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写人叙事,总少不了要对人物生活的环境和事件发生地周围的景物进行必要的描写。之所以要这样做,是因为景物描写具有其特有的重要作用。那么,景物描写具有怎样的作用呢?让我们结合实例作简要说明。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请看下面这段文字:“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这是鲁迅先生《故乡》一文中的一段话,这段话所交代的正是《故乡》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时代背景,即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农村。与此同时,这段话也给鲁迅先生此次回去“…  相似文献   

2.
在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中屯景物描写的笔墨虽然不多,但景物特征鲜明,简洁传神,颇具匠心。仔细品味,其作用有以下儿点。一、点明杜会背景小说开篇就将久别的故乡作了概括性的景物描写:"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形象地写出了故乡死气沉沉的景象。一个富有表现力的"横"字;更突出了荒村的颓败、破落,毫无生气,好像是倦卧的病人在横躺着,寥寥几笔就写出了在黑暗的半封  相似文献   

3.
在鲁迅小说《故乡》第二自然段中 ,关于故乡的描写非常赫然 :时候既然是深冬 ;渐近故乡时 ,天气又阴晦了 ,冷风吹进船舱中 ,呜呜的响 ,从篷隙向外一望 ,苍黄的天底下 ,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 ,没有一些活气。这里 ,作者把故乡描写成一个阴惨、萧索的“荒村” ,似乎不如此就无法充分表达主人公“我”的悲凉心情。那么这究竟是偶然所为 ,还是另有深意呢?如此表达 ,鲁迅能够说出他那沉默、深邃的心灵世界吗?下面 ,我们就来探讨一番 ,看看能否有所得。小说是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而展开叙述的 ,“我”是小说中的人物 ,也是故乡沧…  相似文献   

4.
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  相似文献   

5.
从心出发     
面对这个空气有点清冽的冬天,我总习惯拿鲁迅的冬天来自我安慰。既然是冬天,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地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课堂上读这段文字时,根本就不明白鲁迅先生这样写到底是什么意思。隔了无数个冬  相似文献   

6.
电影电视中有不少配角甘做绿叶,把那些大明星衬托得光芒四射.比如,吴孟达自打《赌圣》开始,就成为周星驰身边不可缺少的超级绿叶,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无独有偶.上海卫视《欢乐喜剧人》中的艾伦,高大魁梧的他也甘做绿叶,衬托自己的搭档王宁,让其光彩照人.其实,这种衬托手法,在文学作品中比比皆是.比如,鲁迅先生在《故乡》开头描写:“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缝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这里用荒凉萧索的环境和气氛,衬托作者悲凉的心情.  相似文献   

7.
师:鲁迅对“故乡”景物的描写共有几次? 生:三次。 师:哪三次?能否把描写的原文朗读一下? 生:一是“我”回到“故乡”时见到的“萧索的荒村”;二是“我”回忆起的“神异的图画”;三是“我”“在朦胧中”想象到的图景。  相似文献   

8.
好的景物描写在记叙文中会成为“亮点”,使文章意蕴丰富。写人可借景抒情,展现人物性格特征;叙事能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甚至成为线索,贯串全文。如何写景?笔者总结出以下三种方式:一、虚实之式。所谓“虚”,即写胸中之景;所谓“实”,即写眼前之景。胸中之景虚幻,充满诗意;眼前之景真切,客观,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如《故乡》中写“我”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所见的是一派萧索、荒寂的图景: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点活气。这不仅渲染了悲凉气氛,更与“我”胸中美丽的故乡形成强烈反差,从而暗示人物命…  相似文献   

9.
能在一字之中绘就一幅景,点活一个人,剪影一个时代特征的作家并不多见。鲁迅先生就是这不多见中的一位佼佼者———“苍黄的天底下横(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下同)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故乡》),“横”字形象状描出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破败、荒凉与冷落;“驼背五少爷的还未完...  相似文献   

10.
鲁迅的《故乡》以“我”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安排情节,可划分为“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三个部分。“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干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实属不易,本应是比较愉快的,但渐近故乡时,看到“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我”的心禁不住  相似文献   

11.
阅读文章 ,要善用眼 ,巧用心 ,善于从细微处入手 ,小中见大 ,进而体味刻画人物之精妙 ,描摹事体之传神。1 关注关键字词人们写文章 ,往往追求一字传神 ,这一字 ,凝聚了作者心血 ,也常常是我们理解文章的关键。阅读文章 ,对关键字词应格外留心 ,细细品味 ,诚如叶圣陶先生所说 :“一字未宜忽 ,句句悟其神。”这样的例子很多 ,最熟悉的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头春意闹”的一“绿”一“闹”已成炼字佳话。读鲁迅的《故乡》 ,开头“苍黄的天底下 ,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 ,一个“横”字 ,便写出了故乡的萧条荒凉。读王维的《渭川田家》…  相似文献   

12.
在现实生活中,真善美与假恶丑总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因此,在文学作品中,运用对比,往往可以更生动更深刻地反映现实生活。鲁迅在小说《故乡》中就非常成功地运用了对比,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表达了作者的美学理想。首先,作品中眼前故乡的萧索衰败景象与二十多年前故乡的美丽景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眼前的故乡是一幅荒村图:天气是阴晦的,冷风呜呜地响,苍皇的天底下横着几个萧索的乡村。这幅荒村图生动地显现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农村的衰败景象,也衬托了“我”的悲凉心境;而十多年前的故乡是那样美丽:“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  相似文献   

13.
鲁迅在其小说《故乡》中,通过“我”回乡搬家时的见闻和感想,运用大量的对比手法,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经济破产,农民生活困苦不堪的历史真实,深刻揭示了帝、封、官压榨下的旧中国农民问题的严重性,表现了作者对旧社会的彻底否定和对新生活的热烈追求。一、萧索的荒村与神异的图画同是一个故乡,“我”记忆中的故乡是一幅神异的图画,“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二十多年后,“我”再回故乡时,“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缝隙向外一望,苍…  相似文献   

14.
毛主席在论及辛亥革命时说:这次革命,“只把一个皇帝赶跑,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青年运动的方向》)。鲁迅于一九二一年写小说《故乡》时,虽然还没有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但是他却从实际生活中看清了虽经辛亥革命,而一切“仍旧”如故。因此,从本质上看,鲁迅在《故乡》中始终围绕着“故乡如故”选取和组织题材、塑造人物、表现主题。作者通过精湛的艺术构思,以其“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增强了艺术的效果。鲁迅以故乡的“未变”,直接写出故乡如故。小说一开始,就写“我”冒着严寒回到了“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见到的是:“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寥寥几笔,勾勒出了一幅萧条、荒寂的农村图景。作者于此决非泛泛之笔,也不在于单纯的渲染环境气氛,而是以此证明“故乡本也如此”,“没有进步”。二十多个春  相似文献   

15.
说“横”     
小时候学习鲁迅先生的《故乡》,其中的人物命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承想自己当了老师,重温此文,首先感兴趣的竟是这样一句:“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不用“有”而用“横着”,这是为什么呢?查工具书,可知“横”有成横状、横着、纵横错杂、充溢、广阔等意思。结合语境,句中的“横”应是稀疏且杂陈之义。一词用得好,意境全出。有感于此,不禁查诗找词,略有所得。  相似文献   

16.
小议鲁迅、朱自清作品中动词的妙用唐春梅鲁迅先生和朱自清的作品脸炙人口,堪称楷模。读后使人觉得余味无穷,记忆犹深,其中动词用得贴切是其妙处所在。(1)精选动词,含蓄地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如《故乡》中,“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相似文献   

17.
《道士塔》是一篇精美的散文文章之中有许多饱含强烈感情、像诗一般优美的词句需要引导学生认真揣摩玩味。现分析如下:⑴“夕阳西下,朔风凛冽,这个破落的塔群更显得悲凉。”全文的感情基调———悲凉,同时用“朔风”的“凛冽”、“塔群”的“破落”来进一步烘托“悲凉”的气氛,再加上“夕阳西下”一句意味深长的点染,使读者深切体会到作者为中华民族这条东方巨龙受到侵害后的衰弱而感到痛心和愤怒;也不由得让人想起鲁迅先生《故乡》中“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来。(2)“……他回头看了一眼西天凄艳的晚霞。那里,…  相似文献   

18.
"万条垂下绿丝绦"是柳树的成长模样;"春风吹又生"是小草的成长模样,那朝气蓬勃的青少年们又该如何成长呢?直面成长,或许是我们漫长又复杂的人生路上首先要学会的课题,鲁迅的名篇《故乡》就为我们呈现了三种不同的成长模样. 文中的迅哥儿,带着满心的期待和不舍,时隔20多年跨越两千余里,终于回到了心心念念的故乡.可是眼前的景色却让他的心狠狠地抽搐起来.深冬里阴晦的天气、呜呜作响的冷气,以及苍黄的天色和那横着的萧索荒村,再加上变卖家产心绪本就不好.最后竟是"气闷"和"悲哀"了.那么迅哥儿到底在故乡经历了什么,竟有了哀莫大于心死的感觉?其实正是因为三段成长,代表三种类型人的成长,他们都无一例外地长成了自己最不喜欢的样子,以致于让 "我"悲哀至极.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并指出:要培养语感,发展思维。那么什么是语感呢?鲁迅的《故乡》中有这样一句话:“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读到此处,有的同学在头脑中立刻现出萧条、冷落、破败的旧中国农村的景象,而有的同学却会漠然置之,甚至会提出“荒村怎么会横着”等疑问。这种差异,正是对语言的感受能力方面的差异。这种对语言的感受能力,简言之,就是语感。即通过对语言材料的感知,所形成的对语言材料特有的、近乎直觉的敏锐的感受能力。[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如何描写是记叙文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如何才能写出景物的特点呢?我现在以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为例,谈谈有关写出景物特点的方法。一、注意景物特点的代表性景物的特点很多,但在写作时不能面面俱到,主要抓住最能显示景物特点的代表部分来写,充分体现其景物所包涵的思想感情。如《桂林山水》一文,作者要反映出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色,激发读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首先抓住了具有代表性的“山”和“水”来写。至于“空中的云雾迷蒙,山间的绿树红花,江上的竹筏小舟”只是一带而过。这样既写出了漓江水的“静、清、绿”,又写出了桂林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