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进化论曾经是周作人在文学革命时期的信仰。以“从动物进化的人类”这一人性观来阐释人的本质,提出“人的文学”命题,从而确立新文学的现代品格,周作人在思想道德方面对文学革命做出了独特的贡献。然而,文学革命落潮后,周作人对进化论产生怀疑,并以循环论的眼光审读文学史。从进化论到循环论,这一转向构成了周作人文学思想中最为痛苦的冲突。  相似文献   

2.
随着五四运动的落幕,周作人的思想和文体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本文从《自己的园地旧序》入手,联系1923年前后周作人思想和生活的变化,通过对文本的分析,探究周作人由“人的文学”向“个人的文学”转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周作人认为文学应该重新发现“人”,倡导“人的文学”和“平民文学”,并主张以“时代”审视古今中外之文学.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文学观的提出其意义重大:一是体现了“五四”时期个性解放的热潮;二是对周作人日后创作有着指导意义,并推进了新文学的发展进程;三是促进中西文化交汇与撞击.同时,随着对“人的文学”观的日益重视,人们开始反思“为人生”与“为艺术”、借鉴与自我殖民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周作人以一种体察与沟通的姿态将启蒙对象的生存欲望与基本欲求作为启蒙理论建构的基点以及文学创作的尊重对象。他的“人的文学”理论借助个人主义所展现的深切的世俗性视野,不仅使得启蒙群体视野中批判对象从承载了抽象的劣根性的模糊概念落实到可以依凭的现实语境之中,更为重要的是周作人指示了一条启蒙者在进行社会批判之前所应采取的必要的切入视角与可能的审视立场。他尽量避免完全将理论设置中的启蒙者与受众的二元对立关系完全移植到现实的体察上,而是在现实的体察中将个人体验与批判视野融合,在世俗景观中体验启蒙力量发生路径的可能性。从个人主义的“世俗性”阐释到平民文学中强烈的启蒙立场再到贵族性的超越精神,周作人文学革命建构理论逐步从世俗景观的体察走向形而上的意义追寻。用贵族性精神的洗礼来提升世俗性视野的精神品格,周作人实际上在追求理论的完善与超越。“贵族性”的阐释实际上构成了周作人关于启蒙效应的终极想象,或者说“贵族的精神”成为周作人衡量启蒙精神指向的最高标准。  相似文献   

5.
周作人“人的文学”中的“人”不主要指“个人”,而是指“人类”,因而他的“人的文学”不是“个人本位主义”的文学,而是“人间本位主义”的文学;他的“平民文学”中的“平民”也不是“民粹主义”意义上的“平民”。而是泛指“人类”,因而“平民文学”不是有关底层民众的文学,而是关于人类的文学。由此,普世诗学构成周作人早期文论的基本质态,而不是人们早已习以为常的、所谓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人道主义文学观。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对周作人的尊重和理解,对周作人文学成就的肯定以及文本中的具体接受三方面叙述分析了张中行对周作人其人其文的接受和超越及其在当下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周作人的新文学源流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新文学之初,周作人在考察新文学是什么、将是什么时,对新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关系做了深入的探讨.在考察新文学的生成动因时,周作人更注重思考传统文学内部的变革动力对新文学的根本性催生作用,从而认定传统文学对新文学成长的塑造力也将是根本性的.周作人的新文学源流观是我们的新文学史研究所不可或缺的一个视角.  相似文献   

8.
学术界对周作人希腊文学译介的研究起步较晚,对周作人译介策略的研究视点主要集中在周氏译介希腊文学与改造国民性之间的关系上,并以此为周作人的译介建构合-法I陛。周作人留日期间、五四前后、附逆前后、坐牢期间、解放后都曾译介希腊文学,不同时期周氏译介希腊文学的具体情状各不相同,终其一生的希腊情结显得格外复杂。  相似文献   

9.
周作人的人学思想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在《人的文学》一文中,周作人仅引述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作为“灵肉一致观”的代表。通过研究,有以下发现和结论:首先,周作人虽最先接触到日本文艺理论家厨川白村的“灵肉一致”的文学史观,但在《人的文学》中周却将厨川I所推崇的“灵肉一致”的代表——“惠特曼”改换为“布莱克”,此改动折射出灵肉问题上布莱克之于周作人的重要性;其次,周的“灵肉一致”思想更直接地受到布莱克《天堂与地狱的结婚》中《恶魔之声》的启发;再次,周对布莱克“灵肉一致”思想的接受,是建立在对其“神人合一”的神秘主义思想的理解之上;最后,周也对布的灵肉思想进行了选择性的接受,即消除布氏思想中的神秘气,反增灵肉思想中的启蒙性。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20-30年代,随着"五四"的落潮,周作人的文学重心从社会性的人生关怀转向了个体性的人生关怀,表现了浓重的隐逸气.然而"隐逸"并不意味着作家就离弃了现实和"人的文学"观念,他的所谓"隐逸"其实是在既有"人的文学"观念框架内作出的一种调整,思想的实质倾向了"理想生活,或人间上达的可能性",仍沿续着"为人生"的文学轨道.这一变化的产生不仅和其"人的文学"观念的丰富性有关,还涉及到周作人现代和传统的二重人格以及这一时期社会境况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本文由对"人的文学"的具体内涵的分析入手,指出其重要的理论支撑是人道主义和经由人道主义而通达的基督教精神。周作人自觉地融汇基督教精神于"人的文学"之中,与其自身的文化积累和对时代需求的体认不无关系。而且,周作人相信,从精神到形式,中国新文学必然可以从基督教和《圣经》中汲取力量、获得助益。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三个方面总结了周作人与世界文化之间的联系:作为文学家,他提倡“人类的文学”;作为翻译家他大量译介世界各个民族文学与文化方面的作品,丰富了我国现代翻译文学的宝库;作为评论家,他将中国文化与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进行对比研究,从而指出我国传统文化的弊端,为新文学的进一步发展开辟道路。  相似文献   

13.
本文运用平行比较的方法,比较论证了胡适、周作人早期的文学革命观、文学理论渊源、文学研究方法论。文章认为,在文学革命观上,胡适侧重于从文学自身谈文学革命,周作人则侧重于从社会、政治方面谈文学革命;胡适文学理论源自进化论、周作人源自人道主义理论;在文学研究上,胡适提倡“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周作人主张“宽容”,否认研究的原则、标准。  相似文献   

14.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兴起影响广泛的思想启蒙运动,平民主义思潮也应运而生.受此影响,文学领域出现平民文学热潮,周作人即是平民文学的倡导者之一.在当时的文艺界,他的平民文学理念很受关注,影响较大.但随着平民文学争论的持续,他本人对平民文学却有了新领悟、新见解.结合时代思潮对其思想脉络影响的情况,我们重新考察和解读周作人对平民文学理念探索过程,是颇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文学的启蒙传统可分为“启蒙的文学”和“文学的启蒙”两种。“文学的启蒙”也即通常所说的审美性文学并非人们所想象的那样不讲功利,反对直接的现实功用,主张从“人”的角度实现文学内在的独特价值。其中20世纪20年代的周作人首树“人的文学”的大旗,30年代的沈从文4、0年代的徐讦分别从两个方面实践和丰富了这一主张。  相似文献   

16.
胡适、周作人都站在人文主义立场上倡导过平民文学。但胡适的平民文学观又与周作人有诸多不同。在胡适那里,平民文学不仅中国自古就有,而且与国语文学、白话文学、民间文学、通俗文学等都是相通甚至相同的。这种诠释起码失之宽泛。事实上平民文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的思想启蒙运动和平民主义的产物,是一种具备现代性的、视新文学作家为创造主体的文学观念和创作主张,周作人的理论首倡正体现着这些涵义。随后,不仅有新文学作家的创作实践,毛泽东、阿英、郑伯奇、鲁迅等人也都是依循这些涵义做出或发表对平民文学的评价或看法的。  相似文献   

17.
周作人重视文章的“味”,无论在创作中,还是在他对别人文章的评价中,“味”都具有一种突出的文学价值。“味”不仅是我们理解周作人散文创作的关键,更是我们研究周作人文艺思想的一个重要通道。  相似文献   

18.
五四时期,傅斯年在胡适、陈独秀、周作人等的文学革命理论的基础上,对新文学的建设做了很多具体切实的论述。他大胆而系统的提出了“欧化的文学”的文学革新观,极大的丰富了五四文学革命理论研究。傅斯年这种在世界文化的格局范围内审查中国文学文化的现代化,并试图将中国文学融入世界文学的现代意识,推动了五四文学革命的深入开展,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胡适与周作人是"五四"时期文学进化论的宣扬者,但他们对于进化论又有着各自不同的阐述视角、表现特征和理论渊源。胡适的文学进化论侧重于文学形式,认为文学进化实质是"文字工具的革新";周作人认为文学进化应当更突出内容和思想的革新,落脚点在"人"上。胡适文学进化论的一个鲜明特征就是"历史"的观念,突出逻辑上的"前因后果"关系,这种实证的思维方式是胡适论证其文学形式变革的思想内核;周作人的文学进化论聚焦于"生物",他提出的一系列重要概念如"人"、"人的文学"、"人道主义"等,都是从生物本体出发的。胡适的文学进化观源自杜威的实验主义,带有浓重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色彩,更接近于斯宾塞等人的社会进化理论;周作人从生物层面阐释"人的文学",则更接近于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另外,周作人的文学进化观在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基础上,吸收了克鲁泡特金的互助进化思想,从而带有浓厚的"人道主义"精神。以上三方面差异,导致"五四"时期胡适与周作人文学观、思想观的部分错位与分歧。  相似文献   

20.
本文评述了周作人早期以“人”为核心的文学观,周作人的文学观是以人道主义作为思想基础的,他揭示了文学与人,文学与人性的关系,使新文学与封建旧文学在思想内容上划清了界线,并明确提出了“思想革命”的要求,为新文学扫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