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宏伟的外观、精巧的布局、华贵的陈设,让读者目睹了贾府的尊贵奢华,而王熙凤、贾宝玉的盛装丽服,彩绣辉煌,五彩缤纷,使我们领略到了重量级人物出场时的绰约风姿。但细细品读,你会发现曹雪芹对林黛玉的衣着服饰始终不提一字,全文先后三次对林黛玉的肖像进行了描写,不管是在众人眼里.还是在王熙凤的眼里,抑或是在宝玉眼里,甚至整部《红  相似文献   

2.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的主人公之一,在她身上凝聚着作者的理想、欢乐与哀愁。林黛玉形象的出现,为中国文学史人物画廊增添了崭新人物形象。她光彩动人、摧灿夺目,启人深思。(一)林黛玉是作者呕心沥血,用理想与现实、用历史与未来,用智慧和热情塑造出来活在读者心中的艺术形象。她聪明清秀,“秉绝代之姿容,具稀世之俊美”,在贾、薛各府婆子丫环眼里她是天仙般的姑娘,在表兄宝玉眼里她是“神仙似的妹妹”。她不仅美丽,而且聪明,才思敏捷。她的才情“真是寡二少双,惟有青女素娥可以仿佛一二”(九十七回),凡看过《红楼梦》的人…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其中诗词的翻译在《红楼梦》英译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最不易翻译的部分之一。而意象作为中国古典诗词的灵魂应该在翻译中最大限度地得以再现。从霍克斯和杨宪益译本中各选取五首林黛玉诗词对其诗歌中意象的再现进行对比研究,为诗词翻译中意象的再现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薛欢 《学周刊C版》2014,(2):222-222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最具有诗意和理想色彩的艺术形象.以情为主.不甚关心俗事.有强烈的自我情结.自尊优越而又自卑敏感。在封建主义社会中.她对贾宝玉的一往情深,却遭到了无情扼杀,导致“泪尽而逝”。《红楼梦》是林黛玉悲剧性一生的真实写照。笔者在本文中分析了林黛玉的性格特点以及林黛玉与贾宝玉之间的爱情.得到了林黛玉悲情一生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中的人物纷繁复杂,人物设置相互纠缠盘结,有时并不因故事情节而相关.作为《红楼梦》中第一号女主角的林黛玉,作者在塑造时更是倾尽心血,除晴雯外,还有多个“影子”,本文将以文本为根据,通过细读,论证林红玉与龄官是林黛玉的另外两个“影子”,并试图分析这两个人物在衬托林黛玉形象时所起的不同作用,以及暗含在这两个人物身上的对《红楼梦》八十回后林黛玉命运发展的隐喻.  相似文献   

6.
简飚 《师道》2002,(2):37
多愁善感的林黛玉的学识和才气具有“超级教师”的水平,这在《红楼梦》里是有据可查的。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时代,像林黛玉这样的女子去当教师是不可能的,但《红楼梦》却写她当了一回货真价实的老师(如她教香菱学诗),这一点也可看作《红楼梦》向传统思想挑战的又一战绩。《红楼梦》第48回写林黛玉教  相似文献   

7.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塑造了众多生动立体的人物形象,林黛玉就是这其中最典型的形象之一。林黛玉的典型形象主要是通过她的语言来表现的,其语言通俗而不失典雅,率真而稍显尖刻,是《红楼梦》中众女子所不能及的。从对《红楼梦》语言的整体风格进行论述,引入对林黛玉语言特点的分析;又从不同的角度对林黛玉和"红楼"其它女性语言风格进行对比,突显出黛玉语言的艺术性。  相似文献   

8.
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和戴维.霍克斯分别翻译的《红楼梦》,在众多《红楼梦》译本中可称为两颗璀璨的明珠,文章从译者不同的法律文化背景投射出来的不同的翻译方法入手,通过比较两个译本,认为由中西方法律文化因素的潜在影响导致的是不同的翻译效果。  相似文献   

9.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最具有诗意和理想色彩的艺术形象,以情为主,不甚关心俗事,有强烈的自我情结,自尊优越而又自卑敏感。在封建主义社会中,她对贾宝玉的一往情深,却遭到了无情扼杀,导致"泪尽而逝"。《红楼梦》是林黛玉悲剧性一生的真实写照。笔者在本文中分析了林黛玉的性格特点以及林黛玉与贾宝玉之间的爱情,得到了林黛玉悲情一生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李晓  钟再强 《英语广场》2021,(11):21-23
《红楼梦》中“情小妹”尤三姐的前后形象转变比较戏剧化。在《红楼梦》的杨宪益译本和霍克斯译本中该人物形象的完整程度有所不同。本文根据原文故事情节,将尤三姐这一人物形象分为三个阶段,分别对每个阶段该人物话语的英译进行不同译本间的对比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相比于杨宪益译本,霍克斯译本更好地再现了尤三姐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1.
“霍译本”和“杨译本”是受到国内外广泛认同的两个《红楼梦》英译本.《红楼梦》最突出的艺术成就之一,就是塑造了一个个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本文将以探春这个人物形象在“霍译本”和“杨译本”中的再现与塑造为个案,探讨译者主体性对表现原著人物形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葬花吟》是《红楼梦》中塑造黛玉悲剧形象的经典作品。本文将《葬花吟》作为整体来进行叙事学分析,把林黛玉作为故事的叙述者,和曹雪芹作为作者结合起来。虽然林黛玉是故事的叙述者,但《葬花吟》里必然有作者的影子,和其想渗透的思想和意境,很多代词指的绝不仅仅是黛玉一个人。作为英译,需要有准确的人称,如何把握叙事视角,这就对翻译提出了难题,本文拟从叙事视角分析三种译本。  相似文献   

13.
冯国华 《语文天地》2012,(11):37-38
《诉肺腑》节选自《红楼梦》,是描写贾宝玉和林黛玉爱情的重要章节。在这一回书中,贾宝玉不但敢于在人前称扬林黛玉,而且当着林黛玉的面诉出了长期积压在内心的肺腑之言,从而消除了由于林黛玉的敏感  相似文献   

14.
蒙古族翻译家哈斯宝根据120回《红楼梦》中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故事与相关情节,用“古典蒙古语”节译成40回的《新译红楼梦》,并精心撰写了《序》《读法》《总录》和六万余言的精彩回批。哈斯宝在评点中表达了他对《红楼梦》主题的理解、接受与阐释。他认为《红楼梦》的创作主旨是“泄恨书愤”,《红楼梦》的主题思想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忠奸斗争;二是人情世态。哈斯宝对((红楼梦》主题的接受与阐释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与个性特点。  相似文献   

15.
上一世纪中期 ,西方文坛曾经有过一次争议 :谁是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 ?英美学者推崇的是莎士比亚 ,苏联公认的是老托尔斯泰。虽说由于圈子狭小及标准方法不明确 ,这见解未能成为定论 ,但莎士比亚之了不起 ,却是毋庸置疑的。不必说莎翁那众多的历史剧、喜剧与悲剧了 ,单是一部于 160 1年首演的《哈姆莱特》 ,4 0 0年来已经成为读者与观众心目中的常青树 ,逗引出世人无尽的唏嘘与评说。在英美 ,有“说不尽道不完的《哈姆莱特》”之说 ,其原因是因为“在一千个人眼里 ,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而且还有一个比中国的“红学”派(《红楼梦》研…  相似文献   

16.
陈琼 《学语文》2013,(2):52-53
《林黛玉进贾府》(苏教版必修二教材)是《红楼梦》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中的主要部分,它在《红楼梦》全书的艺术构思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文章通过林黛玉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展示贾府的尊贵豪华以及与皇家有着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7.
杨宪益也许是中国最后一个集“士大夫”、“洋博士”和“革命者”于一身的知识分子了。他是把《史记》推向西方世界的第一人。他翻译的《鲁迅选集》,是外国高校教学研究通常采用的范本;与夫人合作翻译的《红楼梦》三卷本,是至今为止唯一一部由中国人翻译的全译本.与英国两位汉学家合译的五卷本(译名《石头记》)一并成为西方世界最认可的《红楼梦》译本。  相似文献   

18.
试谈薛宝钗     
自《红楼梦》一书问世以来,人们对于书的两个女主人公——林黛玉与薛宝钗,历来存在着“拥薛贬林”和“拥林贬薛”两大派别。清人邹(?)在《三借庐笔谈》中记载了清代二位老友,因对《红楼梦》人物薛宝钗、林黛玉的意见不合,“几挥老拳”,虽然如此,最终一个“泥而不化”,一个“窒而不通”,各持己见,谁也没有说服谁。时至  相似文献   

19.
《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以“林黛玉进贾府”这一事件为中心,以林黛玉进贾府第一天的行踪为线索,通过她的耳闻、目睹、心感,为我们展示了贾府这一典型环境,介绍了一大批主要人物。这些内容在《红楼梦》全书中无疑具有重  相似文献   

20.
本文试图通过对《红楼梦》杨译本和霍译本中的一些翻译微观问题的对比和探讨,展现《红楼梦》翻译之难,激发后人在学习鉴赏的同时,勇于挑战困难,推出更多更精彩的复译本,使《红楼梦》的翻译不断走向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