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李怡提出的“民国机制”在民国文学研究里取得了方法论上的突破。在“进入”历史的实际操作中,有三点值得省思并与李怡等学者商榷。第一,商定使该历史阶段的文学资源有效整合在同一个层面的文学史观和价值尺度。李怡目前关注的是有“现代”性质的文学样式,这并没有实现大的突破。同时,“民国机制”更多还是在做文本以外的研究。第二,社会各界依旧未能重视史料的搜集和整理工作,对“如何开展研究工作”的具体问题未作进一步探讨。第三,探索有效“书写”历史的途经。这一方面需要端正“写史”的态度。另一方面需要在“叙述历史和建构历史”的方式上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文学是以五四文学为开端的,所谓“五四文学”仅是一个时间概念。它起始于1917年的文学革命,而终于1927年,大约有十年的时间。作为现代文学史的开端,许多文学史家都给予它极高的评价,而对五四文学中的功利主义倾向却少有论述,然这功利主义的倾向却影响了整个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  相似文献   

3.
李怡、干天全主编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教育部教学改革重点项目——“文化元典导读与本科人才培养”成果之一,其特色在于将“文学史究竞是什么史”的思考与大学文学教育现状的改革相结合。全书以前所未有的篇幅突出了文学原典与生命体验在文学教学中的意义与地位,在文学史与文学原典、文学史与生命体验两个维度上给出了新的思考与启示。它以导读文本的形式,着重培养学生个人的文学感受力与鉴赏力,并由此加强学生个人人生体验与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契合。它已经超越了学科意义上的文学史“重写”,通过还原历史现场、激发阅读体验的方法,为现当代文学学科的教育教学提供具有“范式性”的思路,从而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学理基础。  相似文献   

4.
现代文学史观既可以是时间上的所指也可以是学科意义上的存在。古代文学史观到现代文学史观的演变是个复杂的过程,除国外新思潮、新思想传人的影响外,文学、史学观念的变革亦起着较大的推动作用。“进化论”、“阶级论”、“现代性”等文学史观带有二元对立的思维特征,影响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编写数十年。开拓与探寻适合当前发展需要的现代文学史观是中国现代文学史学科潜存的学术增长点。  相似文献   

5.
“诗化小说”是19世纪末法国象征主义运动产生的一个文学传统,并进而影响到中国现代小说的创作.“诗化小说”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存在的一个重要的文学形式,它独特的特征及存在价值值得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文学史”还是“文学”,在实际教学中既有联系更有区别.将中国现代“文学史”课讲成中国现代“文学”课与教学时间的缩减、学生素质的变化等有关,解决的方法则在于理顺两者的关系、开设选修课将基础教学进一步划分层次等.而摒弃那种非此即彼、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则最具决定性.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史上,“当代文学”作为一个“文学史”的概念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就曾被相关研究者使用过.①以1949年共和国的建立为时间起点来看,“当代文学”这一概念的正式提出始于1956年由华中师范学院中文系师生编著的《中国当代文学史稿》,而它产生的源流最早要追溯到王瑶先生在《中国新文学史稿》中的《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文艺运动》一文.时至今日,我们所通识的“当代文学”概念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它在时间上特指1949年建国后迄今的所有文学,在空间上涵盖了大陆文学、港澳台文学以及海外华文文学等几个特定区域的文学.  相似文献   

8.
王瑜  邱慧婷 《唐山学院学报》2013,26(2):45-48,97
现代文学史观是现代文学史编写的灵魂,决定着文学史著的品格。在近年来现代文学史观的诸多建构理念中,朱德发的"现代国家文学史观"、唐金海的"文学史观的‘长河意识’和‘博物馆意识’"、关纪新的"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以及当前提出的"民国机制"民国文学史"等是其间产生较大影响、具有代表性的几种。梳理评判这些建构理念有助于合理认知当前研究的新发展,更有利于中国现代文学史治史理念研讨交流的深化。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个左翼文学社团,太阳社生存的时间并不长。从1928年春创建到“左联”成立前夕解散,历时二年。然而,它在现代文学史上却有着文学研究会、语丝社等文学社团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和地位。这不仅是由于它较早地倡导革命文学的理论,还在于它为实践这一理论所进行的创作方面的尝试和探索。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兴起,鲜明地暗示着继“五四”新文学运动后的又一个新阶段的来临: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早期革命者的实际斗争经历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创作素材,觉醒了的知识层读者群正在寻找受挫后更能慰藉人心的目标,这促使着文学题材和主题的顺向演变,而太阳社创作的出现,便是这一演变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0.
作为独立学科意义的中国现代文学史 ,经过教学实践和科研实践的反复检验 ,它得以存在的合理性与合法性是不证自明的 ;然而在上世纪末叶的文化反思浪潮中 ,却有不少学者对“中国现代文学史学科”提出质疑、评判和挑战 ,深感重构“中国现代文学史学科”的紧迫性与重要性。于是 ,在总结已有学科建设与演变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留下的教训的基础上 ,设计出诸多重构新学科的方案 ,如为人们所熟知的“20世纪中国文学”、“百年中国文学”、“中国新文学60年”等 ;而我则极力主张重构“现代中国文学史学科” ,它应建立于现代国家理念之上 ,凡是随着中…  相似文献   

11.
弓月与伊丽——伊犁史地论札之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创造历史需要历史想象力,研究历史同样需要历史想象力。从大文化的视角解读“弓月”和“伊丽”的历史内涵,推导出与众不同的结论。从弓月的元文化意义出发,论证“弓月”为突厥、粟特、汉三种语言文化的合璧。还论证了弓月族为样磨(yagma),悦般一咽面一样磨的演变及样磨与耶麦克(yemiek)的关系。还对弓月城进行了历史地理研究。论述伊丽作为王者之邦、温丽之乡、精髓之藏的文化意义,着重论证“伊丽”一词的由来。  相似文献   

12.
“史”与“论”的关系一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编撰中一个关键的问题,通过对80年代初中国现代文学“重评”的考察,可以演示出“史”、“论”问题与文学史建制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3.
论文从张爱玲入史的个案来探讨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和中国大陆现代文学史的两种不同生成环境。前者倾向于研究型文学史,后者大部分是教科书文学史,这不同的书写取向是如何导致书写范式的两种不同选择:风格史和精神史的对立。论文先从新世纪夏志清和刘再复对张爱玲的有关争论,回顾了建国前后中国大陆对张爱玲的接受史,是后来如何围绕在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有关争论和影响中展开。最后对《中国现代小说史》和中国新时期以来数十部现代文学史的张爱玲论述,做出了比较、分析和检讨,并指出了精神史的书写范式是如何紧附着意识形态的幽灵,始终跟随着新时期的张爱玲论述,它在大陆史家的心眼上划上了一道对张爱玲的接受限度,甚至从中我们可以归纳出几则大陆现代文学史书写在论述张爱玲的几条“金科玉律”,而这些至今都在无形中导致了大陆文学史写作以很暧昧的态度欲迎还拒着张爱玲幽魂的海外归来。  相似文献   

14.
檄魔文是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它用檄文文体宣扬佛教。后魏时期释僧懿创作的檄魔组文即是一组颇具特色的作品,为了更好地宣扬佛教,它在创作中采用了一些富有中国本土化特色的元素,呈现出中国本土化的特征,在文体上采用中国传统檄文,内容上使用中国本土典故故事、官职名号等。分析这种中国本土化特征在檄魔组文中的体现、产生的原因、造成的结果等,必会促进檄魔文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5.
吴秀明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写真》对近年现当代文学史编写过度突出"思想"的现象有所纠偏。全书从"历史的文学"(史料)入,从"文学的历史"(生命)出,以动态、开放、多元、包容的理念和丰富的史料,构造出充满原生趣味和现场感的文学史。书名虽曰"写真",然全书贯穿的对话、史论互证的特点,依稀可辨出其中淋漓的生气。  相似文献   

16.
《冀中一日》写作运动是文学史上意义重大却没有引起学界重视的大众文学写作运动。它开创了现代中国新的写作形式"一日体",集中呈现了大众文学写作的诸多问题。孙犁对这场运动的介入,以及《冀中一日》的重新发现和利用,都留下了耐人寻味的文学话题。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中国文学史有进化论文学史观、启蒙主义文学史观、阶级论文学史观、现代性文学史观、通俗文学史观、女性文学史观等多种文学史观。纵观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史,"人的文学"是其发展中或隐或显的整体线索,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的主要特征和表现。因此,以"人的文学"文学史观来建构中国现代文学史,既符合文学史的史实,又能体现中国现代文学的审美价值和现代性特征。  相似文献   

18.
论文以"五四"文学的历史叙述为例,旨在说明:中国现代文学史叙述应该打破既有的叙述逻辑,在全球化、殖民化的大背景下叙述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演变;通过引入"大历史观"增强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历史纵深,丰富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叙述肌理;要有"后视"的历史自觉,站在"今天"的立场上分析中国现代文学史史实及其深刻影响,还原文学史的纵深维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