命色彩)等为特征的多元化的艺术风貌。  相似文献   

18.
论科学理性美的内在特征及其美学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理性美的特征不同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它是美的一种高级形式,其内涵在于“内在性”、“理智性”和“逻辑性”。科学理性美的构成要素包括和谐、统一、简洁、逻辑严密和对称等。在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和科学探索的过程中,科学理性美上能起到推动、启迪和科学预断等作用。  相似文献   

19.
浅析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间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主体间性,是指主体与主体在交往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以“交互主体”为中心的和谐一致性。当下思想政治教育中,主体间性具有三个特征:平等性、交互性、多维性。充分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间性的特征,对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以现代标志设计中的意象表现特征为中心对象,并就其对现代标志设计中的意象艺术、意象关系以及意象表现特征等内容进行分析和探讨。现代标志设计表现过程中的虚拟性、联想性、情感性等特征对当前标志创意具有深刻影响,把握这种特征,有助于在现代标志设计中,创造出超越传统物化表相的全新的视觉形态,传达现代标志的意象之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