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惜春是贾氏四春中最年幼者,擅长绘画是她独特之处,从中国绘画与佛教关系的大背景,从惜春与方外人交往的分析中,指出独擅丹青展示了惜春的形象,画与禅的相通,是皈依怫门的自然结果。  相似文献   

2.
浅析惜春性格孤介的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惜春是<红楼梦>里贾家四姐妹中最小的一个,曹雪芹对她的评语是孤介.惜春孤介的背后隐藏着太多的无奈和伤痛.客观上,是她自幼丧母,父亲忙于修道,在家为嫂不容;在荣府同样没有得到祖母的恩宠.生活加在她身上的冷漠、孤独养成了惜春孤僻的性格.在贾家,她年龄小,人微言轻,又因不受祖母宠爱而被人忽视.由于成人的疏忽、漠视而得不到恰当关爱,形成了她孤介的性格.主观上,生活中她为了保护自己深居简出,尽量少和人接触;躲在自己的蜗居里冷眼看周围所发生的人生悲剧和丑恶的闹剧;当希望与悲哀一起泯灭时,她自愿"缁衣顿改昔年妆"让自己做一个"独卧青灯伴古佛"的遁世者,逃离这腐朽不堪的污秽之地,让青灯古佛伴其终结一生.  相似文献   

3.
贾惜春是《红楼梦》中的悲情人物之一,她生长在繁华丛里,却亲眼目睹繁华散尽,她作为一个默默无闻的旁观者、陪衬人,眼看着姐妹们一个一个走向悲惨的下场。这一切造就了她孤僻冷漠的内心世界,同样也造就了她超然事外、理智淡然的内心态度。她过早地把红尘看破,最后“独卧青灯古佛旁”,与世俗隔绝。孤冷凄凉的内心感受始终伴随着她一生,在《红楼梦》中贾惜春只是一个用青春韶华默默和命运抗争的可悲可叹的陪衬人。  相似文献   

4.
贾惜春,在《红楼梦》中跻身金陵"十二冠首女子"之列,年纪轻轻便看破红尘,"缁衣顿改旧年装","独卧青灯古佛旁"。她出家的心愿从小便有,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贾府的衰落愈加坚定。如果说惜春的"心冷口冷"是她入佛的内因,那么环境的恶劣则是她学佛的重要外缘,因缘聚合,促成了她皈依佛门的命运。  相似文献   

5.
史湘云总是不让她的耳朵和嘴闲着,她每天一边忙着搜集各种外界传闻,一边忙着把这些传闻尽快散布出去。她问惜春:你读过《西厢记》吗?惜春说:没读过,但我知道这本书  相似文献   

6.
史湘云总是不让她的耳朵和嘴闲着,她每天一边忙着搜集各种外界传闻,一边忙着把这些传闻尽快散布出去。她问惜春:你读过《西厢记》吗?惜春说:没读过,但我知道这本书很红,  相似文献   

7.
史湘云总是不让她的耳朵和嘴闲着,她每天一边忙着搜集各种外界传闻,一边忙着把这些传闻尽快散布出去。 她问惜春:“你读过《西厢记》吗?” 惜春说:“没读过,迫我知道这本书很红,很有名。”  相似文献   

8.
史湘云总是不让她的耳朵和嘴闲着,她每天一边忙着搜集各种外界传闻,一边忙着把这些传闻尽快散布出去。她问惜春:“你读过《西厢记》吗?”惜春说:“没读过,但我知道这本书很红,很有名。”  相似文献   

9.
别菊珍 《文教资料》2008,(32):14-15
惜春由于其出身和自身的性格,使她在整个家族中的地位不高,也是小说的次要人物.惜春冷漠、孤僻的个性是无父母疼爱、无兄长关心、无姐妹之情等外因影响造成的.也正是这样的个性和旁观者的身份.使她能够更加深刻、清醒地看清楚个人和家族的命运.在她无能为力改变现状的情况下,最终做出出家的决定.  相似文献   

10.
湘云很神秘地凑近惜春:“我要借给你一本书。” 惜春问:“什么书?” 湘云说:“要是换一个人我绝不会借给她的。”  相似文献   

11.
在贾宝玉的“女子三变论”里,他把女人人生的三个阶段分别作了比喻:未出嫁前,是宝珠;出了嫁,是死珠;再老了,是鱼眼睛。从贾宝玉的“女子三变论”角度解析曹雪芹的审美理想,可以看出这三个阶段分别体现了曹雪芹审美理想的三种不同状态:“宝珠”是审美理想的依托,“死珠”是审美理想的异化,“鱼眼睛”是审美理想的破灭。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塑造了许许多多经典人物形象,因其丰富的内涵,几百年来,一直都深深吸引着人们去关注、探讨。其中,最引人注意而意见又最不统一的应属薛宝钗,有人认为她善解人意,以诚待人,集淑女、才女、孝女、美女于一身;也有人认为她"市侩化",虚伪、圆滑、冷酷无情,甚至阴险。曹雪芹的伟大之处就在于赋予他笔下人物丰富内涵,绝不是一眼能看透的简单的格式化人物,但他自己的"真情"却在文中细节处若隐若现。  相似文献   

13.
《江宁府志·曹玺传》表明,曹世选为曹雪芹上世入辽始祖;再联系《浭阳曹谱》和《武阳曹谱》,可以确认曹世选即曹以缮.  相似文献   

14.
脂砚斋批语中有关信息指明:脂砚斋的身份是江宁织造府中的书童,<红楼梦>原作者的伴读.脂砚斋对<红楼梦>原作者的家世生平、内心世界、创作意图,以及创作过程一清二楚.曹雪芹的友人都认定雪芹诗人、画家身份,<红楼梦>原作者不是曹雪芹,而是曹颜.  相似文献   

15.
刘世德 《丽水学院学报》2003,25(6):63-69,90
《红楼梦》各回描写的惜春在大观园中的住处,存在着互不照应的矛盾。这种现象的产生,是由曹雪芹在创作过程中的构思的变化和修改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16.
以《红楼梦》小说本为据来探讨作曹雪芹的身世,不失为一种方法。我们虽然不可以把一部《红楼梦》就简单地看作是作的“写实自传”,但书中隐含有作的家世和身世,这仍是无可争辩的事实。以小说本对粗关史料可以确证,曹雪芹就是曹天佑。  相似文献   

17.
《红楼梦》亦真亦幻的艺术构思是曹雪芹“十年辛苦不寻常”的创作结晶,它现实的与虚拟的双线结构影响到红学,导致了索隐派与考证派的诞生与发展,并波及到今日红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曹雪芹和布朗特加的小说揭示了人物与死亡抗争中的种种性格特点,并以人物的悲惨命运来反映当时社会的黑暗,从而加深了人们对社会的认识和对生活的热爱。  相似文献   

19.
曹雪芹祖籍襄平曾被定论为东北辽阳。这里根据种种典籍史料推断出其祖籍应为湖北襄阳。其主要理由有:辽阳只在秦汉时被称襄平,而清朝时襄平则指中原襄阳;其祖宋初曹彬迁居河北———客族先民北徙,语言风俗随之流传于迁入地;曹氏宗谱旁注从无辽东房之标记;“辽阳三碑”中有二碑刻有曹振邦之名,非其墓碑,实惟记录塔、庙落成或改修时的参与人员;按文人惯例,曹寅诗文集署名“千山”并非地名;早期《红楼梦》手抄本保留诸多客家风俗。  相似文献   

20.
曹雪芹所描写的贾府,是一个万难破毁的铁屋子,而探春是这铁屋子中为数不多的清醒者。她的“反庶”、兴利除弊、反抄检,企图挽狂澜于既倒等思想和行为,都是徒劳的挣扎,是清醒者痛苦的挣扎。探春的悲剧是“末世”悲剧的集中体现,标志着曹雪芹“补天”理想的失败,因而,探春的悲剧,有着特别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