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的合作行为对于团队运行效率及科研创新至关重要。政府型强互惠,即政府给予群体成员合法性权力,强制惩罚群体中的推卸责任者,可有效推动社会群体合作演化。结合政府型强互惠理论,从行为经济学的角度,分析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的合作行为,建议应拥有强有力的团队领导,促进团队愿景统一,培养团队合作的文化氛围,从声誉、激励、惩罚等方面建立明确的管理机制,以促进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合作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试论高校科研团队的管理与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校科研团队的建设,有利于学科带头人的培养,特色学科的培育,科研方向的整合以及创新思想和创新成果的产生。笔者分析了高校科研团队的特点及其现状,指出了科研团队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如何管理科研团队,最后就如何建设科研团队提出了看法与建议。  相似文献   

3.
针对当前高校科研活动中科技创新与社会经济发展脱节,科技创新项目与市场需求脱节,从而导致成果多、转化难、应用少的现状,由以往的"末端治理"转向"源头治理",以克服高校科研中的"孤岛现象"。从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的视角出发,分析了高校科研中存在的"孤岛现象"及其原因,以增强团队市场意识及市场敏感度为核心提出了要从科研目的、成员结构、考核激励、决策机制以及校企科研合作着手推动高校科研团队的建设由知识导向型转向市场导向型的具体措施。由此从高校科研活动的发端开始推进高校科研与实际生产的对接,化解我国高校科技创新脱离经济社会所出现的成果转化难的症结,破解我国高校科研中的"孤岛现象",提升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量。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高校"校企合作"的现状分析以及对翻译专业的校企合作模式和运行机制的探索,提出以教学、科研、就业为主体,促进校企之间深层次合作。共建合作平台、订单式人才培养、合作课程开发、共建教学团队、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等方式,能够促进学校优势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拉近学校教学与企业实践的距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论述学术交流对高校科研工作的促进作用。通过学术交流,可调动广大教师和科技人员申报科研项目的积极性,可促进多学科科技人员组合成科研团队,可加速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和促进高校优势学科群的形成。可加强高校与科研机构及企业横向科研项目的合作。  相似文献   

6.
针对当代大学生创新科研能力弱、项目经验缺乏等问题,立足于企业的人才需求,通过将科研项目和学科竞赛作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载体,构建大学生创新研学团队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科研创新精神和学科竞赛能力,丰富学生的项目经验,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在促进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曾雁  李冬冬 《大学教育》2022,(4):14-17+46
在中国-东盟教育合作背景下,广西高校教师与东盟高校教师的学术交流越来越频繁,广西高校教师面向东盟的科研国际化获得了新的机遇,如何构建一个促进广西高校教师面向东盟的科研国际化的模式,是当前广西众多高校的科研管理者探讨的主题。通过对部分广西高校的380位教师及管理者的问卷调查,以及对16位教师深度访谈数据的收集,课题组运用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和东盟高校进行学科建设合作、共建科研平台、共同谋划学术论坛、关注中国-东盟热点问题等促进教师科研国际化的措施,与受访者学历、职位、学校规模、师均科研经费有显著的相关性(P<0.05)。研究认为,构建一个以凝练面向东盟的学科方向为引领、学院平台建设为主体、学科平台为中心、学术团队为主力的“四位一体”的闭环结构,能够将优质的科研资源有效融合到一起,促进广西高校教师面向东盟的科研国际化。  相似文献   

8.
组建高校思政课教学科研团队,是提升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的有效措施。当前高校思政教学科研团队建设发展不太均衡,一些团队存在着定位不准确、方向不明晰、结构不合理、协作不充分等问题。高校思政课教学科研团队要形成凝聚力和自身特色,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重视带头人的培养、遴选和管理,优化团队的年龄结构和学科结构,健全和完善评价和激励机制,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氛围,促进成员之间的交流合作。  相似文献   

9.
突出特色是学科建设的突破口,学科特色培育是地方高校提升学科发展水平的根本出路。地方高校学科特色培育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地方特色、科研特色和产学研合作是地方高校培育学科特色的基本途径;制定科学的学科发展规划、加强学科团队建设以及创新学科建设管理体制与考评机制是学科特色培育的条件保障。  相似文献   

10.
浅议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学科的不断交叉、综合和渗透,科研越来越需要不同的学科进行交流和合作。加强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是适应这一趋势的需要,同时也是提高高校科研能力,推动高校科技创新非常行之有效的措施。文章就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面临的问题进行简要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高校教师科研文化的缺陷及其改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科研活动中教师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以及受社会心理影响而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等,构成了高校教师的科研文化。从世界高等教育历史来看,高校教师科研文化在主体、客体和产出等维度上经历了从个体文化向合作文化、从学科分治文化向多学科文化、从纯理性文化向功利性文化的发展过程。我国当前高校教师科研文化的缺陷表现为:重形式的合作文化、浅层移植的多学科文化以及群体趋向的功利性文化。为形成科学、健康的高校教师科研文化,高校应建立科研合作机制,培育教师团队协作精神;应改革传统学科制度,完善学院制内部管理体制;应注重科研制度建设,促使教师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相似文献   

12.
杨兰  杨静 《教育教学论坛》2011,(23):237-238
高校建设科研团队,为高校学科发展、科研水平的提升提供有利条件,是高校提升自己综合实力的途径和必要手段。在分析高校科研团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后,从科研团队自身和高校的角度给出了以人为本,建设高校科研团队的想法。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国在着力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创新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旋律,高校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发挥了建设性作用,尤其是高校科研团队成为高校创新的主力军。因此,在新时期全面做好科研团队建设,对进一步提升科研创新能力,提高高校科研对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贡献率,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新时期高校科研团队建设,既要不断加强学术带头人建设,构建良好的沟通机制,形成科学的组织结构,建立完备的考核评价体系,也要培育团队合作精神,建立高水平科研创新基地,建立多元化的科研投入体系,推进不同学科资源共享力度,最终推动高校科研团队建设再上一个新台阶,更好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伟大战略。  相似文献   

14.
科研作为大学的三大主功能之一,对于促进教学、发挥高校为社会服务的功能具有重意义。文章指出了科研的重性,并分析了目前高等学校学科科研中存在学科带头人设置不合理、科研缺乏推动力导致研究分散,科研经费分配不合理,教师未能将教学与科研有效结合等问题,并从优化学科带头人的选拔与设置,高校按发展规划建设科研团队,统一规划进行科研课题研究,明确科研方向,合理分配各类项目的经费,促进教学和科研的有机结合等方面提出提升高校学科科研水平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我国高校研究生生源中的"级差现象",源自于生源选拔方式、知识储备、实践基础等方面的不同,也因此导致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科研起点以及实践能力的差异。文章以中南大学有色金属材料加工学科为例,对高校科研人才培养中因"级差现象"产生的问题及其对策作一探讨,强调创新培养方式,发挥团队优势,扬长避短,因势利导,实现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双赢。  相似文献   

16.
加强创新团队建设,促进学科健康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研创新团队的建设是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努力建设创新团队,培养科研人才,是确保学科科学发展、增强学校竞争力的现实需要和根本保证。本文结合药学院无机化学学科团队建设过程,深入阐述了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对学科科学健康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过程中,地方高校要以科研水平促进学科实力的提升。通过国际科技交流、国际科研成果、应用型科研成果转化来提高科研水平,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地方高校要通过重视科研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合理定位科研国际交流与合作方向,形成跨学科、跨部门的教师科研合力,为产出一流科研成果、促进学科建设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8.
组织壁垒、利益分配不公、缺乏有凝聚力的学术带头人以及学术腐败之风是严重影响高校科研团队健康发展的重要原因。促进我国高校科研团队的健康发展,需要采取坚持自主结合的原则,优化内部组织结构,重视科研团队带头人的选拔,改革科研团队分配制度,加强科研团队的文化建设,完善科研团队管理制度等一系列措施。  相似文献   

19.
地方高校创新团队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创新团队建设的目的是明确学科方向,汇聚科研队伍,提升科研水平和科研能力,推动学科建设,促进学校发展。创新团队建设只有把握关键,突出特色,发挥优势,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指出高校科研创新团队是由学术带头人、有科研能力的教师、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等多个主体组成的复杂适应系统。从微观视角,建立了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单个主体的刺激—反应模型,指出影响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形成的驱动因素和制约因素,揭示了单个主体的运作机制;从宏观视角,建立了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多主体交互合作的回声模型,揭示了多个主体之间的交互合作机制并进行了实例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