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管他X不X"格式在口语中经常使用。"管他X不X"是由"不管X不X"虚化而来的。从形式、语义、语用三个角度对该格式进行考察,发现其表现形式更加自由多变,表达含义更加丰富,语用效果上更加强烈。  相似文献   

2.
"不X白不X,X了(也)白X,白X谁不X"是一个表示施事者获益的构式,X主要是动作动词。由于预设—陈说的组配方式不同,"X了(也)白X"单独使用时一般表示"有所损失"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有+所+X"与"无+所+X"是一对肯定与否定范畴,从逻辑上讲,肯定和否定是对称的,但是自然语言的肯定和否定是不对称的。"有+所+X"与"无+所+X"在使用频率、分布、"V"的音节数目和标记性程度上存在着不对称,本文从共时平面对"有+所+X"与"无+所+X"的不对称作出了描写和解释。  相似文献   

4.
问句研究中,多将"X+不"句式看作"X+不+X"的省略,作为反复问句来处理,但有些问句无论从形式还是功能看,均不在此列。从实例出发,把"X+不"句式单独出来,进行分类说明。从形式上看,"X+不"与"X+不+X"不同,从功能上看,二者也不完全等同;"X"的复杂使"X+不"也变得复杂。另外,"不"的功能在"X+不"中也不完全相同。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来,一种新的语言现象"X体"在网络上流行开来,由此产生了一系列"X体"类新词,如凡客体、淘宝体、TVB体、甄嬛体、梨花体、蓝精灵体等。本文就以"X体"类新词为研究对象,从内部构成、语义类型、相关的社会文化心理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与探讨。研究结果表明:"X体"类新词在构成上以"2+1"这种双音节语素加类后缀的格式为构成新词的主要形式,其中,"X体"类新词中的"体"有词缀化倾向,这种类词缀的产生,丰富了汉语的构词法。从社会文化心理角度看,"X体"类新词多用来表达人们的负面情感。  相似文献   

6.
"晒X"中的"晒"源自英语的"share"和广东话"晒命",并在沿用或借用共同语中已有的诸如"晒被子"、"晒粮食"类的"晒X"常用构词模式,形成其独特的搭配形式;在词语形式上,"晒X"多为三音节谓词性词组。目前人们对"晒X"结构的选择,既是经济性、新颖性用词原则的体现,同时又是人们彰显和诉求等社会文化心理的体现。  相似文献   

7.
"晒X"中的"晒"源自英语的"share"和广东话"晒命",并在沿用或借用共同语中已有的诸如"晒被子"、"晒粮食"类的"晒X"常用构词模式,形成其独特的搭配形式;在词语形式上,"晒X"多为三音节谓词性词组。目前人们对"晒X"结构的选择,既是经济性、新颖性用词原则的体现,同时又是人们彰显和诉求等社会文化心理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据耶夫·维索尔伦的语用综观论,语言是需要顺应各种语境因素的。这种语境是动态、发展的各种成分的组合体。网络、新闻媒体流行语"被+X"组合是一种非常规组合,看起来新颖奇特,却有其合理性,因为它的生成正是顺应了特定的语境因素: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  相似文献   

9.
赵微 《邯郸师专学报》2011,(1):95-98,104
现代汉语中有三类"别X着"祈使句,"别X着3"祈使句在X、"着3"的句法性质、语义特征以及"别X着3"祈使句的语用功能等方面具有自己突出的特性。  相似文献   

10.
新兴"被X"结构是对传统用法的创新和突破。本文对"X"的音节构成和语法属性展开定量分析,考察"被X"的句法位置,比较新兴"被X"结构与传统"被VP"结构的异同。  相似文献   

11.
李艳丹 《文教资料》2012,(32):144-146
文章从词语模的角度,考察了"微X"词,发现"微X"词语模是继承了原有词语模,并在此基础上增加理性义、微变色彩义发展而来的,模槽"X"绝大多数为双音节名词性成分,"微X"词在句子中可充当主语、宾语、定语,少数情况下可充当谓语,"微X"词的大量产生与微博的兴盛、快节奏的生活、个性化的追求、求新心理等有关。  相似文献   

12.
"如此X"式标题语主要与某些负面的新闻报道相联系,格式中"X"具有[-常规]的语义特征,整个格式除了对"X"或与"X"有关的某一行为活动进行客观陈述外,还带有对"X"强烈的贬抑评价色彩。这种贬抑色彩承袭于"如此X"最初出现的语言环境。对标题语中"如此X"格式相关问题的探讨,有利于新闻编辑者合理地创作标题,避免"文不对题"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随着"X货"构式在网络等媒体上的广泛使用,"货"的用法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形成了"X货"词族。新兴"X货"词族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具体表现为:一是"货"在表示"商品"义时用法更加灵活,且指人用法较之以往更为普遍;二是在"货"的附加义方面,指人时原有的贬义成分消失,转为中性义;三是"货"的语义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泛化,并通过"X货"构式大量构词,形成了"X货"词族,丰富了汉语表达。  相似文献   

14.
新兴族词"X男/X女"具有描述性、理据性、能产性等特点。可以从类推、潜词显化、认知等角度解释其产生机制。该结构具有时代性、社群性、个性化突出等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5.
"没有X只有Y"依据意义可分为突显式、条件式和评判式三种类型,其中评判式已经形成构式。评判式"没有X只有Y"根据X、Y的异同有两种构式义,共同点是都重在突出人的因素,而且形式简短,很能吸引听者的注意力,常见于口号或广告语。三种类型的"没有X只有Y"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的是主观化,同样主观化也是两类构式义间演化的纽带。  相似文献   

16.
根据语料,发现可以进入结构槽"X慢点儿"和"慢点儿X"的"X"及"X"的特点,并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分析了结构槽"X慢点儿"和"慢点儿X"的异同。  相似文献   

17.
我们可以把创新"被X"格式的出现,看作是对传统"被"字句用法违反的认知操作的结果,最终促使"被X"具有了"主观强加的事件否定"义。这种突破句法常规的做法正是网络用语吸引人眼球,使人感觉"异常"之中带有辛辣、讽刺、反语等"否定"意味的独特之处。当我们看到了这些带"被X"格式的词时,即使没有看到详细内容,我们多半也不会相信"X"事件的真实性。"被X"格式已经慢慢类化为表示事件否定的构式,我们并不能从其各个组成成分直接推知"事件否定性"语义。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新兴"X嫂"类称呼语为研究对象,运用描写与解释相结合的方法,从词义演变和语言形式类推机制的角度,分析了新兴"X嫂"类称呼语的创新性与特殊性。通过传统"X嫂"类称呼语与新兴"X嫂"类称呼语的对比,总结出后者是对前者的继承和新变,二者在形式和意义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同时,社会现实的发展变化和语言中的隐喻机制、类推机制共同作用促成了新兴"X嫂"类称呼语的产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从"犀利哥""芙蓉姐(姐)"闪电般蹿红网络以后,"哥""姐"的风潮席卷了整个网络及各类媒体。出现了诸如"励志哥""相亲哥""萝卜哥""瞌睡哥""煎饼哥""拾荒哥""大衣哥""hold住姐""失控姐""蛋糕姐""著姐""青泥姐""炫校姐"等一系列"X哥(姐)"结构的词语。在"X哥(姐)"词族中,"哥(姐)"的理性意义已经虚化,语法意义增强,成为一个构词语素,构词能力扩大,推出一系列"X哥(姐)"词汇,且其所处位置相对固定。本文将从"哥(姐)"词义、语法特征、"X"的性质特征以及"X哥(姐)"产生并迅速流行的原因三个方面对网络流行语"X哥(姐)"这一词族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20.
"逐X"类词与"渐X"类词是现代汉语副词的两大基本类,二者在基本意义和表量差别、构词差异与复合变量、形式变换及功能涵盖、词义核心及侧面凸显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从而呈现了渐变副词的内部属性和外部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