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西方文学史上,幽默有“银色幽默”、“铅色幽默”和“黑色幽默”之分。古希腊的幽默是典型的“银色幽默”,它是明快、欢乐、充满朝气的,因此也被看作是“微笑的幽默”。古希腊是一个自信和充满希望的民族,它头顶蓝天,面朝大海,四季如春,气候温润,且经济发达,政治民主,学术繁荣。自然和人文环境成就了古希腊人热爱生命和享受生命的性格。他们想哭就哭,想笑就笑,想爱就爱,面对生活中不如意之事,也能乐观面对,一笑了之。  相似文献   

2.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社会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从精神的层面看,这一变化可以概括为两个相关的方面,一方面是意识形态的弱化,正在失去对人的精神的操纵之功能;另一方面是本来意义上的精神生活的觉醒,正在成为更多人的内心渴求。这一变化当然也反映到了知识界的动向之中。对这些动向的分析表明,在此社会转型时期,中国人在精神层面上从意识形态向真正的精神生活的转折既是必然的,同时又是十分艰难的。  相似文献   

3.
陈又林 《世界文化》2007,(12):32-32
荷兰位于西欧中部大西洋沿岸,紧靠大海,地势低下,素称“低洼之国”。因境内既无山峦,也少飞流瀑布,尽是一派平野。但是,池沼湖泊,星罗棋布;河流渠道,纵横交错。由于自然环境的优越,荷兰人有培养花草的风尚,家家户户,无不养花。17世纪是荷兰绘画的黄金时代,为满足市民的生活和审美需要,绘画的题材较之以往大为扩充。作为欧洲最好的园艺师,荷兰人对花卉有着特别爱好,荷兰人对花卉题材的绘画也是情有独钟的。  相似文献   

4.
赛纳 《文化市场》2001,(2):15-17
随着西部大开发进程的推进.边疆少数地区的旅游业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少数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日益显得珍贵.这为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与契机。人们到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不仅看好那里远离工业污染.未经人类乱砍乱伐,无序开垦的山川、森林、蓝天、碧草,同样也看好生活在那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风土人情。  相似文献   

5.
当今全国性的摄影艺术展览及比赛征稿时.通常分为以下三大类别:1、社会生活、民俗风情:2、自然风光、环境生态:3、人像时装、广告、静物、建筑等。其中“社会生活、民俗风情”类主要强调纪实性,反映当代的现实生活、社会风貌、文化生活、科学成就以及其他人文题材。记录世界各民族文化遗产和民俗风情.如各民族不同的宗教信仰、风土习俗、生产及生活方式和传统艺术等:“自然风光、环境生态”类即通过各种自然景观.表现摄影家的审美追求和独特风格.以环保意识为指导思想,用记录手法再现地球资源、地质地貌和动植物的生态变化;“人像、时装、广告、静物、建筑”类主要表现当代人的风采和性格,  相似文献   

6.
苗丽 《华夏文化》2005,(2):47-49
网络社会是近几十年迅速发展起来的一个虚拟社会,它在以其技术的巨大优势为人类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生存空间和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对现实社会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同时作为其伴生物的网络伦理,对传统伦理也存在一定的挑战。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文化市场的不断发展,电子游戏经营活动日趋活跃,发展迅猛,已成为文化市场中的支柱项目。游戏机活动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开启了人们智力,帮助人们掌握电子操作技能,满足了不同消费层次、不同精神层次的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拓宽了社会就业渠道,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促进了社会稳定,为国家增加了税收。  相似文献   

8.
关于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文化形成了一整套与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生产方式相适应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世界、解释世界、适应环境、维护群体秩序与指导个人精神生活的工具,成为中华民族历经艰难困苦而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壮大的精神动力,也为今天留下了丰富的思想资源。许多学者在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都曾提到,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9.
老庄同是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但他们的社会政治观差异甚大。老子以积极的态度,对治国安邦提出了自己一整套主张,并希望在社会政治领域中得到实施。庄子因愤世而走向消极,对治世之道完全持否定态度。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一是二人所处的社会政治地位不同,二是生活的时代环境有别。  相似文献   

1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长期的、全面的系统工程,它需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不断巩固与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优质、高速度发展,同时也需要社会主义精神明建设为其提供坚实的道德基础、精神支柱、知识力量。其中,作为精神明建设的重要一环,化建设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肩负重责、并因此获得发展自身的绝佳契机。即,化建设必须对构建和谐社会有大作为,同时在其过程中实现自身的和谐及其进步。作为其基础,我们应当大力发掘和谐化遗产,扬弃传统和谐精神,既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传统的资源、化的根据,也为实现社会主义化和谐、推进社会主义社会的整体和谐奠基。  相似文献   

11.
会馆是体现中国文化精神的社会组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日根 《寻根》2007,(6):4-8
会馆是明以来同乡人士在各地设立的一种社会组织,它适应社会的变迁而产生,又不断改变着自己的形态。会馆凝聚了中华文化的精神,在数百年来中国的社会动荡中,作为“乡土之链”,始终呵护着侨寓异地的商人游子,特别是在战乱等多事之秋,会馆为同籍人士提供了生活的依靠和精神的寄托。  相似文献   

12.
张娟 《大理文化》2010,(10):42-44
海港的一条渔船上,渔夫捕了一定数量的鱼虾后躺下来打盹,休闲地望着蓝天大海。有人问他何不再多打些鱼虾,渔夫说:筐里已有四只龙虾、二十几条青花鱼,不少了。那人劝他再多捕些,说这样再过几年就可买新渔  相似文献   

13.
艺是社会生活的一根极其敏感的神经,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道德取向、心理状态乃至行为准则,都必须要从社会生活的大舞台折射到艺活动的小舞台。长期的实践与体验,使人们对艺的审美、娱乐、保健(即身心调节)、聚合、宣传教育的综合功能,已经形成了共识。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和生产的发展,广大农村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其对精神化的需求也日愈强烈。一方面,日趋激烈的经济竞争,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心理负荷的持续增大,使人们希望在闲暇时间有一个较为轻松与平和的沟通场合和缓冲地带,有一种比较愉悦活泼的化生活,以释放日愈积累的精神压力;另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对自身价值的认识也不断的深化和  相似文献   

14.
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有“心”,有理智,有情感。这是人之所以“尊贵”之处,也是人之所以烦恼和痛苦之处。现代社会高度发展,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生活节奏空前加快。面对激烈的竞争和社会的飞速发展,面对五光十色纷繁多彩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诱惑,人的精神显得疲惫紧张。人类这种异化必然导致人自身主体性的丧失。  相似文献   

15.
流浪是人的一种命运,漂泊是最高形式的人生.生命始终在赶路,精神总是被自我或外部世界放逐,人的精神总是以"生活在别处"作为基本存在状态,家园意识成了作家们永远走不出的精神乐土.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作家们苦心追求或营造的精神家园千差万别,五花八门:有的是一个人、有的是作者生活过的某个环境、有的是一种文化、有的是某种情结、有的是作者永远无法到达的梦幻世界,也有的是作者始终流淌在心底的一种情绪……不管它以什么方式出现,只要作家认定它是自己的精神家园,就会全力以赴地苦苦追求,哪怕是永远无法到达的"彼岸",也要皓首穷经、终生守望.  相似文献   

16.
把大海当作知音,当作既不能摆脱的心中的哈姆雷特又不能使之拥有一刻平静的累尔提斯,这是现代人的理念。拜伦和雪莱在诗中创造了大海;海涅把大海当作知音,向它诉说自己的爱情;华兹华斯将大海当作道德感化的力量;伯朗宁一反诗人们的常态,以自己的方式热爱着大海;在马休·阿诺德心中,大海是命运之声,传达的是失意和绝望;雨果与大海交流就像跟谦卑的朋友说话一样,发出的高谈阔论是前所未有的。那些抒情诗人们也都无不如此……但唯独在朗费罗心中,大海呈现给他的是康特·阿诺德斯眼中那威武的战舰;听到的只有水手们豪放而美妙的歌声,这歌声让人…  相似文献   

17.
<正>面对大自然的天然鸿沟,不管是河流还是高山,大海还是冰川,人类学会了架设桥梁。而在人类的精神领域,当思想体系出现鸿沟时,思想家们也总是千方百计架设桥梁,以便思想能从一端顺利地进入另一端,从而使思想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如果没有沟壑,原本一马平川,架桥自然就是  相似文献   

18.
众所周知,神话是原始人类的思维方式,是原始人类万物有灵观念下无意识的集体信仰,是原始人类社会生活和心理生活的结晶。可以说,神话就是原始时代的“人话”,体现着原始人类的文化精神。那么,神话与现代社会生活中的文学,特别是与作为叙事文学的小说,究竟有什么关系呢?马克思说过:“希腊神话不仅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这就是说,神话是民族文化之根,又是文学家族之源。而神话与小说的关系,正如鲁迅所说:“现代一班研究文学史者,却多认为小说起源于神话。”这“一班研究文学史者”的看法,固然尚有争议,但探讨神话的演变。  相似文献   

19.
平等观念是人类群体千百年所追索的一大基本价值目标。受土地环境和农耕生活方式影响,中华民族始终以平等为生存之本,由此形成经济上的均平要求、政治上的权威意识、化上的和谐观念,使中国社会长期处于一种停滞或循环的“怪圈”之中。  相似文献   

20.
<正>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进步,特别是经济的发展繁荣,社会的物质文明日益发达,人们的物质生活也逐步提高并向多元丰富发展。不言而喻,社会文明发展进步的标志不仅包括富足的物质生活,更包括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现在,在物质文明与技术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