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中语文第一册《赤壁之战》“曹军方连船舰”中的“方”字,教材没有注释,人教版同册《教学参考书》所附译文把“方”翻译为“正”。笔者认为,此注不妥,应译为“并,并排”。“方”含义丰富,有“正”、“方式”、“将要”、“方圆”、“方向”、“方面”、“药方”、“并船(本义;并,并排(引申义)”等义项。赤壁大战时,曹军人数虽多,但大部分是北方士兵,不习水上作战。为克服北军不习船舰作战的弱点,曹操急令工匠,用铁钉、铁链把战船连在一起,这即是各类史书上所记载的“连环船(又叫“连  相似文献   

2.
高中语文课本第六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十七课《祭妹文》中有句话,“岁寒虫僵,同临其穴”,课本注解“临”为“到”(见 P188),笔者查阅了部分材料,认为此种解释欠妥当,特举证以期商榷:“临”字在古汉语中有两种读音,一音lín,一音 lìn,读前音时可作“统治、降临、到、照本摹画”等多种解释,因与本文主旨无关,此处不作详叙。读后音时为“凭吊”之意。《辞源·三》(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相似文献   

3.
程秀全 《现代语文》2013,(12):153-154
一、问题的提出:“望”仅指“瞻望”?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苏轼《赤壁赋》:“歌日:‘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课文对最后一句解释为:“眺望美人,(美人)却在天的那一边。美人,指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笔者以为,对“美人”一词的注解即兼顾到了表面的含义(指所思慕的人),又涉及到了深层次的含义(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但对于“望”字的解释尚显表面,没有深层挖掘,还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相似文献   

4.
“府吏见丁宁”语出高中语文教材第五册《孔雀东南飞》。教材对该句中“见”字作了如下注释:“见字用法,如‘见察’‘见恕’。”对此注释我认为并未达到注释的目的,是不妥的。首先,用来解释“见”字用法的词语学生并不理解。“见察”“见  相似文献   

5.
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科书第六册《破阵子》(辛弃疾)一词中,“梦回吹角连营”中的“梦回”二字,教材注释为“梦醒”。与之相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也将“梦回”理解成“从梦中醒来”。笔者认为,将“梦回”理解成“梦醒”,十分不妥。据李修生编著的《中国文学史纲要》载,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被劾落职,退居江西。在以后的二十多年中,文武全才的辛弃疾,除短期出任福建路的提点刑狱和安抚使外,一直住在江西。又据《唐宋词鉴赏辞典》载,此词写于作者闲居江西带湖之时。1188年陈亮到带湖访辛弃疾,共商战胜敌人的方略大计…  相似文献   

6.
《史记·陈涉世家》“发闾左适成渔阳”一句,中学语文课本第五册(1978年版)是这样注释的:[发闾左适(zh(?))戍渔阳]征发贫苦人民调派去驻守渔阳。古时贫者居住闾左,富者居住间右。闾左就用来指贫苦人民。适,同“谪”,调发。戍,守边。渔阳,在现在北京市密云县西南。以上解释不够正确。“适  相似文献   

7.
初中语文第一册王勃的五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有一句:“风烟望五津”,编者注为:“远望五津在风尘烟海之中”。我认为此注欠妥。如照此说法,似乎身在陕西长安的作者可以望见远在四川的五津了,甚至连“风尘烟海”也可以看到。这是不合情理的。注者之所以作这样的解释,恐怕是由于对“风烟”这一名词的语法作用理解有误。“风烟”在这儿究竟是说明“五津”这一处所的状况,起定语的作用,还是直接说明“望”这一行为的状态,作状语用?我以为是后者而不是前者。“风烟望五津”应该是“透过风尘烟霭遥望五津”之意。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作者登临送别,极目远眺,  相似文献   

8.
《陌上桑》“耕者忘其耕,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一句中的“来归解释未成定论,中学课文也未加注释。查有关资料,有的注释为:“来归,即归来,主语是耕者,锄者……耕田锄地的人们回来以后彼此抱怨活干少了,因为只顾贪看罗敷而耽误了劳作”(电大  相似文献   

9.
初中语文课本《捕蛇者说》中,有两条注释值得商榷。 一、对“苛政猛于虎也”句,课文的注释是“苛酷的统治比老虎还要凶啊……”。把“苛政”解释为“苛酷的统治”,无论从柳文的写作意图还是对“苛政”的“政”的诠注看,都欠当。 《捕蛇者说》写于王叔文革新集团失败,柳宗元被株连贬为永州司马任上。具体写作年代虽不可考,但他在永州的十年都在元和之时,由此上溯六十年,该是天宝年间。自天宝至元和这六十年间,正是李唐王朝由盛转衰时期。一方面由于安史之乱的严重破坏和巨额的军事负担,另—方面地方藩镇割据截留和把持税收,唐中央政权的财政出现严重危机。于是唐政府不断加重赋税,巧立名目,横征暴敛,由于死亡、逃徙,全国户口锐减。柳宗元的《捕蛇者说》正是在此背景下,有感于民间的重敛难堪而发的。  相似文献   

10.
高二册《鸿门宴》中 ,樊哙在指斥项羽时有句云 :“怀王与诸将约曰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此中“王之” ,以前的课本 (人教社 1991年4月第 1版 )注为 :“王 ,为王。之 ,指咸阳。”现在的课本 ( 1995年 6月第 2版)则改作 :“王 ,使他为王。之 ,指咸阳。”笔者以为 ,改注较旧注错之更甚 :将“王”视为使动用法 ,除这个改注外 ,课本中还有两处 :一是《鸿门宴》文后练习第二题第 3小题 ,《教学参考书》提供的参考答案是 :“王 ,动词 ,使动用法 ,封……为王。”一是高三册《单元知识和训练·词的活用》中在解释“使动用法”时云 :“‘王之’…  相似文献   

11.
刘基《卖柑者言》中有一句:“今夫佩虎符,坐皋比者,洸洸乎干城之具也,果能授孙、吴之略耶?”中学语文教材这样注释“干城”一语:“〔干城〕守城。干,盾,古代抵御刀枪的兵器,这里作动词用。”这一注释,是不妥当的。第一,《诗经·周南·兔置》:“赴赴武夫,公侯干城。”意思是:武勇果毅的战士,是公侯的保卫者。“武夫”和“干城”的关系,是比喻修辞格本体和喻体的关系。刘基这  相似文献   

12.
人民教育出版五年制语文第八册《教学参考用书》上对《伟大的友谊》一课“镑”的注释为:“镑——英国货币单位。”这样解释有些欠妥。下面笔者就列举几本常用辞典书对“镑”的  相似文献   

13.
高中《语文》第二册《答李翊书》中:“生之书辞甚高,而其问何下而恭也。”其中的“何”字,《教参》译成了“为什么”的意思。结合文章原意,我以为如此解释欠妥。这句话,韩愈不仅称赞李生“辞甚高”的才华,而且还赞扬了他谦恭的态度。“下而恭”前附一“何”字,是对其谦恭的态度从程度上加以修饰,属副词,作“多么”讲。全句可译成“你的来信文辞很好,而  相似文献   

14.
《谏太宗十思书》中有“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的句子,课文把“高危”解释为“高而险”,即把“危”对译为“险”,这种理解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同志的《沁园春·雪》初中语文第五册中有“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一句。课本注云:“〔一代天骄〕指称雄一世的人物。天骄,‘天之骄子’的省略语。意思是天所骄纵宠爱的人。”按译句,“一代”即“一世”,“天骄”便是“称雄的人物”。如此理解“天骄”未免失于笼统。试问,像秦始皇、汉武帝这类称雄一世的人物能否称为“一代天骄”呢我们认为不能,因为“天骄”一词有其特定的内涵和外延。《新华词典》“天骄”条注道:“天之骄子”的略语,汉朝时称匈奴人为天之骄子,后因称少数民族为天骄。《现代汉语词典》则说…  相似文献   

16.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这是《兰亭集序》里的句子。人教版高中《语》(必修)第二册(2003年12月版)给“悟言”作注:“坦诚交谈。”笔以为此注欠妥。  相似文献   

17.
18.
19.
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录了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将诗中"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中的"芳甸"解释为"开满花草的郊野"。粗看似乎没有问题,细究着实值得商榷。首先释"甸"为"郊野",并不准确。上古时代国都城外百里以内称"郊",郊外称"甸"。既然"甸"指的是郊外,那就不能释之为"郊野"。因为"郊野"指的是郊区旷野,而郊区是指城市周围在行政管  相似文献   

20.
《石钟山记》:“舟人大恐。”人教版高中《语》第三册对此句的注释是:“(舟人)船夫。”笔以为此说欠妥。在现代汉语中,“船夫”指在船上工作并以此为生的人。他们应该对当地的水状况及周边环境都非常清楚。章最后在解释世人不能准确知道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时也说:“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知道什么?显然就是前所说“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风人焉,涵淡澎湃而为此”。恐惧心理的产生是由于对对象的陌生,既然船夫知道“大声发于水上,噌咳如钟鼓不绝”的原因.又怎么会“大恐”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