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潘政 《青年记者》2007,(14):45-46
最近,黄健翔推出的个人首支单曲《你不是一个人》在网上颇受追捧。似乎在一个转身之间,黄健翔就完成了从一名体育记者到娱乐明星的转变。可是,这么突兀的变化却让人觉得很自然,因为即使不推出这支单曲,仅仅是作为一名体育记者,黄健翔也堪称明星——记者中的明星。  相似文献   

2.
陈媛媛 《记者摇篮》2005,(3):49-49,34
《新闻调查》是中央电视台的一档大型新闻评论栏目.其栏目定位为“社会性,故事性,调查性”,属于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在中央电视台众多栏目中,《新闻调查》是首个标榜以记者的调查行为和采访活动来完成节目的栏目。《新闻调查》节目中记者的采访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调查者辛辣尖锐。又张弛有度的提问成为该栏目的特色和标志。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3.
高峰 《档案天地》2011,(7):41-42,65
2010年“两会”期间.在3月14日上午召开的记者招待会上.温家宝总理在回答台湾记者提问时讲了一段意寓深长的话:“元朝有一位画家叫黄公望,他画了一幅著名的《富春山居图》,79岁完成,  相似文献   

4.
在全国第一个以记者为嘉宾的新闻性访谈栏目——《记者档案》开播两周年暨节目播出100期之际,中国记协国内部和安徽电视台于10月24日在北京联合召开研讨会。来自中国记协、中央电视台、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等单位的专家、学者,《中华新闻报》、《新闻出版报》、《文汇报》、《中国记者》、《新闻战线》、《中国广播电视学刊》等中央和省市多家报刊的记者,  相似文献   

5.
杨雄 《新闻窗》2006,(6):66-67
2005年8月到《贵州都市报》任记者工作后,我主要贫责为该报《记者观察》这一深度报道版面供稿。一年多的工作实践中,总结出了一些粗浅的经验,此篇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6.
王晶 《新闻记者》2005,(6):78-80
1935年旧历新年(2月3日),电影《新女性》在上海金城剧院正式上映。时逢年节,又加上名导演蔡楚生、名影星阮玲玉的宣传,使该片还未上映就颇受瞩目。《新女性》上映后获得良好反响,但赵君豪、钱华、金华亭等记者观后认为,片中塑造的记者角色有侮辱记者形象之处,对此深感不满,遂联名向上海新闻记者公会提议.请求召集紧急会议,对该片侮辱记者一事商议应付办法。  相似文献   

7.
65年.在历史长河中不过一瞬。 但于我们.却有着别样的意义。 回顾,反思《青年记者》65年的历程, 我们,该记住些什么? 我们,又该怎样走下去? 更确切地说. 这个时候.我们是在聆听。 听《青年记者》的诉说和指引。 因为,与其说是我们在办《青年记者》. 不如说是《青年记者》在塑造着我们…一[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灵魂,同时也是一个记者的自觉追求,笔者作为《嘉兴日报》最年轻的机动采访部实践,谈谈作为一名机动记者如何在采访中体出一种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9.
邓洪  石林 《军事记者》2001,(3):22-22
本刊讯 邓洪、石林报道: 2月 20日下午,解放军报通联部《军事记者》编辑部邀请解放军报社部分编辑记者召开评刊会,研评年初更名后出版的《军事记者》,并为进一步办好该刊集思广益。   与会的编辑记者充分肯定了《军事记者》的新变化和编辑部为此而付出的努力。他们认为,无论是装帧版式,还是栏目设计、文章质量,《军事记者》都上了一个台阶——立意高了,视野宽了,可读性强了。高级记者陈贤德概括道:更名后的《军事记者》实现了政治和业务、理论和实践、历史和现实、广度和深度等的较好统一。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与会者的发…  相似文献   

10.
史天经 《青年记者》2007,(13):23-24
时间过得真快,《青年记者》迎来创刊六十五周年了。 编辑部约我写点纪念文字。我想,是应该写,因为我与《青年记者》有一种永难割合、不弃不离的关系。我不仅是《青年记者》的读者,而且还曾为《青年记者》的成长绞过脑汁,付过心血,撒过汗水。  相似文献   

11.
记者既是历史的记录者,更是新生事物的发现者;新闻的本质在于发现,写作在其次。目前,新闻界持这种观点的人越来越多。但如何发现新闻?众说不一,莫衷一是。比较权威的是新华社总编辑南振中同志在《中国记者》1997年第6期上发表的《积极开发自己的发现力》的长篇文章,以及前不久出版的《记者的“发现力”》的专著。所以,笔者一度认为:如何发现新闻是个大题目,不是什么简要的公式可以概括了的。但是,看了《新华文摘》2002年第一期转自《发明与革新》杂志的一篇短文———《科学发现的公式》后,笔者的想法改变了。《科学发…  相似文献   

12.
史天经 《青年记者》2007,(13):23-24
时间过得真快,《青年记者》迎来创刊六十五周年了。 编辑部约我写点纪念文字。我想,是应该写,因为我与《青年记者》有一种永难割合、不弃不离的关系。我不仅是《青年记者》的读者,而且还曾为《青年记者》的成长绞过脑汁,付过心血,撒过汗水。[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当二十一世纪的阳光穿过世纪长廊走来时,《新闻与成才》以更加成熟的形象———《军事记者》展现在我的面前,给了我一片自由驰骋的空间。如果说《新闻与成才》是我相识已久的朋友,那么《军事记者》就是我“一见钟情”的恋人;如果说是《新闻与成才》带我走进了“新闻”的世界,那么《军事记者》将带我走进更加广阔的“新闻”天地,去感受和领略信息时代的“新闻”气息。《军事记者》是我的精神食粮,已成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养料。每当她因投递晚点“失约”时,我就会心情焦急烦躁,非跑到收发室问个究竟,甚至打电话向函授中心的老师询…  相似文献   

14.
当我站在领奖台上戴上军功章时,内心非常激动,我想,这军功章也有《军事记者》的一半。考军校落榜后,我立志要在新闻报道方面干出点成绩。凭着旺盛的热情,采写了上百篇稿件,竟连个“豆腐块”也未发表。在我进退两难时,商丘军分区政治部的领导向我推荐了《军事记者》(当时叫《新闻与成才》)。我一边学习杂志上介绍的经验,一边自己努力实践。几年来,我已在军内外报刊发表文章400余篇,被三家新闻单位聘为通讯员。在领受了反复捶打的痛苦和欢乐之后,我将永远深深地恋着她———《军事记者》,一本能陶冶情操,增长知识,充满希望…  相似文献   

15.
记者,在一定的意义上说,就是一个专职的调查研究人员。记者的调查研究和一般工作性的调查研究的区别在于,记者的调查研究主要是为了向全社会公开报道或评述。而且,常常是大主题,大手笔。20世纪70年代末,《辽宁日报》的那篇著名的记者述评———《莫把开头当过头》,就是这样的大手笔之一。当年,作为正确而又及时的政治警钟,那篇述评的声音曾响彻中国大地。如今,当时的历史背景已经压缩成了薄薄的一页装入了浩瀚的史册,可人们还常常提起那篇记者述评。这是因为,它的产生实在是太值得寻味了。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一…  相似文献   

16.
"困惑"引起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梅荃 《新闻记者》2005,(2):59-59
本刊2004年第11期发表了《新闻晚报》记者李宁源《一名新记者的困惑》等一组文章后,在业界引起反响。本期摘登部分观点,以飨读者。另外,印度洋地震海啸灾难发生后。来自印尼的航班成为“记者接机团”关注的焦点。但是,上海《申江服务导报》记者徐灿在面对灾难后的乘客时,决定放弃这次机会难得的采访。我们也转载他们的文章,相信这对于记者如何面对灾难的困惑及思考,不无启发。  相似文献   

17.
在首期《军事记者》出版前夕,记者走访了原人民日报社社长、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邵华泽。邵主席曾在解放军报工作过21年,是军报的老领导,离开军报后,仍对军报的宣传和我们的军事新闻业务刊物十分关心。这次走访,记者当面聆听了他围绕办好《军事记者》和搞好军事新闻宣传问题,所谈的许多值得重视的意见。  问:请问,您对《新闻与成才》改名为《军事记者》有什么看法?  答:《新闻与成才》改为《军事记者》,是件很好的事。《新闻与成才》从1985年由《解放军报通讯》改名至今,已有16年的历史,当时,我还在解放军报工作,…  相似文献   

18.
打开湖北电视台四频道,看过社教中心的新版栏目《百姓时间》,人们便会发现,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电视屏幕上冒出了这么个新鲜词,一个特别的角色,这便是《百姓时间》自我发明的“百姓记者”。 “百姓记者”顾名思义,是由一个普通百姓身份的人,在栏目中担任起一名专业记者的角色,仅仅如此,也就谈不上更多的新意,但看过《百姓时间》后,人们又会惊奇发现,采用“百姓记者”形式,决非仅仅是一种手法上的标新,更主要的是为了达到媒体与受众之间一种角色和视点的转换,一种情感交融和距离的拉近。 在传统的概念中,媒体与受众之间通常呈…  相似文献   

19.
纷繁多变的社会生活、丰富多彩的时代现实呼唤多种多样的新闻形式和体裁。为了更好适应和表现新的社会生活与时代内容,对话体新闻——这一过去国内新闻工作者较少采用的体裁近二十多年来受到不少记者尤其是青年记者的青睐,产生了不少优秀作品并引起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对话体新闻已经成为新闻百花苑中一支秀挺的奇葩。  一  1987年 6、 7月间,《人民日报》在二版开辟了《经济生活对话录》专栏,这是内地报界第一个专门刊发对话体新闻的栏目。此后,《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工人日报》等报纸也陆续刊登了不少对话体新闻,以思…  相似文献   

20.
本刊讯《战士报》记者杨建华、本刊记者朱金平报道:军队报刊如何改进宣传方法,提高引导水平,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怎样更好地办好《军事记者》杂志?3月初在广州军区召开的《军事记者》第三届顾问年会的代表们对这两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参加这届《军事记者》顾问年会的代表,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各军区军兵种报社、人民武警报社、海峡之声广播电台、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军事新闻系等单位的领导,他们都工作在新闻实践与新闻理论研究的第一线。对在目前的社会大环境下,军队报刊如何提高读者思想引导水平这一问题,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