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感伤主义强调通过对人的感情活动的描写袁现人性与现实的矛盾,借以打动读者,唤起他们对苦难者的同情。读者对不同的感伤作品有着不同的体会,此不同恰恰反映出不同感伤作品中所体现出的感伤效果的差异。通过评析《田纳西的伙伴》与《万卡》两篇小说中不同的感伤效果,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的欣赏与评价感伤作品。  相似文献   

2.
论五四文学感伤色彩的文化定位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文学的感伤色彩同中国文学传统中的消沉失意不同,与西方近代文学中的纯粹个人的感伤也不同,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也不是同步的,它根源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面对西方列强瓜分蚕食中国所生发出的强烈的社会理想,他们身陷绝望之境而不绝望,感伤就是他们在泥沼中昂起头颅的文学写照  相似文献   

3.
王统照、郁达夫和废名同为20世纪上半叶以诗化手法表达对个体生命的感伤体验的小说家,但他们各有其与众不同的创作个性:王统照专注于对死的思考,表达的是一种生命感伤;郁达夫着力表现个人生的意志(包括性的欲望)及其与社会环境的冲突,属境遇感伤;废名的小说别逐步实现了对于感伤的超越,中后期的作品侧重发现普通人日常生活中的乐趣。正是创作方法上这些与众不同的个性,使他们具有了无可取代的文学史地位。  相似文献   

4.
屠格涅夫以抒情性文风著称,他在生命最后几年写下的83篇散文诗里,既有对生活细致精妙、出神入化的描写,又弥漫着浓重的感伤诗意;鲁迅是中国现代散文诗的最早创作者,他的散文诗集《野草》虽流露出彷徨苦闷、寂寞感伤情绪,但着重表现的是黑暗重压下的战斗、牺牲精神。他们的散文诗的悲剧情感,大都是他们的理想与追求同现实环境的矛盾冲突碰撞出的火花,而他们散文诗的悲剧特色又是异常鲜明的。  相似文献   

5.
与盛唐诗人明朗昂奋的精神共性、中唐诗人信心不降又期望中兴的心理趋向比较,晚唐诗人明显地表现出由执着激愤到感伤忘世的心态走向。这种心态作用于诗,便使他们的诗歌创作从广阔的社会现实收敛到个人情感的抒发和日常生活情趣的抒写。无论咏史或抒怀,都表现出明显的感伤心态。  相似文献   

6.
中国新学的第一代作家,处于传统和现代、破和立之间,他们承受着历史重负,又寻找不到新的切实可行的人生道路。他们对世间普通男女的关注、自身所具有的软弱心理和所受的西方感伤主义学思潮的影响,都从创作主体方面关涉了五四新学的感伤气息。  相似文献   

7.
"感伤"情调作为前期创造社最为彰显的情感氛围,普遍地弥散于其文学创作中。究其成因,就创造社成员受外国文化与文学的影响而言,由于"感伤"更多地与一种浪漫的诗性联系在一起,因而他们受浪漫主义的熏陶最为浓重。歌德等德国浪漫派的狂飙精神,卢梭的忏悔意识和自我暴露式的抒情方式,屠格涅夫小说的"零余者"情怀,惠特曼的浪漫情结以及日本文坛的浪漫运动和"私小说"风潮等,都成为创造社成员自觉借鉴的思想资源,并共同促成了创造社文学浪漫感伤的气质风度。  相似文献   

8.
感伤是阮籍咏怀诗的基本特征之一。阮籍咏怀诗与建安诗歌的感伤主题一脉相承又有所发展,其诗的感伤特质主要通过直言悲愁、感伤的物象、声音的渲染三个方面来表现。探析阮籍诗歌感伤特质的内涵、成因、影响,也可窥见古代文学感伤脉流的变化乃至文学风会的变异。  相似文献   

9.
陈玉苹 《文教资料》2007,(12):62-63
李白的诗歌浪漫飘逸中隐藏着深深的感伤与无奈。现实人生与超凡个性的矛盾是其诗歌感伤的直接原因,过高理想与实际才华的矛盾则是其诗歌感伤的隐性原因,而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和道家消极出世的思想矛盾则是其诗歌感伤的根本源流。  相似文献   

10.
感伤主义又叫“主情主义”,它起源于英国,流传到法国,波及德、俄诸国。感伤主义的形成是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相联系的。18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的工业革命如暴风骤雨席卷全国,引起了社会面貌的惊人变化。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一对双生子在这场革命中同时诞生,随着使用机器的工厂不断出现,新的城市在兴起,自耕农遭到惨痛的破产。在这种社会关系急剧分化,进步与腐败并行、奢侈与苦难迭出的严峻的现实面前,一些出身于中下层资产阶级家庭的知识分子陷入了深深的迷茫和痛苦之中。他们既赞美资产阶级的某些进步变革,又咀咒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残暴和虚伪,深感社会贫富悬殊,个人的生活,地位难以保障,因而产生感伤哀怨的情绪,感伤主义的兴起即是这种情绪在文学上的反映。  相似文献   

11.
以创造社为标志的浪漫主义的崛起是一种必然趋势。崇尚创造“与”破坏,追求个性解放与表现自我是他们诗歌的主体倾向,同时他们的诗歌又表现出浓重的感伤主义色彩。创造社诗人在诗歌中所体现出来的鲜明时代精神和精神品格,无疑深深影响了整个新诗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郁达夫感伤诗学的核心思想是对中国古典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通过对郁达夫早期大量文献资料的阅读与研究,整理并确认郁达夫关于感伤诗学的理论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将他的感伤诗学理论与中国古典诗学比照,从艺术创作的源头来自作者的内在感情、最具有艺术价值的内在感情是感伤之情、感伤之情必须来自作者的真实情感等三个方面探讨其相互之间的化合关系。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论述了白居易与李商隐代表的感伤主义文学倾向及二者的异同特征,并指出这种感伤特质为以“婉约而感伤”特征的词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离骚》是一部伟大的抒情长诗,也是一部"感伤的诗",屈原通过对黑暗现实的揭露以及"香草美人"意象群的方式为作品注入了浓浓的感伤意蕴。屈原的感伤来自于两个方面的原因:政治极度黑暗的客观现实和自身所具有的崇高理想与执着追求的精神。他感伤的使命或者说感伤的目的是追求美政的理想和完美的人性。  相似文献   

15.
李商隐与林黛玉两个人物,一实一虚,一男一女,看似不相关联,但性格命运却极为相似,都身处多事之秋且日渐凋零的时代或家庭,家国不断衰落的命运及辗转漂泊的人生经历对他们所造成的影响也是极为相似,在不幸的惆怅与哀婉中,感伤情调也日益成为他们人生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16.
柳永和李清照在创作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如他们的婉约之作、豪放之风,以及感伤情绪。但是不同的时代和个性也让他们的创作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柳永之悲,李清照之愁,作家的个性风格表露无遗。  相似文献   

17.
关于“感伤”这一主题:在历代文人作品中都有体现,像《诗经》屈原的作品中都有较鲜明的抒发,可以将此类感伤概括为一种政治感伤,而作为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的代表《古诗十九首》,其感伤则为一种人生感伤,足见其区别,而从这种由政治感伤向人生感伤的过渡可以看出感伤所伴随历史时间性,且又体现了人的生命哲学意识。  相似文献   

18.
对于处在历史现代转型中的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而言,无一不承受着传统与现代、乡村与都市、东方与西方的巨大落差.他们希望通过怀乡在乡土世界中获得精神慰藉.但是在接受了现代西方自然科学教育以及人文主义熏陶后,返乡之旅变得感伤而复杂.通过对故乡的发现与重塑,则使他们获得了寻找真正精神家园的契机.  相似文献   

19.
李慧燕 《文教资料》2008,(26):15-17
感伤在田汉的早期剧作里有着独特的意义与价值,不认清这一点就无法正确读解他的戏剧.因此本文着重从田汉所处的时代环境,他的个性、经历,以及他驳杂的文学接受等角度来分析促成其早期刷作感伤风格的原因.只有认清感伤的原因,才能更好地理解感伤的内涵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20.
《音乐世界》2007,(17):70-71
人来人往的娱乐圈,离别的感伤与回归的喜悦,总是有着若即若离的感觉。他们有些人为了梦想暂时离开;有些人跌倒了、疗伤,再度坚强地爬了起来;有些人为了那份男人的责任,卸下最耀眼的外衣,回到平凡的生活。现在,他们都回来了!更成熟、更坚强、更坚定、更多的梦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