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文观止》是一部流行很久的古代散文选集。书名所用的“观止”二字,出自《左传》。据记载,鲁襄公二十九年,吴公子季札去鲁国访问,要求欣赏一下鲁国歌舞。鲁国答应了他的请求,演出了各种音乐舞蹈给他观看。当看完“韶箾”一舞时,季札对陪同的人说:“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意思是说,我已经欣赏到最高境界的艺术了,虽然还有别的音乐舞蹈,我也不敢再提出要看了。《古文观止》的编者移用“观止”二字,  相似文献   

2.
《古文观止》简介《古文观止》全书12卷,由清代吴乘权、吴大职叔侄两人共同编选,书中收入上起周代下迄明末的历代文章222篇。吴乘权字楚才,吴大职字调侯,浙江山阴穴今绍兴市雪人。“观止”二字,出自《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吴公子季札在鲁国欣赏周乐,看到《韶筋》舞,赞叹“德至矣哉!大矣”,认为其美妙已经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说道:“观止矣。”后用成语“叹为观止”来赞赏事物美好到了极点。书名用“观止”,意在说明所选篇目尽善尽美,无可超越。《古文观止》自清初定稿以来,流传城乡,雅俗共赏,影响甚广。选编《古文观止》的目的是给读者提供…  相似文献   

3.
《古文观止》的编选者吴楚材和吴调侯(以下简称“二吴”)叔侄也许没有想到这部书进入现代社会以后,仍然是人们案头较好的古文读本。不过,从书名冠以“观止”来看,本原于《左传·襄公29年》“季札观周乐”的这个词,张扬了他们的自许自得。吴公子季札到鲁国欣赏周乐,先听国风、小雅、大雅、颂,各有赞誉。后观周舞、汤舞、夏禹之舞,至舜舞《韶》,感叹道:“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无不帱也,如地之无不载也。虽甚盛德,其蔑以加于此矣。观止矣。如有他乐,吾不敢请已。”这“观止”,是再不观赏了,因为没有什么乐舞及其表现的道德可以超越它的。那么…  相似文献   

4.
公元前544年(鲁襄公二十九年),吴国公子季札到鲁国访问,欣赏与品评了保存于鲁国的周代乐舞,这就是著名的“季札观乐”。古往今来有许多学者认为,季札评论的对象是与音乐相配的文辞部分(歌词),亦即《诗经》;他的话是对《诗经》的一个经典性论述。然而仔细推敲,这样的结论恐怕是很有问题的。首先,最大的疑问是时间。三百多首诗一连表演下来那绝非几个小时的事,季札会看得头昏脑涨,乐工们累都得活活累死,况且这还不包括《大武》、《 》、《大夏》、《韶》等这几个大型舞蹈。当然,可以作这样的解释:季札在鲁观乐流连忘返,…  相似文献   

5.
叹为观止     
春秋时,吴国有一位公子名叫季札,他博学多才,精通音乐。一次,季札奉吴王之命访问鲁国。在鲁国访问期间,季札要求观赏鲁国乐工们演奏周乐,鲁襄公便让乐工们为他演了"国风"、  相似文献   

6.
谢新寿 《师道》2000,(1):62-62
苏步青出身于世代农家,小时家贫上不起学,放牛回来走过村上私塾,常常从门缝里偷听先生讲《三字经》,听到学生跟先生嗡嗡地读着“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时,他忽然想起自己也姓苏,便也高兴地跟着念。每天放牛经过都这样在学堂门口偷听,时间长了,他终于把《三字经》、《百家姓》、《左传》、《古观止》里许多章节都背熟了。  相似文献   

7.
季札的中原之行及鲁国观乐,并不仅仅是季札个人文化修养及吴国文化实力的展现,从大处来看是中国文化"重大突破时期"的前夜、子学崛起的先声,彰显了一个大时代即将来临,是圣贤大哲老子、孔子等人登上历史舞台的预演;从小处来讲是吴地文化经过太伯以来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而能与中原先进地区相匹俦的真实反映;同时他也是春秋时代贤人群体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8.
毛主席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这篇光辉著作中,引用了《曹刿论战》一文,生动地论述了战略防御原则,批判了军事冒险主义。现就这篇文章的人物分析,谈谈个人的肤浅体会。 文章写两个人物:一个是曹刿,一个是鲁庄公。 鲁庄公是鲁国的统治者,对军事鲁莽无知。你看,他对这场关系到鲁国生死存亡的战争,采取多么轻率的态度: “齐师伐我”,他不管自己准备如何,“将战”; “战于长勺”,他不问敌人士气盈竭,“将鼓”; “齐师败绩”,他不顾敌情真伪莫测,“将驰’。 “将战”、“将鼓”、“将驰”三个词,便把急躁冒失的鲁庄公描绘得形象、逼真。加上战前他的“小惠未遍”,“小信未孚”,不懂得取信于民,以及战后他还昏头胀脑,不知何以制胜而“问  相似文献   

9.
<正> 杜甫在他的一生中,写过不少题画诗。这些诗与其他的诗一样,表现了他关怀国事的思想情感,也表现了他在艺术上的造诣。这些诗与其他的诗一样,是祖国宝贵的文学遗产,受到了历代评论家的重视和赞赏。明代胡应麟认为他的题画诗,“自开堂奥,尽削前规”(《诗薮》卷四),清人赵翼认为“搜奇抉奥,笔补造化” (《檐曝杂记》卷五);沈德潜说他“开出异境,后人往往宗之。”(《唐诗别载》二○八页)并说“有化工而无人力,观止矣”;申涵光称其《丹青引赠曹将军霸》是“古今题画第一手”  相似文献   

10.
季札观乐是《左传》中记载的一场重要的审美欣赏活动。季札将他的雅乐审美观和政治见解结合在一起,为后人提供了集表演、欣赏、评论于一体的综合性的审美欣赏活动。从季札观乐活动,可以想见春秋时期的儒家中庸文化、政教风俗以及当时人们对《诗经》的文学风格及音乐审美的体验。季札的评论对我国的音乐和文学审美都带来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1.
张远山先生在《东方》2001年第10期中,提到了“子贡赎人”的道德典故:鲁国的法律规定,如果鲁国人在外国沦为奴隶,有人出钱把他们赎出来,可以在国库中报销赎金。子贡赎了一个鲁国奴隶,但拒绝了国家支付的赎金。孔子认为,这违背了他的道德思想。因为子贡式的“无私道德”最终使道德变成了只说不做的东西,成了纯粹的高调。过高的“道德”不仅没有推广道德,反而推广不了道德。  相似文献   

12.
《论语》不是专门研究言语交际的著作,但是,其中的很多论述都体现了孔子言语交际观,本文试图在前人论述的基础上,对这个问题作进一步探讨。 一、交际语言的选择 孔子生活的时代,已经出现了方言和雅言并存的局面。孔子是鲁国人,他在日常生活中用鲁国方言进行交谈,在课堂教学时,选择雅言作为教学语言。“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论语·述而》,以下只注明篇名)雅言,据清人刘  相似文献   

13.
心里的许诺     
季札是春秋时吴国的公子,奉命出使几个诸侯国。他在拜访徐国的国君时,徐国的国君喜欢上季札的佩剑,可是没好意思开口要。季札心里明白他的意思,但因为他还有出使任务,不能没有像样的佩剑,就没有送给他。等到他完成出使任务返回,徐国国君已经死去,于是季札解下宝剑,挂到徐君墓前的树上离去。他的随从很不解,说:“徐君已死,你这是送给谁呢?”  相似文献   

14.
古代普通话     
我国古代重视方言的统一,于是有了“雅言”。它就是古代通用语,相当于现在的普通话。孔子在鲁国讲学,他的三千弟子来自八方,孔子正是用雅言讲学的。《论语·述而》中说:“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相似文献   

15.
坚守的力量     
在史诗大片《孔子》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人性化的孔子。他的以礼治国得到了鲁国国君赏识,帮鲁国从齐国收复城池,扬振国威。可是,当削减计划失败,鲁国公不再用他,他只得率众弟子周游列国,饱受饥寒、战乱之苦。  相似文献   

16.
春秋时期(公元前684年),齐国和鲁国进行了一次规模较大的战争,史称“长勺之战”。教材选自《左传》中的《曹刿论战》,记载的就是长勺之战,文中写鲁国打败齐国的战争过程只用了52字。战斗紧张而激烈,作者为什么只用了如此少的文字呢?  相似文献   

17.
墨子散议     
墨子,姓翟名乌。生卒年不详,《史记》中无传,只在《孟子·荀卿列传》中附有二十四个字,“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墨子的籍贯,《昭明文选》所载有鲁、宋、楚三说。“五四”时期,有人根据《墨子·贵义篇》有“先生之色黑”的话,认为他是印度人,阿拉伯人,实属无稽。新《辞源》说他是鲁国人,就《墨子》书中“子墨子自鲁即齐”的说法及《准南子》中称他是“北方之贤人”,看来可信。  相似文献   

18.
《公仪休拒收礼物》是个独幕剧,讲述了两千多年前鲁国宰相公仪休拒收鲤鱼的事,赞扬了他奉公守法、深明大义的品质。引导学生理解公仪休说的“鲤鱼的味道实在是鲜美呀”和“我一闻到鱼的腥味就要呕吐”这两句看似自相矛盾的话。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  相似文献   

19.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必修②)选入了先秦散名篇《烛之武退秦师》一。中有这样一句话:“秦伯说,与郑人盟。”(着重号为笔所加,下同)课本对其中的“说”注释为:“说”通“悦”。《教师教学用书》将“秦伯说”译为“秦伯很高兴”。类似这种译法很多,例如:《古观止全译》(杨金鼎主编.安徽教育出版社1984年9月版1译为“秦伯很高兴”;[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循循善诱     
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在家乡创办私学,提倡“有教无类”、“诲人不倦”的教学方针,提出“因材施教”、“循循善诱”、“言传身教”的教育观,提出“温故知新”、“发愤忘食”、“博学多闻”的学习观。为推行仁政德治的主张,他率领弟子周游列国。晚年主要致力于《诗》、《书》、《春秋》等古代文献整理及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